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史海钩沉 20 有道君臣
更新时间:2019-12-27 07:25:59 | 本章字数:1370
◆贞观2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16岁,容貌美丽,是个绝代佳人。文德皇后寻访,奏明太宗,纳入后宫。太宗便礼聘此封为宫中女官。宰相魏征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就急忙进宫晋见太宗,进谏。唐太宗听后,非常吃惊,亲自写诏书答复他,同时深深地自责,召回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原夫。授郑氏女宫中女官的诏册作废。诏书一下,臣民们都称赞太宗是有道明君,都认为魏征是为国尽忠的功臣。
贞观2年(628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年方16岁,容貌美丽,是个绝代佳人,当时没有谁比得上她。唐太宗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寻访到后,奏明太宗,请求将她纳入后宫,作为妃嫔。太宗便礼聘此女,封为宫中女官。
诏书已经发出,但派去册封玺书的使者尚未出宫。
宰相魏征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就急忙进宫晋见太宗,进谏道:“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百姓,应当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身处楼台亭榭,便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便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一国之主应具备的一种道德。而今郑氏之女,很久以前已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取她时没有疑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应有的道德吗?我听说的虽不准确,但深恐它会损坏圣上的美德,不敢隐瞒此情。自古帝王的一举一动,都有史官记录在册。(如果陛下不想贻讥后世),请慎重考虑。”唐太宗听后,非常吃惊,亲自写诏书答复他,同时深深地自责,召回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原夫。
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硅、御史大夫韦挺这班重臣知道唐太宗对郑氏女有些不舍,觉得魏征多管闲事,便出班奏道:“魏征说郑氏女许配陆家,却没有确切证据,既然册封郑氏女为宫中女官如此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废止。”
陆家听说此事后,赶忙上表陈明:“臣的父亲陆康在世时,曾与郑家有来往,有时互相馈赠财物,那时并没有牵涉许配定亲之事。”并声明:“局外人不知实际情况,妄加猜测,不足为信。”
众大臣对此事心知肚明,可一见宰相和要员们都起劲巴结太宗,乐得顺水推舟,也不甘落后地纷纷上表奏请太宗聘娶郑氏女。
唐太宗将魏征召来,将这些交给他看,并问:“群臣们或许是迎合我的旨意,但作为当事人的陆家为何如此分辩呢?”
魏征沉思了一下,微微一笑:“依我考虑,陆家的本意是不想惹火烧身。他把陛下等同于太上皇(即唐高祖李渊,太宗之父)了。”
太宗惊讶地问:“为什么呢?”
魏征解释道:“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见辛处俭的妻子颇有姿色,就将她召进宫中,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觉得别扭,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改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恐惧之心,担心不能保全性命。陆爽认为陛下现在虽然宽容了他,但害怕以后暗加责难迫害,所以反复表白,其本意就在这里,不足为怪。”
太宗一听,如梦方醒,感慨道:“外边人的想法或许是这样,但我没有郑重其事地声明,我的话不能使人确信。我要明确表态,尽快了结此事,也使郑、陆两家放心。”他当即下诏:“现在听说郑家的女儿,以前已经接受人家的聘礼。此前发出诏书的时候,对此事没有详细审查,这是我的错误,也是有关官署的过失。现在宣布,授郑氏女宫中女官的诏册作废。”
诏书一下,臣民们都称赞太宗是有道明君,都认为魏征是为国尽忠的功臣。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