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历史名人 67 清顺治康熙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
更新时间:2019-08-26 09:18:05 | 本章字数:2037
●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其祖先曾任明远将军,其父曾在江西省新城任主薄6年。12岁时,“作文即能成篇”。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顺治3年中进士,经殿试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科、工科、吏科给事中,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顺治4年,因涉案降职。康熙11年,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康熙帝赐御书“寒松堂”,精辟概括了魏象枢的高风亮节。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枢,是顺治、康熙两朝誉满朝野的人物。有《寒松堂集》行世。
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32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
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魏象枢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其祖先曾任明远将军,其父曾在江西省新城任主薄6年。
魏象枢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到12岁时,“作文即能成篇”。19岁成为秀才。崇祯15年(1642),25岁时得中举人。甲申之变(1644)清王朝取代朱明,魏象枢仍念念不忘求取功名。顺治3年(1646),他中进士,经殿试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历任刑科、工科、吏科给事中,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顺治4年(1647),魏象枢因事被坐,受到从宽的降职处理。到顺治11年(1654)由于陈名夏案牵连,又遭降职处分。
顺治16年(1659)他因官场无常,以养母为由,去官回乡。在乡6年,魏象枢一边尽孝,一边研究理学,一边讲学,极大地影响了蔚县的文风、士风,他讲学的地方叫愿学堂,清代大思想家孙奇逢以赞美的口气说:愿学堂一席,由于魏象枢的讲学,“从此海内仰而望之,千载后想而像之”。
康熙11年(1672),母忧服除,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要职。
康熙32年(1684)他以病乞休,康熙帝赐御书“寒松堂”,精辟概括了魏象枢的高风亮节。3年之后故去时,“赐祭葬如典礼”,谥号敏果。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枢,是顺治、康熙两朝誉满朝野的人物,“自公卿大夫以至穷闾委巷,有识之人莫不乐道其行事而慨然叹慕其为人”。
魏象枢从政30余年。为官期间,忠心耿耿,勤于政事。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面对当时政治、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时局,他竭尽全力为统治者献计献策,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和设想。
任上,他以亡明为教训,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有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实施利弊、社会反响、民间疾苦等,以奏疏形式,大胆建言,对官吏的贪赃枉法,更是弹劾检举,无所顾忌。他的奏疏得到顺治皇帝的支持,所言多被采纳。上奏疏100多章,全都研制有据,行之有效,在当时已被奉为典范,直到乾隆时还下令群臣“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
在任用官吏方面,他主张以才能和品行为标准,定期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严惩循庇受贿的贪官污吏,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尽快整治江河,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整顿税收和关税制度,确诂价值;在整饬社会风气方面,他主张兴教化,正人心,励天下,戒邪恶。因事被坐后,魏象枢离官而去13年。被重新任用后,他先后举荐了毕振姬、陆陇其、张沐等10余人。复出之后,他对整肃纲纪不遗余力,因为政绩卓著,屡屡被迁,官高爵显,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理学名臣。
尽管魏象枢只有10余年的讲学和著述时间,但他的思想很有特色。他认为读书和研究学问要从实际出发,不空发议论。他所研究的课题,多为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他强调实理实学,主张经世致用。他赞同李贽、王夫之等人关于性理、八股文等的看法,反对一切空洞无用之学。但同时,又是一个正统的儒者。对于儒家的道统之说也颇忠信。只是对儒家的用世予以重申,骨子里是为维护理学。根据用世观,他以一个封建官吏的眼光,强调要重视王制、人事、百姓,提出“循理守法安命”。即要遵循封建道德的伦理纲常,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以此理顺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并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到治理实践,他认为要重视法制和法治,即因时制宜的修正法典,以使循名责实,尽职尽责。尤其是钱粮税收方面,更应完善立法,使得法律明确,杜绝贪污。这些都需要选用贤能来予以保证。他认为应严格考核官吏,评定功过,决定升降,并打击和淘汰昏官污吏。而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他在京做官时,不请客,不赴宴,“执事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字,去蠹如仇,诲属吏如师”。他俸禄薄微,却不受贿,且他保荐有才有德的廉吏,并能挺身保护这些官员,表现了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魏象枢是一位“事事以百姓为念”、清正持法、奉公克己、才华出众的廉吏。尽管他的出发点是从维护清王朝统治出发的,但客观上有益于社会发展,有利于民生。他研究学问,重经世之学,同时以开拓的思想对传统之学进行反思,反对空谈义理,主张务实。这些使得他成为清初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史家称为“廉直謇謇,能规切用事大臣,尤言人所难言”。他还屡屡向朝廷举荐贤能,弹劾贪官污吏,被誉为清初直臣之冠。有《寒松堂集》行世。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