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七卷 魏风遗韵 07 永安魏坊

更新时间:2020-01-08 18:03:50 | 本章字数:3869

    魏坊村,是历史上最早进入福建的魏姓人。他们入闽,始于五胡乱华时期。东晋初,元帝渡江建都建康。时值战乱,元帝任命当时以孝行著名的魏氏第33世远祖魏宗生负责督运粮储,为福建转运使,迁居福州,魏宗生成为钜鹿魏氏的入闽始祖。到魏十五郎定居魏坊,经历了自东晋至元朝约1000年的辗转迁徙。在魏坊村旁的河边田畴上,矗立着一棵古老的香樟,是福建省级保护名木。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表现出魏氏客家顽强的生命力。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鳞隐石林山下,北去永安市大湖镇林区,两旁山高林密,水声潺潺,稀疏的阳光从山顶密林中洒下,愈衬得狭长幽深的山谷格外清静。渐往里走,两边山上的参天树木逐渐变成人工栽种的桃林,幽美的仙境中驱车半个多小时,眼前豁然开朗,路边的村牌告诉你,这个村子名叫魏坊,位于永安市大湖镇的北部,是大湖镇的一个行政村,距永安市区约20公里,距大湖镇9公里。

    魏坊全村有1420多人,除了少数几户外,绝大部分姓魏,是周文王第15子毕高的后代。毕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钜鹿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魏姓是我国大姓,排名第47位。《钜鹿魏氏族谱》记载,历史上,魏氏族人中出过许多名人,如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唐代名臣魏征,南宋学者、诗人、书法家魏了翁等,均是大湖魏氏远祖中的杰出人物。

    魏坊村魏氏先人,是历史上最早进入福建的魏姓人。他们入闽,始于五胡乱华时期。东晋初,元帝渡江建都建康。时值战乱,元帝任命当时以孝行著名的魏氏第33世远祖魏宗生负责督运粮储。元帝说:“卿既孝于亲,必忠于君。粮储,民之天也,国之大事也,卿其无怠于职!”魏宗生冒风霜,历昼夜,虽兵荒马乱,却挺身不顾,保证了粮食供给,维护了国家安定。于是,元帝于大兴元年拜魏宗生为福建转运使,迁居福州,担当为朝廷筹办粮储的重任。魏宗生成为钜鹿魏氏的入闽始祖。

    钜鹿魏氏从魏宗生入闽到魏十五郎定居魏坊,经历了自东晋至元朝约1000年的辗转迁徙。钜鹿魏氏第42世远祖魏征,字玄成,相唐太宗,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封郑公,谥文贞,陪葬昭陵。唐文宗时,第46世远祖魏謩以“能直言不讳,有忠爱之忱”,任右拾遗补缺,迁起居舍人,后因奸人忌谗,被贬为西川节度使。其孙魏焕迁居延平筠竹。

    第56世远祖魏春,便由延平筠竹迁到沙邑牛岭,继迁历东。魏坊《钜鹿魏氏族谱》将其列为第1世始祖(区别于“远祖”),是沙县、清流、永安等地魏姓始祖。

    第八世始祖魏万一,由沙邑迁居清流。第九世始祖魏绎,宋进士,官居安溪尹。第10世始祖魏辉,因做官,迁山东东昌府清平县魏家澳。

    宋庆元2年,第11世始祖魏了翁登进士,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至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赠太师。后隐退治经讲学,敕赐“鹤山书院”匾额,谥号文靖,墓葬苏州,从前永安魏姓后裔在城区建有祀奉他的“理学贤臣魏氏宗祠”。

    第12世始祖魏远四,宋进士,因做官迁到江西株桥。至第17世始祖魏贞,始从江西迁到宁化。第18世始祖魏文俊,宋明经进士,任延平府沙县教谕,解官归来,道经清流永里嵩溪,见其山明水秀,遂卜居,直到第21世始祖魏十五郎移居魏坊。

