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铿锵音律 铿锵音律 梗概二
更新时间:2020-01-21 08:44:18 | 本章字数:8382
汉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豹,战国时魏国公子。其兄魏咎,原魏国宁陵君。秦灭魏,被放逐外地废作平民。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原魏国土地,周市拥魏咎为王。秦国大将章邯打败陈王不久,进兵临济攻击魏王。章邯击败齐、楚援军,杀死了周市,魏咎顾百姓安危,降服自焚而死。魏豹逃往楚国,集合旧部,连克20多座城池。项羽封魏豹为西魏王。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魏豹归属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魏豹反叛……★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封为高梁侯。魏无知之子是魏均。魏均的曾孙魏歆,汉成帝時为鉅鹿太守,初居下曲阳。鉅鹿魏氏、任城魏氏、馆陶魏氏都是魏公子无忌的後裔。据《玉融魏氏遷省族譜》記載:魏无知生魏城,魏城的24代孙就是唐朝郑国公魏徵。汉高祖起家之时,陈平投奔刘邦并受到重用,汉王老臣便生出谣言,凭空造出陈平贪金盗嫂的故事,刘邦开始信以为真。魏无知力荐陈平,成为后世佳话。★魏相(?—前59年)西汉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相同村)人。魏武子犨次子魏金奇即吕(金奇)之子。武帝末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迁河南太守。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拜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前67年,又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在位8年。宣帝中兴时期,魏相和丙吉相继出任丞相、御史大夫,史家赞以“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汉宣帝甘露3年,画功臣11人图像于麒麟阁,魏相位列,以彰其功。谥\"宪侯\"。有集2卷。★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论家。一说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3卷,是流至今的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也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炼丹的科学著作,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故此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它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探讨。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魏应,字君伯,东汉任城(今属河北)人。明帝永平初年(58)任博士,升侍中。明帝永平十三年任大鸿胪,十八年,拜光禄大夫。汉章帝建初四年(79),拜五官中郎将。第二年,出为上党太守,诏拜骑都尉,死于任上。魏应立身严谨,操行素著,传授儒业。初四年,章帝在白虎观会集京师名儒,讲论《五经》同异。令魏应专掌问难之事,完成《白虎通德论》(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的思想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哲思想的延伸和扩大,也是今文经学政治学说的提要。
五、曹魏蜀汉孙吴制
●三国的职官,基本上是东汉政府的缩影,但也有许多变化。这一历史时期的官制,以◆曹魏较为完整,改革变化也较多。曹操对东汉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戚台阁制,消除了中央权移宦官、外戚,地方权移州牧的弊端。丞相之下,据《魏书》的记载,有东曹、西曹(后省)、法曹等。东曹掌选官(见《魏书》毛玠、崔琰等传),相当于东汉尚书吏部曹、选部曹尚书。丞相之下各曹的设置,是列曹尚书由内廷转到外朝,由少府属下转为丞相属下的开端。这是中央官制中的重要改革。曹丕当魏王,以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同年即位后,又改为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再设置中书监、令,以掌机密,不另设丞相。以后再设大丞相,品第一。魏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都不担任实际职务,也不参加朝政。曹丕称帝以后,深感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首长称中书监,第三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逐渐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
◆蜀汉有“三公”名号,但基本上是功勋大臣的虚衔,《三国会要·职官》载:“先主为汉中王,以许靖为太傅,后无考。”又云:“建兴元年(公元252年),以诸葛恪为太傅。”蜀汉也设丞相,章武元年以诸葛亮为丞相。《三国会要·职官》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以诸葛亮为之……(亮)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宰相事,旋复官,及薨遂不复置。”丞相开府治事,《出师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丞相府属官有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行参军。还有东曹掾属、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长史、参军,均由朝廷任命。蜀武职官有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又有中护军,前后左右护军、护军、行护军,还有中监军,前监军,右监军,中典军,后典军。
