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史海钩沉 17 逆鳞直谏
更新时间:2019-12-26 16:44:50 | 本章字数:3079
◆隋文帝杨坚攻灭割据建康陈王朝,统一全国;继位的隋炀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民不聊生。李唐武德元年9月,王世充进军偃师,扎营于通济渠南岸。正如裴仁基和魏征所料。李密轻敌迎战,不设营垒,被王世充伏兵袭击,放火焚营,全军溃败;将领张童仁、陈智略、单雄信等人投降了王世充;偃师城也被王世充攻破,裴仁基、郑颋、祖君彦等几十名将领成为俘虏。邙山一战,数十万瓦岗军溃败离散。李密招集残兵,谋图再举,但诸将心灰意冷。无奈之下,李密带着2万人马,西入关中投降李渊。魏征跟随李密,来到新建李唐都城长安。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攻灭割据建康(今南京)的陈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南北割据局面。隋文帝是位比较节俭、谨慎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改革,发展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
继位的隋炀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开凿运河,营造宫室,游幸玩乐,攻打高丽,滥用民力。繁重的劳役、兵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大量的青壮年被迫离乡背井,而且连妇女也被征发服役,致使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老百姓为了活命,只能起兵反抗。
公元611年,在山东首先爆发了农民起义。不几年功夫,农民起义的烽火便蔓延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乱世英雄起四方。很多的地主武装也乘机而起,天下又是一片纷拢攘夺,动荡不安。
大业12年(616)以后,南北方的农民起义渐渐形成为三支大的队伍。一支是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一支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一支是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起义军。
大业13年(617)春天,瓦岗军袭取了隋朝的大粮仓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后来,又打下洛阳附近的回洛仓,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分郡县。李密在义军首领翟让、单雄信、徐世积等人推戴下,自称魏公,建立行军元帅府。瓦岗军威震中原,各地的小股起义军纷纷归附,力量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万人。
这年9月,隋朝武阳郡(今河北大名县东)的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军。李密封元宝藏为上柱国、武阳公。元宝藏受封后,命门客魏征起草书信向李密致谢。魏征在信中向李密献计,请求让元宝藏“帅所部向西取魏郡(今河北临漳),向南会集义军诸将攻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境内)。”李密接到书信,见其文辞允当,想来笔者定非等闲之辈,便向信使询问。信使报告李密,是军中掌管文书的魏征起草。李密一听大喜,立刻修书,派人前去征召魏征到瓦岗军中供职。
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2年(580)。他的家原在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后来迁到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居住。魏征的家庭,也算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魏长贤,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在北齐朝曾当过县令。当时北齐朝政治腐败,魏长贤屡次上奏指陈时弊,但都不见纳用。于是,他愤然告病辞官。由于父亲过早去世,少年的魏征就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从小勤奋读书,养成了胸怀大志的秉性,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干一番有益国家和天下百姓的事业。