    据魏坊《钜鹿魏氏族谱》,元初,魏十五郎“世居沙邑梅烈乡,慷慨有大志,见元主以外夷帝中国,杀戮惨酷,贤者避世,乃喟然叹曰:‘古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吾辈生斯世,既不能效呼我为牛者则应之以为牛,呼我为马者则应之以为马,何敢不学明哲保身乎?’于是挈家沂流而上,隐居浮流镇之比岭后村尾乡曰:‘此地邃深幽雅,其明秀与箕山颖水仿佛,吾今可以尚友巢许矣。’晚年儿孙绕膝。公以匡济之才,施之治家。曾几何时,比肩倚顿,披荆斩棘,世族滋昌,突成村落,因名曰‘魏坊’。”

    魏十五郎以下的广大裔孙,秉从先祖“明哲保身”、“尚友巢许”的遗训,以大湖岭后这一“世外桃源”为根本,乐于读书,勤于耕作,善于经商,不求名利,遁迹山林,保持了淳朴厚道的遗风和古朴的生活方式。关于不求名利这一点,从魏坊人保存的《钜鹿魏氏族谱》可以看出。在其他姓氏的族谱中,总少不了“历朝仕宦科甲”的记载。但翻遍魏坊的《钜鹿魏氏族谱》,却找不到这一章节。查找清朝道光年间编修的《永安县志》和1994年编的《永安市志》,也基本上看不到相关记载。大湖岭后钜鹿魏氏,可以说是一个罕有的以几近于隐居的生活方式繁衍至今的姓氏。

    定居魏坊以及岭后各村700多年来,魏氏族人非常可贵地承继了先祖乐于读书的优秀品质。这有岭后魏氏历史上建筑的诸多书院为证。在岭后各村,魏氏先人构建祖屋、祠堂,一律附建书院,而且通常都是一所祠堂附建两个书院。如由魏十五郎的长子魏三十五郎创建于元代、后裔于清光绪29年(1903)重修的魏坊远庆堂宗祠,明代由第25世祖魏万八创建的岭后罗坑乡屋,第31世祖魏地广创建的岭后村头曾舍山屋,第33世祖魏宗广创建的岭后泗洲祖屋,第37世祖魏长富建造的李坊坪尾乡屋,第41世祖魏明汉自马岭开基创建的桕树坪屋,魏胜瑞创建的岭后?山乡屋,魏长员在岭后马岭创建的名为广业堂的马岭乡屋,魏碧招由魏坊开基创建的岭后山坑?屋,魏十三郎在岭后山下创建的山下祖屋,魏新保在岭后粗坑创建的粗坑乡屋,以及原为第34世祖魏祖昌归佛加封祖师神坛之所、民国11年(1922)重修作区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舍的雪山堂,由魏坊先人迁居曹远镇丰海洋道岭创建的洋道岭屋等祖屋、祠堂,均附建两个书院。以上祖屋,大多尚存。

    不惟如是,清咸丰年间,孝廉魏居五还倡议在永安城内旧街太平坊兴建理学贤臣魏氏宗祠,名为笏在堂,祀奉南宋理学贤臣魏了翁,表达敬仰之情。据《钜鹿魏氏族谱》记载,当年祠内悬挂对联多副,其中一副写的是“鹤山为理学所宗,远溯衣冠,累叶褒嘉承比阙;燕水亦发祥之地,重新祠宇,四时荐享继西川”。

    定居魏坊以及后来又从魏坊移居他乡的钜鹿郡魏氏族人,在表达客家人敬祖爱宗思想感情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继承和发扬祖先乐于读书的光荣传统。直到现在,魏坊村民还保留着逢年过节举办诗会吟诗作赋的高雅习俗。

    岭后魏坊、吴坊、高增3个村,建有四座古桥,分别是魏坊的聚福桥,吴坊的忠善桥、永镇桥,高增的龙凤桥。据《大湖乡志》记载,这四座桥梁均建于清代,桥面建有桥屋,两端连建庙宇、房屋,造型与永安贡川镇的会清桥、青水乡古戏台的永宁桥及清流县乡野间的屋桥相同,与江浙一带的廊桥也非常相似,方便行人过往、休憩、娱乐和祭祀,带有明显的客家桥梁建筑特征。大湖岭后,可说是永安市古代屋桥建得最多的山乡。