◆孙吴于黄武中置丞相,以孙邵、顾雍相继任之。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置左右丞相,不久,复置一丞相,不分左、右。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黄武七年(公元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公元346年)分置左、右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两官。《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始备九卿”。可知孙吴前期无九卿之称。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右领军;中、左、右护军,护军;中、左、右三典军。张休以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又有中垒将军,掌宿卫兵。还有抚军将军、征南、征西、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平西、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三国魏姓风云人物:
★魏延(174—234年),字文长,义阳新野(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历史上真正的第五虎将。曾跟随刘备入蜀,在攻占四川的战斗中数有战功,获得刘备的赏识,对其十分重用。历任牙门将军、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魏延镇守汉中的6年时间里,不管是张郃还是曹真,都不敢正视汉中一眼。在关羽、張飞、黄忠、马超、赵云相继谢世后,更以功绩和能力成为当时蜀国的头号将领,为外御强敌立下了赫赫战功。再看封侯,魏延是刘备在世时钦封的。在三国蜀汉政权里,共有12位有功之臣身后得到了追谥。而赫赫有名的关张马黄赵五虎将的谥号却是在最后一个批次被刘禅赐予。★魏续(?—200年?),东汉末年武将,与吕布有亲戚关系,是吕布部将,随吕布转战各地。吕布被围于下邳,魏续和宋宪、侯成等反叛吕布,将陈宫、高顺等人擒捉,投降曹操,致使吕布失败及为曹操所杀。吕布死后,魏续不见于史书记载。
六、两晋时官制略考
●两晋时期官制基本沿袭汉魏。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又设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仆射;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不同于前朝的是,晋代增设门下省(由汉代侍中寺转化而来),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官位不高,但接近皇帝,权力很大。南朝时,凡属重要政令,皇帝均征取侍中意见。门下省成为参预国家大事的重要部门。以中枢官而论,晋初不置丞相。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改司徒为丞相。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罢丞相,复置司徒。其后,宋,齐,梁,陈各朝,司徒与丞相(相同)废置不一。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有一种共同的特殊现象,就是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丞相以下,有所谓八公。八公以下有“位从公”。
●三省官制。◆尚书省设尚书令1人,左右仆射各1人,列曹尚书6或5人,左右丞各1人,尚书郎若干人。晋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就行政部门而论,汉代的尚书粗具分曹办事的规模。◆中书省设中书监1人,中书令1人,中书侍郎4人,通事舍人若干人。东汉时期,尚书令的权力非常大,直接取代了宰相的职权。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於是,中央机关的主要权力便逐渐移到中书省了。尚书省逐渐被疏远。◆门下省设东汉的“侍中寺”,晋改称“门下省”,有侍中4人,给事黄门侍郎4人。晋把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还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显得很重要。由于尚书省机构繁密和权力扩大,国家庶政,均经由尚书(机要重任,则由中书),因而九卿职权多被侵夺。九卿仅空有其名,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东晋九卿就有所裁减。
●御史台组织。秦时,御史大夫设有二丞,一称御史丞,另一称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和举劾百官。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但御史中丞设置如故。自西汉至晋,均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之主。西汉宣帝置治书侍御史,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两官同时设置。至晋,只置治书侍御史4人,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1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兼治廷尉处置不当事项,后省置。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2人。◆宫官。西汉旧制,皇太后有三卿,即九卿中之卫尉,太仆,少府。魏时太后卿在九卿之下。晋沿汉制,大长秋为皇后卿。晋武帝时始建太子宫,置太子太傅、少傅各1人。◆武职官。中领军将军,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以曹休为中领军。魏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也以曹休领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
两晋魏姓风云人物:
