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五卷 星空灿烂 06 魏杰出专家科学家①

更新时间:2019-09-28 20:17:22 | 本章字数:5623

    人是知识的载体,科技与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创建和建设新中国的进程中,魏姓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杰出专家、科学家,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01-12):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魏宏森、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魏绍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青云(女)、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魏坚、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魏成贵、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南(女)、高级工程师魏应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俊奇、研究员魏太忠、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研究员魏文麟、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象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鼎文。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知识,是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01【魏宏森】(1932.9——)江苏省溧阳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5年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中毕业,1960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留校,先后在电机、计算机、社会科学系任教。1978年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社会(SIS)研究会筹委会副主任,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

    1978年首先把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引入我国第一本自然辩证法教材。先后出版了《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系统论》、《系统科学与社会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方法》等7本专著;发表了《系统理论中的若干科学与哲学问题初探》、《再探系统理论中的科学与哲学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初探》、《略论系统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重要论文200多篇;合作编写了《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理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系统理论及其哲学思考》、《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概论》、《科学技术史讲义》、《现代科技史》、《人工智能与社会进步系统科学哲学》等20多本著作。1985年在国内首先创立以科学、技术、社会(STS)命名的教学研究机构,开展软科学研究,领导完成北京、海南、哈尔滨、鞍山、包头、石河子、延边等省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课题。获省部委科技进步、教学成果奖10项。

    1991年应苏联科学院哲学所邀请,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赴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明斯克等地讲学。1992年赴东南亚诸国进行科技与教育考察。1993年应邀到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讲学。1996年~1997年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传略被辑入英国剑桥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亚洲名人录》和《中国科技名人大典》、《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等。

    02【魏绍善】(1940.3——),山东省蒙阴县人。

    中共党员。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毕业,大学本科。现任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调研员、研究员。曾任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水产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四、五届水产(海洋)捕捞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水产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

    曾获得烟台市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水产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海洋具渔法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腹洞式毛虾挂子网”、“贝藻类养殖区人工海参礁增殖刺参的研究”和“山东省海洋渔具调查与区划的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在高中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编有《山东省海洋渔具调查与区划》、《山东省海洋渔具图集》等两部专著。参加了《中国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一书的编写。先后获得部、省、厅局级奖6项,其中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03【魏青云】(1935.11——)女,吉林省抚松县人。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59年大学毕业、1963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考古磁学、磁性地层学、磁性大地构造学等方面的古磁研究工作。

    主持了地球磁场长期变化、古人类遗址的磁性地层年代测定、东北亚构造演化史及古磁样品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等攻课题工作。其中,考古磁学研究已取得了中国境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辽河流域等古文化区处万年间地球磁场方向与强度变化的系列成果,使我国的考古磁学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磁性地层学方面,由泥河湾盆地小长梁旧石器遗址取得的古磁数据为确定人类起源的地点可能在中国、起源的时间可能推前到距今四、五百万年的新论点提供了有力的定量依据。

    古磁样品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04【魏坚】(1955.12——)研究员。中共党员。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

    80年代主要从事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阶段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多有论著发表,并初步建立起了这一区域原始文化的编年体系,为史前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初,主持了阴山以南地区汉代墓葬的发掘,在研究汉代北方经济开发、军事设置和汉匈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92年以来,又致力于蒙元时期考古学研究,主持了元上都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工作,对于出土的汉白玉石雕人像和古阿拉伯文石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至今主持了50多项古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在国家级刊物和文集上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50余篇,约150万字。其中,《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试论庙子沟文化》、《凉城崞县窑子墓地》、《元上都及周围地区的考古发现研究》等论文和《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专著,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主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二辑,计235万字,翻译发表日文资料12万字,多篇论文和专著在内蒙古社联历届评选中获优秀成果奖。涉猎广泛,学术功底扎实,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次被日本、香港学术界邀请做专题演讲。

    1998年被列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我国文博事业的中青年带头人。

    05【魏成贵】(1936.5——)辽宁省义县人。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曾任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蚕保室主任、辽宁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辽宁省政协5、6、7届委员。

    1985年评为辽宁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88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和参加12项课题,获国家发明二、三等奖2项、部省级一、二等奖4项、市厅级成果5项。特别是对林业昆虫及昆虫寄生索科线虫研究有较深造诣。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译文10余篇。参加《中国森林昆虫》、《中国农百科全书·蚕业卷》、《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百科》、《中国养蚕学》、《中国柞蚕》等书编写工作。

    06【魏道南】(1934.11——)女,福建省福州市人。

    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同年8月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侧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参加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过“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院、所的科研成果奖。

    独著和合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再认识》、《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个好办法》、《论农民自营经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折》等。

    07【魏应新】(1939.6——)1939年6月生,广东省五华人。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新产品开发、电子技术应用研究和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工作。

    1972年参加(后来为主持)国防718工程中的子项目研制,完成了“LZ7-304XY数字式函数记录仪”的研制,并于1980年6月发射到太平洋上的洲际导弹时投入使用,获圆满成功;1980年参加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人工心脏”研究,负责人工心脏自动控制,研制了“SXB-1双道单心血泵控制仪”的研制,接着参加“广东Ⅱ型人工心肺机”省重点项目的研制。

