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魏风遗韵 33 魏之泽润
更新时间:2020-01-20 10:08:04 | 本章字数:7036
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魏,《说文》释曰:“魏者,高也,大也”,与《古文》所言“巍巍乎”之巍意相同,且乃古“巍”字的缩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魏”为国名或地域政权名达8处之多。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魏刀儿、瓦岗军李密亦以“魏”称帝称王。以“魏”形成的州府县域,名胜古迹比比皆是。魏长城,早于秦长城130年,是我国最早的长城防御工程扬名于世。
●春秋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
●战国魏国。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三国时魏国(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称曹魏,都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有十三州地,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及陕西中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辽宁中部西部,朝鲜西北部之地,与吴蜀对峙,成鼎足之势。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曹魏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东晋十六国时魏
●冉魏(350年-352年)
十六国时期汉族冉闵所建政权。都邺城(见邺)。历二主三年,冉闵为平帝,其子冉智为惠帝。
冉闵,字永曾,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父瞻原属乞活军,闵为石虎养孙。改姓名石闵,是石赵统治集团中较重要的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349年石虎死,诸子争立,互相残杀,闵乘后赵政局混乱,又得大司马李农之助,于350年正月杀石鉴,自称皇帝,国号大魏。复姓冉氏,仍都邺城,史称冉魏。石鉴死后,石祇(石虎子)据襄国称帝,联合羌酋姚弋仲和鲜卑族前燕慕容儁,与冉闵常相攻伐。351年石祇为其部将刘显所杀。352年闵攻破襄国,杀刘显,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其时,慕容儁势力渐盛,南下冀州,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冉魏亡。
冉闵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对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诛杀,共死二十余万人。冉魏建立后,立即与东晋政府联系,请求派兵共同讨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实行九品官人法(见九品中正制),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在经济上,开仓散粮,以求得百姓的拥护。在军事上,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祇、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争衡。由于残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馑,先前被迁到冀州、司州的胡汉各族人民数百余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甚众。冉魏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于352年终为前燕所灭。
●翟魏(388年-392年)
翟魏王朝是十六国时期中山丁零族人翟辽建立的。丁零族是生活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西汉时主要分布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东汉时部分南迁。两晋、南北朝时在今山西、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河南、甘肃等地也有丁零族聚居,后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丁零《晋书》称述了敕勒。因其族使用的车轮高太,也称高车族,翟辽的祖先父兄世为丁零族部落首领。350年6月,翟辽的叔叔翟斌被后赵石祗封为句町(今云南广南)王。352年,前燕灭后赵,冉闵、翟斌归附前燕。370年,前秦灭前燕,苻坚迁丁零部族于河南新安,翟斌被属为卫将军从事中郎(将军府中参谋)。
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翟斌起兵反秦,前燕、段部故太臣多与其联合。前秦苻丕遣慕容垂前去征讨,翟斌力劝慕容垂反秦,并推慕容垂为盟主。384年1月,慕容垂称燕王,建立后燕,任命翟斌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但翟斌恃其功高,要求为尚书令,被慕容垂拒绝。于是翟斌又欲投苻丕攻慕容垂,事泄,于7月被杀。
385年4月,翟斌哥哥之子翟真率部出逃至承营(今河北定州附近),后又迁屯行唐(今河北行唐县)。不久,翟真被部将鲜于乞所杀。部众又杀鲜于乞,立翟真的从弟翟成为主。同年七月,翟成又被鲜于得所杀。翟真的从兄翟辽率部投奔了东晋黎阳(今河南浚县)太守腾恬之。386年1月,翟辽袭杀腾恬之,占据了黎阳。