★魏华存(252-334),字贤安,晋代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道经中称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西晋司徒魏舒之女。在中国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并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晋之际的魏华存。魏华存24岁时,父母命其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为汉高祖刘邦后裔。后出任河内郡修武县令。魏夫人定本的《黄庭内景经》,是早期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首提“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很大的贡献。★魏该(?-328)晋济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人,名亥。历任将兵都尉、武威将军、冠军将军、河东太守、顺阳太守平北将军。★【魏咏之】(?—405),东晋末人。字长道,任城人。初为州主簿,后授建威将军、豫州刺史。进征虏将军、吴国内史,寻转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领南蛮校尉。赠太常,加散骑常侍,追封江陵县公。
七、南北朝官制略考
●中央官制◆▲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它们是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荣宠性虚衔。▲又有“位从公”。凡骠骑、车骑等将军及光禄大夫等,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长达二百年的统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最初他们依照本族传统设置八部大夫,分管政事;又设三十六曹尚书分理各种政务。太和中,魏孝文帝对北魏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依照南朝职官体制对北魏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魏孝文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改革后,北魏中央主要职官设置如下: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二大: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省: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北魏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官制大体相因袭。西魏末年,苏绰等依《周礼》六官制度拟定改革官制计划,至北周方才实行。北周初年,以天官冢宰总领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五官,形成五府总于天官的格局。这样一来,朝廷的军政大权便都集中于天官冢宰了。▲关于监察职官,这一时期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其长官,惟北魏称御史中尉。
●地方官制。这时期无论南北,地方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但是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国都所在州的长官,一般称为牧。▲州下为郡,其行政长官为太守,国都所在郡的长官一般称为尹。郡下为县,以县之大小分置令、长。县下还有乡、里。
●官秩和勋爵。魏晋官阶分为九品,即九等。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北周依《周礼》以“命”计官阶。第一品为九命,最高。依次类推,第九品为一命,最低。这时期的爵位制度很繁杂。曹魏之初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再下又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此外还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等,每种又分十数级。南朝大体沿袭前代制度。北魏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北周无“王”,为五等,皆加“开国”。南北朝时又出现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勋”,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南北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长贤(550年-624)钜鹿郡下曲阳人,迁居相州内黄。祖父魏显义为北魏时义阳太守和陵江将军;父亲魏彦为北魏骠骑和史和光州刺史;族叔魏收,北魏时任太学博士、司徒记室参军、北主客郎中。与温子升、邢邵齐名,世称“三才”,又称“邢魏”。贤生子魏征,为大唐一代名相。长贤博涉经史,魏时任汝南王悦参军。入齐,平阳王淹征召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北齐河清年间,魏长贤给武成帝写信讥讽当时的政策,大大触犯了幸臣,被贬为上党屯留县令。其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在世人中留有声望。唐贞观7年,被追赠定州刺史。★魏季景(534年_?),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魏收族叔。父鸾,字双和。季景少孤,清苦自力,博学有文才,20岁时便名于京师,于魏收相亚,洛中称“二魏”。魏孝庄帝时为中书侍郎,节闵帝时任尚书右丞。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后兼散骑常侍,曾出使梁国。后任大司农卿、魏郡尹。著有《魏季景集》1卷,文章200余篇。魏季景侄魏收,北齐史学家。名列三才太学博士,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曾奉诏编撰《魏书》,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魏收,北朝齐历史学家、文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魏收机警善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北地三才”。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入仕后,曾任太学博士等职。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奉命编成《魏书》130卷,《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魏书》列为现今的二十四史之一。此后历任要职,加开府仪同三司,累迁尚书右仆射。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魏子建(474-533),字敬忠,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初任太尉从事中郎。