    钜鹿魏氏迁到大湖岭后以后,出过不少奇人贤士。明代第34世祖魏祖昌,系岭后泗洲支祖魏宗广次子。《钜鹿魏氏族谱》记载,魏祖昌性慈善,好洁净,明禅理,具佛骨。有一天,他在赤尾岭凿泉一处,泉水长涌不息,凡得皮肤病的,饮之洗之,立即痊愈。明景泰2年(1451),他闲游山水到岭后牧牛坪,数日水浆不进。家里人因为他没回来,四处寻找,等偶然看到时,他已经坐化成佛。乡人感到很惊奇,便就地筑庙祀奉,后来又迁庙于山后庵重建殿宇,名为雪山堂。

    清代魏问渠,讳志清,小名昌水,性聪明,志坚忍,幼读诗书,忠勇敦厚,被孝廉魏云帆先生器重。魏云帆先生曾经说:“此生之才,足以俯视一切;及门诸生皆不及也。”问渠先生善书法,工小楷。时值红钱会造反,永安各乡戒严,岭后十八乡也派丁防守。魏问渠先生衣不解带,食不甘味,致力抵御匪患。匪患平息后,他又出面请求地方官准许岭后乡以应上缴丁粮用作当地保安资费。他看到宗族中有人死亡却没有后人收尸埋葬,即建一公墓,统一埋葬。他还慷慨解囊,倡议捐资置田作为每年公墓祭祀之用。

    魏柱鳌,字漾波,别号澥云,生于清嘉庆丁丑年(1817)9月,少聪颖,弱冠游庠。不独长于文学,内行尤美,性孝友、慈善。有益溪人历年积欠租谷不能还,愿嫁妻以偿;柱鳌先生闻之,慨然免其租谷,并一再劝他不可嫁妻,且仍将田租佃给他。卒于光绪丁丑年(1877)11月,年61岁。民国时期永安最后一任县长、诗人陈文孙先生为其作墓志铭并题五言古风一首。

    民国年间首倡创修《钜鹿魏氏族谱》的魏芾棠,名家树,小名尊德,秉性刚正,行止端方,孝父母,友昆弟,睦邻里。少年贫苦,勤俭治家,年三十余经营商务,贸易公平,生意兴隆。又热心公益,有口皆碑,被推选为乡甲首。民国八年(1919)由县知事任命为岭后乡团董。芾棠先生克尽职守,在盗匪蜂起之际,力保一方安宁。民国11年(1922)正月,芾棠先生被匪首叶占梅等掳去勒索巨金,乡人惊悚;不数日,他却施计逃脱,乡人十分钦敬。芾棠先生还主张男女平等。他生有4子2女,已娶媳3个,生孙女2个,男孙1个。他常对人说:“生育子女,贵在能够教育,让他们读书,才能成为国家的俊杰,社会的人才,否则就像猪狗罢了,即使有万贯家财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让儿媳孙女全部就读,成为岭后乡空前盛举。

    外出经商、谋生和繁衍发展的需要,钜鹿魏氏移居大湖岭后以后,数百年来也不断有人迁往外地,其中第25世魏万一迁居?头、贡川,第30世魏甲二、第34世魏朝俸继迁贡川,第35世魏珠遗迁居永安,魏珠秀迁居漳州,第38世魏仙老迁居西洋,第43世魏德万、魏德旺迁居建宁,第45世魏新葵迁居安砂,魏新炳迁居胡坊。

    在魏坊村旁的河边田畴上,矗立着一棵古老的香樟,树梢高耸入云,树冠巨大无朋,是福建省级保护名木。在这偏僻的乡野之中,它虽然躯干苍老,却依然强劲,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表现出魏氏客家顽强的生命力。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