东晋派大将朱序率军攻打翟辽,不果而归。东晋泰山太守张愿却以全郡投降了翟辽,翟辽声势日盛。翟辽经常反覆于东晋、后燕之间,387年5月,后燕欲攻翟辽,翟辽请降,慕容垂任翟辽为徐州牧,封河南公。后翟辽又反叛又复降,慕容垂与其断绝了往来。于是翟辽于388年2月自称魏天王,建都滑台(今河南滑县),改元建光.置百官。后翟辽屡攻东晋河南地,390年被东晋刘牢之大败于滑台。391年,翟辽病死,翟辽之子翟钊继位,改元定鼎,随即进攻后燕邺城,被慕容农击败。392年,慕容垂率军攻打翟钊,大破翟钊于黎阳津(浚县境),翟钊退至白鹿山后又单骑逃奔西燕,投靠慕容永。慕容永封翟钊为车骑大将军、兖州牧、东郡公。一年后,因谋反被杀。翟魏王朝自388年翟辽开国至392年翟钊被杀共历二主五年。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朝代,532年北魏宗室元修被高欢立为帝即孝武帝。534年孝武帝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北魏孝武帝元修被迫入关中投靠关陇军阀鲜卑人宇文泰。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死后,在535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政权实际上由宇文泰操控。551年三月,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同年去年号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西魏恭帝禅让,西魏灭亡。由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至此西魏被宇文氏的北周取代,总止经历两代三帝,享国二十五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南朝西川荆雍地盘。在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最著名的是两魏沙苑之战),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中国北朝之一。都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献宗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实,中国大陆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原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见尔朱氏之乱)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永安三年(530),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北魏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永熙三年(534),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天平四年(537),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双方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高欢亲率大军10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50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掌握东魏政权。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东魏亡。东魏传一帝,享国十六年,后高洋建立北齐。
●深泽魏帝。魏刀儿(?-618)刀一作刁。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大业11年(615年)与上谷(今河北易县)人王须拔同时起义,部众发展到10余万人,自称历山飞。隋大业12年,魏刀儿遣部将甄翟儿率军10万攻打太原,(今太原西南),大败隋将军潘长文和慕容罗喉军,杀死隋将潘长文。严重威胁隋战略要地太原。李渊为太原留守,用计大败甄翟儿部。王须拔再攻幽州时,中流矢死亡,部众归魏刀儿统率。占据深泽(今河北深泽),活动于冀(今河北冀县)、定(今河北定县)二州之间,称魏帝。武德元年,窦建德与魏刀儿火并,擒杀魏刀儿。魏刀儿结义兄弟宋金刚往援,亦败。
●瓦岗大魏。隋大业7年,东郡韦城人翟让聚众瓦岗起义。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势力渐强。大业12年,隋侍郎李密遭炀帝妃子暗害,由王伯当引荐加入瓦岗军。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大业13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开仓济贫。4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起义军增众20余万,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李密在众将官的支持下接受首领之位。同年,李密称魏公,建立瓦岗大魏政权。614年,李密称魏王,改元为建封元年。616年,李密亲率大军攻击已杀炀帝自立的大浒皇帝宇文化及,在众诸侯的追杀下,宇文化及被杀,玉玺被李渊夺走。617年,李密在瓦岗百姓的呼叫声中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魏帝国,史称瓦岗西魏。同年,各路藩王起兵攻打瓦岗,李密被迫降唐,大魏灭亡。
●魏安郡。前凉置,北周改郡为白山县,寻废,故治在今甘肃古浪县东。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战国初期,这里属于卫国,后来被赵国吞并。秦朝时属于邯郸郡、河内郡管辖。西汉建立,汉高祖置魏郡,辖县18,东汉辖15县,郡治都在邺,属于冀州。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自元寿二年再次成为大司马至于身故,掌握政权达24年之久。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最终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建立了曹魏。此后,魏郡北部被划归广平郡,西晋时统8县,仍治邺。南北朝末期,邺城在战乱中被焚毁,隋朝魏郡的郡治南迁到了安阳县(今安阳市市区),统县11。唐朝时,原魏郡成为相州,包括原邺及安阳等地都归属于相州,在东部另建的魏州已经不再是汉晋时代的魏郡所在。
●魏博镇。唐肃宗乾元初,魏州寻置魏博节度,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亦曰天雄军。建中三年,田悦拒命,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
●魏昌郡。晋置晋昌郡,西魏改名魏昌,北周废,即今陕西石泉县治。道光《石泉县志》载:“西魏改郡为魏昌,县曰石泉。周武成三年魏昌郡移理东阳川为永乐县,复改为石泉”。
●魏昌县。魏昌县西汉苦陉县。东汉章帝改名汉昌,魏文帝复改名魏昌。青龙三年,追封甄逸为魏昌侯。置侯国。治今定州市南邢邑镇。隋改为隋昌,唐改为唐昌,又名为陉邑,故城在今山东无极县东北。