北魏宣武帝时,征服了氐人,镇将和刺史失掉人心,众氐人作乱。子建任东益州刺史。恩慈信实,使全州安然无事。子建回京后,屡次升迁,任常侍、卫尉卿。后官至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魏子建几次出任外藩长官,管理富饶地区,为官多年,正直不阿,家人衣食常不周赡,但他从不贪分文,终生清白。永熙2年(533)春,魏子建在洛阳孝义里去世。封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文静。★魏兰根(486-545),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仪貌奇伟,聪悟博学。历任司徒掾、本郡太守、歧州刺史。后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授平西将军,都督泾(今甘肃泾川县北)、歧、东秦(今陕西陇县)、南歧(今陕西凤县)四州诸军事,兼四州行台尚书。不久任光禄大夫。中兴初年(531),任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太昌初年(532),加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赠冀定殷三州军事、定州刺史、司徒公、侍中,谥曰文宣。封巨鹿县侯、永兴县侯。
八、隋朝官制兴三省
●杨坚建立隋朝后,按照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其长官分别为尚书仆射、纳言和内史令,但隋代的三省职权并不平衡,尚书省是其运转的核心,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隋代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实际取代了三国两晋以来宰相的地位。纳言和内史令虽然同时执掌政务,但隋代并未称之为宰相。◆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开皇三年改刑部)、度支(开皇三年改民部)、工部六曹,其长官六曹尚书,与左右仆射共称为八座,其下分辖三十六个侍郎,负责朝廷日常行政事务,是为隋皇朝的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编制共五十四人。◆门下省,下设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四至六人,给事二十人,负责随待皇帝,封驳诏奏,对朝廷决策进行评议。◆内史省,下设侍郎、舍人、通事舍人四至十六人,负责起草皇帝诏令。设置◆御史台作为朝廷监察机构,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下设治书侍御史、待御史、殿内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二人至十二人。但御史大夫在隋代权势很大,往往参与朝廷决策。除了朝廷政务及监察机构的设置外,隋文帝时,仍然沿袭汉魏以来传统,设置◆诸寺作为朝廷事务机构,以具体执行诏令决策。它们包括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十一寺,每寺设置卿和少卿各一人作为正副长官,以下分设丞、主簿、录事等官职。国子寺长官则为祭酒,将作寺长官为大匠。除了三省六部及诸寺监、御史台这一皇朝决策、执行、监察系统外,隋代朝官制还有◆武官和◆东宫官两个重要部分。
隋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澹(580-645),字彦深,巨鹿下曲阳人。祖鸾,魏光州刺史。父季景,齐大司农卿,称为著姓,世以文学自业。15岁成孤儿,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周武帝平齐,授纳言中士。高祖受禅,为行台礼部侍郎。不久任散骑常侍,聘陈主使。数年后,迁著作郎,仍为太子学士。隋文帝以魏收所撰《魏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为12纪,78传,别为史论及例1卷,并《目录》合92卷。史称后魏书。★魏刀儿(?-618)刀一作刁。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大业11年(615年)与上谷(今河北易县)人王须拔同时起义,部众发展到10余万人,自称历山飞。隋大业12年,魏刀儿遣部将甄翟儿率军10万攻打太原,(今太原西南),大败隋将军潘长文和慕容罗喉军,杀死隋将潘长文。严重威胁隋战略要地太原。李渊为太原留守,用计大败甄翟儿部。王须拔再攻幽州时,中流矢死亡,部众归魏刀儿统率。占据深泽(今河北深泽),活动于冀(今河北冀县)、定(今河北定县)二州之间,称魏帝。武德元年,窦建德与魏刀儿火并,擒杀魏刀儿。魏刀儿结义兄弟宋金刚往援,亦败。★魏文通,隋潼关总兵。使青龙偃月刀,骑艾叶青龙兽,勇冠三军,人称花刀大将。魏文通面貌酷似关爷,再加上他特意打造的6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和红色的坐骑,疑关公在世,故人称“武圣刀”。《兴唐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陈荫荣口述,戴宏森整理)16杰中排第12名;《说唐》中排第9名;单田芳《隋唐演义》13杰中排第9名;陈青远《响马传》第一卷《秦琼卖马》中排第9名;马增琨版的13杰排第9名;是隋唐通俗演义及流传的说唱艺术中知名度高的文学人物。后被瓦岗寨的神箭手、外号“勇三郎”的王伯当一箭射死。
九、大唐三省同为相
●唐朝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唐朝官制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唐朝政务清明。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三省长官各有官署。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虚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唐代六部分为三等: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各部官员的升迁即按后、中、前的次序递进,这就造成中唐以后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的资历,不一定能表示实在的职务。唐代的中央职官可分为台省官和卿监官两类,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属于政务职官;后者指九寺五监,属于事务性职官。唐代九寺是从汉代的九卿演变而来。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