直到30岁以后,魏征依然过着贫困落魄的平民生活。他不愿去做经营资财田地的事情,而是博览群书,熟读经史,钻研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事迹。唐史中称赞魏征“好读书,通贯书术。”隋末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正是英雄豪杰用武之时。为了寻求施展才能的机遇,魏征告别家人,装扮成道士,出外云游。及至元宝藏起兵,请他典掌文书事务,魏征于是正式投身到了反抗隋炀帝暴政的时代洪流之中。等到他应李密征召,来到瓦岗军中,担任元帅府参军掌记室,主管文书的这一年,已经38岁了。然而,出身大贵族的李密,只是喜欢魏征的文章才华,并未将他看作可以共商大计的心腹。魏征曾向李密提出10项策略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再说游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的隋炀帝,为了镇压中原的农民起义军,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兵,赶赴洛阳。正值河南、山东发生水灾,饥民满野,官府赈济不及,一日死者达上万人。李密乘此机会,派徐世积、元宝藏等将带兵突袭黎阳仓,随即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不出1个月,又有20万余贫民加入瓦岗军。至此,瓦岗军的力量声威达到极盛,与王世充为首的10万隋朝官军在洛口隔洛水对峙。自初冬10月至次年正月,瓦岗军于洛水之北几次打败王世充的进攻,乘胜进入金墉城(在洛阳之东)与据守洛阳的隋军鼓角相闻。
大业14年(618)3月,江都发生兵变,隋炀帝被禁军首领宇女化及缢杀。兵变之后,宇文化及下令返回长安,带着隋炀帝的后妃宫嫔、文武官员和数万名护驾将士,沿着大运河北上。宇文化及打算回长安后,自立为帝。
隋炀帝凶死江都的消息传到洛阳后,留守的官员们拥立越王杨侗(炀帝之孙)为皇帝,改年号为“皇泰”。朝中大事由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七贵”一共执掌。“七贵”当中,王世充心怀异图,觊觎帝位。不久,他发动兵变,杀死元文都等人,自专朝政,皇泰主杨侗成了他手中的傀儡。
远在关中的隋朝京城长安,早在一年前就被李渊父子占领。李渊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大业13年(617)7月,他扬起反隋大旗举兵南下,而后西渡黄河,长驱
进入关中,于11月攻克长安,扶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炀帝被杀之后,李渊便废掉了这个14岁的傀儡,自己登基称帝(唐高祖),定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李渊父子首先着力于巩固关中和太原两地。而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在洛阳一带与王世充厮杀相持,则从时间上有利于李渊父子稳定阵脚,积聚力量。
李唐武德元年(618)7月,沿运河北上的宇文化及因军中缺粮,带领3万人马来攻打瓦岗军占据的黎阳仓城,守将徐世积急派快马向李密求助。李密闻报,派勇将秦叔宝和程知节为先锋火速驰援,自己率2万人马继后。双方相持旬日之后,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展开决战。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殊死拼杀,瓦岗军保住了黎阳,却元气大损。宇文化及带着剩下的万余人马,逃到魏郡(今河南安阳)去苟延残喘。
这时,瓦岗军的死对头王世充,早巳厉兵秣马,想乘瓦岗军兵将疲惫急待休整的时机,出击取胜。9月,王世充进军偃师,扎营于通济渠南岸。李密率瓦岗军精兵扎营于偃师北面的邙山。开战之前,李密召集部将商议,老将裴仁基分析道:“王世充率大军至此,洛阳城中必定空虚,我军应分兵扼守要道,使其不能东进,同时以3万精兵向西直逼洛阳。王世充如若回救洛阳,我军则按兵不动,如果他再引兵向东,我军则再逼洛阳。如此一来,王世充疲于往来奔波,我军以逸待劳,必能获胜奏捷。”李密听后,深表赞同。
但是,单雄信、陈智略、樊文超等将领却因为曾经屡次打败王世充,心中骄慢轻敌,在会议上喧然争执,要求出战。李密感于众人议论,不听裴仁基的苦苦相劝,决定出兵迎敌。
这次重要的战前会议,魏征因职位较低而未参加。但他完全明白这场即将展开的大战,关系到瓦岗军的前途存亡,于是主动求见元帅府长史郑颋,向他献策道:“魏公虽然连获胜利,但精锐士卒伤亡过多,再加上对有功将士未能及时奖赏,影响军心士气。有此两点,不可轻率出兵迎敌。王世充军中缺粮,其志在于速战死战,我军不可与其争锋,而宜深沟高垒,与敌相持。不过旬日时间,王世充粮尽就会不战自退。到时我军再追而击之,一定能取得大胜。”郑颋是投降李密的隋朝官员,根本瞧不起平民出身的魏征,他听了之后,轻蔑地讥笑道:“这些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魏征的一腔热忱,不料遭此奚落,就反唇抗言道:“
这是制胜奇策,怎么能说是老生常谈!”遂拂衣而起。愤然离去。
结果,正如裴仁基和魏征所料。李密轻敌迎战,不设营垒,被王世充伏兵袭击,放火焚营,全军溃败;将领张童仁、陈智略、单雄信等人投降了王世充;偃师城也被王世充攻破,裴仁基、郑颋、祖君彦等几十名将领成为俘虏。兵败如山倒。邙山一战,数十万瓦岗军溃败离散。李密招集残兵,谋图再举,但诸将都是个个心灰意冷,不复振作。无奈之下,李密带着2万人马,西入关中投降李渊。魏征也跟随李密,一起来到新建的李唐都城长安。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