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历史名人 45 南宋孝时宗枢察使丞相鲁国公——魏杞
更新时间:2019-08-01 21:42:14 | 本章字数:1462
●魏杞,(1121-1184)字南夫,一字道弼,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宋绍兴11年中进士,历官县尉、县令,后朝臣推荐为太傅寺小簿、宋正少卿。隆兴2年金国进犯,宋孝宗授假吏部尚书,为金国通问使。魏杞出使,不辱使命,取得“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的外交成就。迁给事中同知枢察院,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察使。“繇庶官一岁至相位”成为一时重臣。魏杞一生著作甚丰。有《童讽》30卷、《三苏言论编》、《勤斋诗》3卷、《山房集》30卷和《魏文节遗书》1卷、《附录》1卷问世。
魏杞,(1121-1184)字南夫,一字道弼,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幼时受学来鄞,居鄞县小溪镇。
宋绍兴11年(公元1141年)中进士,历官县尉、县令,朝中大臣因其贤能,被推荐为太傅寺小簿、宋正少卿。
隆兴2年(公元1164年)北方金国进犯江南,朝廷大臣为战或和议论不一,宋孝宗素知魏杞有论之才,便把魏杞召进便殿,授假吏部尚书,为金国通问使。
魏杞的母亲是一位知忠节明大义的老人,她知儿子此行,身负社稷荣辱和百姓安危之责,便在儿子临行时勉励魏杞代国出使要大工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临危不惧,为国守节。魏杞唯唯答应,说要谨记母亲的教诲。
宋孝宗这次派使去金国,是要改变向金国称臣的屈辱献礼。他虽然授予魏杞以通问使之职,但惧怕魏杞因为胆怯而不肯前往,因而,把国书密封起来,叫魏杞送去,却不向魏杞讲明书信的内容。
宋孝宗送魏杞一直到金国边境,魏杞象是摸透了孝宗的心事,对孝宗说:“国书密封着,臣不知所书为何事,愿陛下对臣言明。臣愿以死奉诏。”孝宗听了顿时醒悟,道:“朕派爱卿为通问使,欲达到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之目的。”
魏杞到金国后,备受金国君臣的胁迫,九死一生,坚持民族气节。在向金国呈国书时,不称臣面称侄。金主大怒,绝魏杞饮食。以后,金国又威迫魏杞去掉“大宋”二字,又遭到魏杞的严词拒绝,说:“天子神圣,才杰奋起死回生,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由于魏杞慷慨陈义,他那通情达理的言词,顿使金主悔悟。
魏杞这次出使,终于不辱使命,取得了“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的外交成就。
还朝后,宋孝宗以魏杞“使金不辱使命”赏赐丰厚,迁给事中同知枢察院,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察使,“繇庶官一岁至相位”成为一时重臣。
魏杞虽然为朝中重臣,但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朝廷和朋比游宴的大小官吏,颇为寒心。他在一首《虞美人、梅》词中,寄托了自己自持高节、不甘堕落的心境: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世间。天然不与百花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丽谯三弄江梅晓,立马溪桥小。只应明月最相思,曾见幽香一点未开时。
然而,魏杞的宦前途毕竟还算是得意的。他最后以资政殿大学士告老还乡,移居鄞县小溪,“筑碧溪庵于石为觞咏地”。淳熙10年(公元1184年)淳熙11年卒,享年64岁。嘉泰年间,追封鲁国公,谥文节。次年择葬于奉化飞凤山。
魏杞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渝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当年香火旺盛,文士学子多前往凭吊。宋御史中丞舒有诗题道:“龛笼隐隐夜初分,落果猿啼枕上闻。客梦欲成成不得,一窗残月半床云。”
魏杞墓前,有翁仲、石马。墓旁常乐院,1183年建,后改称崇福祠,俗称魏家庄。内立宋右丞相郑清之撰《神道碑》,长290厘米,宽160厘米,字迹漫漶。后人徐彬吾《谒魏丞相墓》诗谓:“矗矗群山聚,萧萧一空墓;尘埋扶宋相,碑勒使金功。山窣凝余泪,溪声泣旧桐;南朝千古恨,今已付东风。”
魏杞一生著作甚丰,有《童讽》30卷、《三苏言论编》、《勤斋诗》3卷、《山房集》30卷和《魏文节遗书》1卷、《附录》1卷问世。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