简体版 繁体版

第十八卷 青天奇谋 第二百三十二回 未到江南先一笑 阅军楼上对君山

更新时间:2019-12-01 08:27:18 | 本章字数:2423

    清晨,洞庭湖如同笼罩了一层轻盈的白纱,湖泊被烟雾淹没,远处,天地间连成一片,似玉娟般那么薄,那么淡,那么轻……仿佛一伸手触摸便会损坏它那原本的淡定。微风拂过湖面,那水平如镜的湖面扬起一阵阵小水浪。

    太阳升起来了。火红的太阳光映射在水面,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亮。此时的洞庭湖好似穿上了一件镶嵌了点点金帆的布匹,这件“金缕玉衣”匹配着洞庭湖的娇嫩,多美啊!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湖水与蔚蓝的天空融成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了。金色的阳光把湖水划出了粼粼波光,就像是天上的仙女撒下的一把把碎金。

    洞庭湖中间还卧着一座小巧灵秀的山,这就是君山。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秀丽。那色彩,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着。她们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品尝了巴陵名肴的云丞相夫妇,赵太尉夫妇,韩军团长夫妇已乘坐洞庭渔船,缓缓地荡漾碧波上。随行而来的还有将军魏威,林芸、花荷及巴陵县都头郝杰。这次可比前次好多了,这郝杰是个君山通,他长期在巴陵地面查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为人谦恭。

    渐渐地,可以看见君山了。只见水天相接之处,有一座淡淡的青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船终于到了!

    右丞相云中龙,在夫君鲁肃耳前轻轻一语,只见二人施展轻功,大鹏展翅,黄莺落架,瞬时到了山顶。

    太尉赵云与妻光禄勋画眉,见云丞相夫妇轻易上山,于是喜鹊登枝,白鹤亮翅,游客见识四人轻功,于是喝起彩来。

    这韩江雪军团长一见,轮到自己犯难了。轻功自己不成问题,可丈夫是个文官……

    正在为难时,林芸说:“我和花荷双手成椅,军师坐上,魏威助力,咱们来个空中飞人,怎么样?”

    蒯良说:“不行、不行,还是我自己走上去!”

    魏威说:“这也是考验你们夫妇的智力水准。”激将法起了作用,韩江雪说:“行!”

    只见军团长韩江雪一声:“起!”众人看时,5人冲天而去。云中龙一看,绝了。画眉忍不住大笑起来:“师姐,真有你的!”

    满山都是苍绿的树木和亭亭的翠竹,真叫人心旷神怡。

    众人沿着一条石子小道来到了朗吟亭,这是传说中神仙吕洞宾饮酒吟诗的地方。亭子被层层叠叠的竹林环抱着,绿荫如屏,只有一条小径通往密林深处。亭分两层,第一层高悬着名人题字的大匾。众人上了二楼,迎面是一尊高约三米的吕仙塑像。他脚踩祥云,手拿酒葫芦,醉眼猛料,口微微张着,好像正吟诗篇。一副酒后飘然欲去的神态。

    “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被大风阻于君山,二妃突然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悲痛欲绝,望着茫茫的湖水,攀竹痛哭泪水洒遍了山上的竹林,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成疾,死于洞庭湖,葬于山之东麓,为纪念二妃而改洞庭山为君山。墓为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 、雄狮、大象、中坚、‘虞帝二纪之墓’墓碑。墓前10米处有一对石引柱,上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将军林芸说。

    接着,大家沿大道来到了一块如茵的大草坪,前面就是柳毅井了。在一片婀娜多姿的垂柳中,有一座小小的亭子。亭子顶是用琉璃瓦铺成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亭上有一块黑底金字大匾,上书“传书亭”三个大字。传书亭下是一口花岗岩砌成的古井,也不知它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只有斑斑驳驳的井石和厚厚的青苔记载着它的年龄。一条石阶从井口通向井底,柳毅传书的故事令人赞叹。

    离开柳毅井,巴陵都头郝杰引领大家游览了“龙涎井”和秦始皇的“封山印”,观看了悬挂在参天大树上的“飞来钟”,兴冲冲地登上了烟波亭,俯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色。

    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

    游历君山,云丞相、赵太尉等乘船直达对面阅军楼。

    阅军楼屹立于巴陵城西北高丘的城台之上,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

    阅军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右丞相府长吏鲁肃说:“东汉末群雄逐鹿时,我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我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阅军楼也称巴陵城楼。”

    “看来咱们游览阅军楼,鲁长吏才是关键人物。”第六军团军团长韩江雪说。

    “我当时是为了操练水军而建阅军楼,没想到和这君山遥相呼应,形成一方景观。战争硝烟已去,美景却长留人间。”右丞相府长吏鲁肃说。

    “说的多好哇!战争硝烟已去,美景却长留人间。我们从战争走来的军人,看到祖国河山蒸蒸日上,充满了激情。”东方国光禄勋画眉将军说。

    “是呀,阅军楼高21.35米,三层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楼体为纯木结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阅军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右丞相云中龙接着说。

    “鲁长吏,您的这一杰作将载入史册,我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洞庭湖的人文景观将会得到国人的欣赏,影响世界。”第六军团军师蒯良说。

    “登上三层高阅军楼楼顶,凭栏眺望,眼前是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水,眺望烟雨中的君山,怎么不令人心旷神怡。”右丞相云中龙感叹说。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