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二卷 枝繁叶茂 第五十五章 魏万同祖

更新时间:2019-06-26 06:04:45 | 本章字数:3232

    ◆姬万与魏同宗,先祖同源毕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史称魏万,其裔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万姓历史名人倍出,著名的有: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万章;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大将军万修;北魏大将军、大司马、安成王万安国;隋代音乐家万宝常;清代著名史学家万斯同;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万树;清初“医圣”万密斋;东北军陆军上将万福麟。

    据研究,中国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姬万与魏同宗,先祖同源毕万。

    一、来源;

    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史称魏万,其裔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二、迁徙分布;

    万姓主要有两个支派,即出自于芮伯万及毕万之后。这两个支系后成了我国万姓的主要来源。万姓发祥地应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大致上,早在战国之时,已有万姓迁入山东省境,至汉代以前,万姓乃主要繁衍于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区。汉代,万姓已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万姓有以“扶风”、“河南”为其堂号。换言之,主要发源于山西芮城一带万姓,在后来不久却称盛于今河南北部及陕西关中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河南一带由于他族改姓万,使得万姓家族的队伍更加庞大,同时,又因北方战乱之故,万姓同其他士族一样,又不得不大举南迁。早期主要南迁繁衍于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后不断向四周扩展,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顕西堂:明末万寿祺,万历举人。明亡以后,誓不降清。穿着儒士的衣服,戴着和尚帽子,往来吴、楚之间,世称“万道人”。他的书房叫“顕西堂”。他和阎尔梅被人称为“徐州二遗民”。他的著作有《顕西堂集》

    【郡望】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河南郡: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四、历史名人;

    【万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修】汉代扶风人,平河北立大功,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大将军。封槐里佐树侯。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约556年—约595年),江南人,隋代音乐家。

    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国,陈灭梁后,他跟着父亲万大通随梁大将王琳投奔北齐。天嘉5年(564年)王琳抗陈战死,其父意欲返回南朝而被北齐诛杀。按北齐法规,当时还不满IO岁的万宝常亦因株连获罪,配充乐户,成为卑贱的乐工。后来他被北齐音乐大家祖珽收为弟子。

    祖珽的父亲祖莹精通音律,还制造过洛阳的钟、磬(他甚至制造出过玉磬)、管、弦等乐器。从祖珽那里,万宝常承继下所有技艺,并在当时的音乐机构“太常”中参与修编洛阳旧曲,从而成为一个“深通音律,擅长演奏各种乐器”,并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的音乐大家。北周灭北齐后,他又成为北周的乐工。后杨坚废北周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万宝常则成了了隋朝乐府的乐工。万宝常一生,历经四朝,始终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乐工,贫苦一生。

    隋炀帝十分奢侈,喜欢听“哀管新声,淫弦巧奏”,他把原北周、北齐、南朝梁、陈的乐工艺人全纳入宫中,万宝常当然也在其中。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公元581年),郑泽等人重定乐律,制黄钟调。演奏后,文帝问万宝常意见,万答曰:“此乃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接着,万宝常竭力说明此乐声之哀怨放纵,实非雅正音乐的道理。隋文帝终于同意他的意见,命其调整乐音。万宝常果真出手不凡,他制成了各种乐器,还撰写了《乐谱》64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调(即一个音律有七音阶,每个音级上建立一个调,所以成为七个调。那么“十二律”即可得“八十四个音阶调式”),为唐朝灿烂缤纷的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万宝常发现八十四调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中与传入中原不久的龟兹琵琶有关。一直有这么个传闻:有一名叫苏祗婆的龟兹人带着龟兹琵琶来到中原,他弹奏时一个音阶有七声,他说是“从上一代传下,音调就有七种”。万宝常正是注意到了苏抵婆的这一“七声”之说,在对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在发现八十四调的同时,还推断出了“一百四十四律”。虽然这些系纯理论,并无多大使用价值,但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理性思辨的能力。

    万氏“八十四调论”在隋朝并不受重视,唐太宗当朝时,“方得丝管并拖,钟石俱奏”。而至武则天时,一些音乐家则从这一理论上注意到了“七声音阶”的特定价值,更加明确地得出了“凡情性内充,歌咏外发,即有七声”,这再次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七声音阶音乐提供了可靠依据。万宝常在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还发明了用水尺来定音律,以调整乐器声音的办法,这无疑比传统的“管口校律”要更为科学。正是鉴于万宝常所作的这些历史性贡献,郭沫若曾撰文称他是“隋代大音乐家”。

    万宝常是个音乐奇才,他听觉异常灵敏,曾于席间论乐,时无乐器,遂以竹筷敲击大小碗盏什物,奏出和谐的曲调,博得“知音”之名。当他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曾有人哂笑他,以为是纸上谈兵式的谬论,但他能自如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总是出手就成曲调,令人赞叹不已。还有一次听宫中奏乐后忍不住泪如雨下,说:“声音如此尖历悲哀,天下人将互相残杀矣。”时值盛世,众人皆以为是胡言。大业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果大乱矣。

    万宝常虽有抱负,却因受一些权贵们的嫉恨,郁郁不得志,他的音乐甚至被说成是“西域之乐,乃四夷之乐,非中士所宜行也。”因此,终生不受重用。后来他的理论成果还被“张冠李戴”,《隋书·志第九·音乐》中竟然把“八十四调理论”视为曾“召宝常相议”的柱国沛公郑泽所发现。

    万宝常晚年重病缠身,且妻子出走,又没有孩子,凄惨孤独而亡。临死前他悲愤至极,含泪烧掉以心血所著的论述“八音转调”与八十四调的《乐谱》六十四卷,多亏旁人抢救,方从火中夺回数卷。

    【万斯同】清代著名史学家,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他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年表》。

    【万树】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在词的格律方面,造诣很深。编有《词律》20卷,为填词者所推重。又有杂剧、传奇21余种。

    【万密斋】(1488—1580),亦名万全,罗田大河岸人,与李时珍齐名的明代大医学家。清初被皇帝封为“医圣”,康熙四十七年(1708),罗田知县沈廷桢为他重建坟墓,并立墓碑。

    【万福麟】吉林农安人。东北军张学良的部下,曾任黑龙江省督办、辽宁省主席、20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军第53军军长等职。万福麟出身靖威军列兵,官至东北军陆军上将,沈阳解放前夕去台湾。

    历代名人有:隋代音乐家万宝常;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殿前侍郎万齐;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万虎;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万彪;宋钦赐文林郎万顷;元兵部侍郎万金;传宣太史万玉;枢密院使万清;明翰林院编修大学士万安;昭武将军万宏仁;兵部左侍郎万元吉;著名医学家万全;清监察御史万云;兵部经筵讲官左侍郎万香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