    研制了“血泵速率自动测示装置”,并在1984年通过广东省科委的技术鉴定,达国家先进水平。在白云山制药厂,对仪器设备中的薄弱环节及不适应生产工艺要求的部分进行技术改造,具有十五项具显著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均获总厂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其中“大V型混和机进出料控制器”获广州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产生了“三相电机的电子断相保护器”和“红外光控电磁挡瓶定位器”两个国家级专利成果。

    “电子断相保护器”被’94“全国最新实用技术成果荐优展”和“当代优秀新专利技术传媒展组委会”均评为一等奖;

    “红外光控电磁挡瓶定位器”被94长春杯高新技术成果新产品博览会评委会和’94“当代优秀新专利技术传媒展组委会”均评为“金奖”。

    08【魏俊奇】(1927.10——)湖南永州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离休干部。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外文系、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

    现任北京委息通环境测控技术中心经理。是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资深委员会专家。

    早期在电子工业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是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创始人之一,对我国电子仪器从无到有高速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电子数字仪器通用部件与电路》。

    主要发明有:“脉冲数字温湿度计”、“无机高温树脂湿敏元件”,共申请中国专利8个。主要贡献是采用“直接校准法”把被测物理量变为直接相对应的数字值,属国际领先水平。用该原理制成的W传感器,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降低了成本,增强抗干扰能力,便于远距离传输又易于与计算机接口。由于它的价格低、功能多、使用简便、维修容易很适合我国国情。尤其在温室大棚使用成功,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铺平了道路。也为反荒漠化,变沙漠为绿洲创造了有利条件。W传感器的推广应用必将为改变我国传感器的落后面貌,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振兴民族工业作出贡献。

    09【魏太忠】(1937.5——)四川万县人。

    中共党员。研究员。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曾任四川省凉山州农技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中国农学会高级会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主要贡献:一直从事粮油作物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特别是旱粮作物的品种、栽培地膜保温栽培耕作改制的研究,使凉山州高寒低产粮区的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单产由225~300Kg/Km2,上升到600Kg/KM2以上,选育的两个马铃薯品种,其中,“凉薯14”配套深沟高厢规范栽培技术,大面积产薯块3000kg/Km2,高产地块突破4500kg;苦荞麦采用地方良种提纯复壮,加之氮磷化肥配套规范栽培技术,全州由75kg上升到225kg/km2。采用基点试验研究,面上示范推广的工作方法,使全州470万亩耕地,旱粮产量由60年代的4.75亿公斤,闪96年上升到10.5亿公斤。

    获部、省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四等奖4项。州、厅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16项。1995年获农业部实施地膜玉米“温饱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1997年多次获中共凉山州委。州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拔尖人才称号并获重奖3次。

    发表《养麦栽培生理》、《地膜玉米》、《马铃薯育种与栽培》、《旱地改制》等文章70余篇。

    现任中国农学会高级会员、基层学组负责人。

    10【魏文麟】(1937.3——),福建福州人。

    1960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福建省国艺学会常务理事兼蔬菜部长,福建省科协五届常务理事。

    擅长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芥菜分类研究》等50余篇论文在专业刊物或国际专业会刊上发表,葵菜、芥菜、芋、佛手瓜等南方特产蔬菜在理论研究上有新的发展。

    主编或参编已经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大白菜》等8本。主持或参加研究的科技成果8项,获得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在生产应用技术上的《福建省冬季农业技术开发》、《南方草莓高产栽培》、《福建蔬菜品种调查征菜》等诸多方面获得很大社会经济效益。主持选育的甜瓜新品种——蜜甜瓜,被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发明展。

    11【魏象廷】(1927.6——)1927年6月出生,汉族、河南灵宝县人。

    曾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过中国园艺学会第三届、第五届理事,宁夏农学会、林学会常务理事,宁夏园艺学会理事长等职。

    1980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1984年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共取得14项成果,其中“沙荒地苹果幼树适期结果研究”1978年获省级科学大会奖;“利用喷灌预防苹果花期霜冻研究”1985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良中熟苹果品种一宁秋的选育”1986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沙地乔砧和矮化中间砧苹果密植试验”1988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良苹果品种——宁冠、宁锦的育成”1990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研究的项目还有一项获省级三等奖;两项获省级四等奖;三项获厅、局级科技推广成果奖。

    编著有《果树栽培技术》、《怎样栽培果树》及《果树栽培》等书籍,发表论文40余篇。现正从事乔砧密植苹果的稳产、优质问题研究。

    12【魏鼎文】(1933.6——)安徽寿县人。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国际臭氧委员,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多年。

    被国务院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80至90年代,曾先后应邀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加拿大环境部,作为访问教授,进行合作研究。

    共发表科学论文数十篇及专著一部分,并出版《魏鼎文论文选集》。由于作者在大气遥感科学领载向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及台风研究方面创造性的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两项大奖。此后,在台风研究方面,又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