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三卷 历史名人 65 位列清初散文三大家勺庭先生——魏禧

更新时间:2019-08-24 07:53:45 | 本章字数:1329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尤重气节,束身砥行。文章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善议论。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魏禧自言“少好《左传》、苏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与诸子世杰论文书》),他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尤重气节,束身砥行,“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尚熔《书魏叔子文集后》)。

    魏禧早年举家迁居宁都县西北的翠微峰,先是为逃避明末战乱,求得一方净土,后为反清复明。他曾步下翠微峰,游历江淮,既为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又为筹集活动经费。因他终生不忘复明,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欲选他作官,他托病不就。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曾为众多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立传,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语)。《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

    传记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文笔简炼,叙事如绘。此类文章大多表彰志节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论文强调“积理”和“练识”。所谓“积理”即要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使发而为文章,“大小深浅,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宗子发文序》)。所谓“练识”,即“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读书》),他认为掌握了这样的“为文之道”,文章才能在“至平至实之中”发前人之所无,成为“卓然自立于天下”的“奇文”。

    魏禧散文长于议论、叙事,“踔厉森峭而指事精切”(宋荦《三家文钞序》)。但也有些则是轻率速成之作,流于庸滥,曾受到钱澄之、王庆麟等人的规劝和批评。

    魏禧也能诗,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