●魏城堡。在四川帛阳县东北六十里,即魏城县故治,地当川陕往来通道。明置巡司,清增设驿,嘉庆间教匪肆掠,士民捐修石城,远近入堡保聚者三万户,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魏城县。西魏于盐泉井置,故治在今四川梓潼县西,隋又移于今帛阳县东北六十里,元省。
●魏州,古地名,今河北大名东北。隋末,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寻为窦建德所据。唐武德四年,复为魏州置总管府,寻改为都督府。历经变迁。五代唐同光初,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东京曰邺都天成四年,还曰魏州,寻复为邺都。晋曰广晋府开运二年,复置天雄军于此。汉曰大名府。周显德初,复罢邺都为天雄军,而府如故。宋因之亦曰魏郡。庆历二年,建为北京八年,置大名府路。
●魏府。今河北大名县。宋太宗时,张洎请令亲王出临魏府,以防契丹,见《宋史》。大名县本唐之魏州,宋为军府所在地,故谓之魏府。
●魏县之名历史悠久。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此为“魏县”县名之始,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魏县县名来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国名,时魏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地势显要,被誉为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于魏域,并一度成为国都。据《魏县志》载:武候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为纪念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今县境域,春秋先后为卫、齐、晋地。战国为魏国次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县于魏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县,(治今于村),属魏郡。三国属魏州魏郡。西晋属司州魏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置昌乐县,属相州魏郡。天宝七年(748年)魏县省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魏县,属魏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在魏域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隋末李密取之,寻为窦建德所辖;未几,宇文化及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漳阴县,贞观初省入魏;天宝三年(744年)移治旧县庙。五代属兴唐府。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熙宁六年(1073年),县治移洹水镇(今魏县村)。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域北部置广平县。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治移五姓店(今魏城镇),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省入魏县,三十一年(1398年)复设大名县。清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省魏县入大名、元城二县,属直隶冀南道。1940年6月复置魏县。1949年8月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1月,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5月,魏县建置恢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改属邯郸市至今。
●魏都区是1986年原许昌地区实行市带县体制,由原许昌市更名而来。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率众耕作于此,故称为许地,周朝时候被奉为许国。秦统一天下后,被改为许县。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因魏的基业昌盛于许,许县就被改称为许昌,后人也称为魏都,魏都区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魏都区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三国时期的汉魏古城、关羽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古迹60多处。“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魏庄村,位于江苏省泰州兴化市中部,庄名演变渗透历史风云。明天启五年(1625),在野东林党人遭奸人魏忠贤钩陷,京城发生了“乙丑诏狱”事件。第二年(1626年),在天启帝的恩准下,江南盛行为魏忠贤活建生祠之风。庄上的魏姓为攀沾同姓的荣耀,抑制不住对红得发紫的魏逆的狂热。在图董、里正们的鼓动下,他们派人到杭州观瞻西湖边的魏生祠,请回沉香木雕就的五官四肢宛如活人的魏忠贤坐像一座。天启7年(1627年),苏州市民为替遭魏“阉党”逮捕的反魏义士周顺昌声张正义,举行了万人暴动。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五义士在斗争中殉难。崇祯帝下诏全国,剪除魏逆党羽,毁废魏氏生祠,为东林党人平反昭雪。魏庄群众在魏祠废址上新建东林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象。
●魏长城。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完成的一项宏伟工程。魏长城,又称魏国西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御秦国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防御性建筑,主要分布于陕西渭南市境内。它是我国最早的长城防御工程,比秦代长城还早130年。魏长城南起华阴市华山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全长约300余里。秦统一后,魏长城的实际作用随之消失,魏长城成为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