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铿锵音律 04 汉地方行政区划
更新时间:2020-01-28 10:49:15 | 本章字数:5279
●县、国、邑、道。◆县是郡之下的最低一级行政地方。◆国为王侯封地,王国同郡、侯国同县。◆邑是皇太后、皇后、公主封地。◆道是设置于巴郡、蜀郡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县级地方政权。汉平帝时,全国共设置县、国、邑、道一千五百八十七个。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令、长并为县的长官,但品秩不同。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侯国的长官称相,邑的长官也称令,道置长。
●诸侯国官制。汉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称郡国制。◆诸侯王。汉初,有燕、赵、楚、九江等七个异姓王国。◆列侯,汉初用以封功臣。高帝八年(前199年),天下平定,开始论功定封。至十二年(前195年),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封为列侯。◆爵禄制度。汉沿秦制,设爵以赏功。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西汉选拔官员,主要的是文学和吏道两类。前者指对古代典籍有研究,道德有称者,后者指明习法律与行政技术、官员子弟以及王侯子弟。
县、国、邑、道
县是郡之下的最低一级行政地方。国为王侯封地,王国同郡、侯国同县。邑是皇太后、皇后、公主封地。道是设置于巴郡、蜀郡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县级地方政权。汉平帝时,全国共设置县、国、邑、道一千五百八十七个。
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令、长并为县的长官,但品秩不同。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侯国的长官称相,邑的长官也称令,道置长。
县(国、邑同,道多减省)置丞一人,主管文书档案,仓库,监狱。大县置县尉二人,小县置一人,主管地方治安、缉捕盗贼。县丞与县尉是县的长吏,由朝廷任免。县的其余佐吏的设置多与秦的县制相同。
诸侯国官制
汉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称郡国制。
诸侯王
汉初,有燕、赵、楚、九江等七个异姓王国。高祖以次翦灭异姓诸王,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同时规定非功不得封侯(这一条后来没有奉行,汉朝丞相、外戚都例行封侯)。封同姓子弟为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九王。“大者夸(同“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他们君国子民,自置官属。王国的置官略仿汉朝,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通典·职官典》:“汉朝唯置丞相,其御史大夫,皆自置之”
孝惠元年,王国所辖诸郡太守的任免权力收归朝廷。景帝则彻底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汉武帝时,诸如郎中令、太仆等诸侯王的王宫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并颁布《左官律》,规定在王宫任职的官员不得出任中央官员。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废诸侯王内史,以相治民。这时的相其实与郡太守没有区别(此时的王国的辖区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仅仅是品秩为真二千石,高于郡太守而已。到此为止,诸侯王仅仅保留了通过汉朝派遣的官员征收租税供自己享用的权利。
列侯
列侯,汉初用以封功臣。高帝八年(前199年),天下平定,开始论功定封。至十二年(前195年),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封为列侯。按《汉书·功臣表》:“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同“砺”,小石子的意思),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列侯居国,要接受郡守、郡尉的监督。列侯不能役使非本国人,违律则削爵治罪。汉初,列侯直接掌握封国的行政权力(列侯不在国时,一般由侯的管家代行),景帝时,侯国相由朝廷任命,与县令同,侯只保留按每户征收三百钱供自己享用的权利。
爵禄制度
汉沿秦制,设爵以赏功。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
爵
高祖未称帝时,杂用六国旧制对有功将士封爵,名目不一。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自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都是军吏,平民之爵不得过公乘,超过的要回授给同族的人。自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位比九卿,都是军将。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
赐爵
西汉凡国有喜庆、大捷等,都可以赐百姓爵。一般皇帝即位均颁诏赐民爵一级。西汉一朝共计赐爵二十次。
鬻爵
逢财政困难的年度或者内外用兵筹措军费,则募民以钱、粮食、奴隶入官府,换取爵位。按《汉书·食货志》“民入粟六百石者,加上造之爵,输粟四千石者可以为五大夫,万二千石者为大庶长。爵级高低以纳粟多寡为差。”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令吏民入粟买爵以助国家赈赡,并允许买高爵者可以出任三百石以下的官职。
武帝时,为筹措征伐匈奴、西域的军费,另设武功爵,高价出卖。《汉书·食货志》刘瓒注引《茂陵中书》说:“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造,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锋,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就是说,买到最高的军卫爵位需要三十多亿钱(一金大约值一万钱)!,不过按规定只能买到乐卿为止。
获得爵位的人,可以获得封邑(高等级爵)、免除部分或全部赋税徭役、减刑、优先担任官职等。但是由于人民多买爵位以逃避赋税徭役,所以朝廷往往以各种理由征发有爵位的人并加以种种其他负担以代替赋税徭役,所以渐渐的民爵也就无人再买,也不再为人所重。这也是后世不再设置民爵的原因。
秩禄
汉以石数为官员品秩的名称。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为一百二十斤(约相等于现代的四十一公斤)。汉朝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三公万石不在秩级之内。
官员的品秩虽然以石数为差,不过不全给以粮食,而是钱、谷分给。按钱发给官俸的时候,谷、钱之间的换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官俸实际上就贬值了。
西汉官秩月俸简录(斛=石):万石:350斛,金印紫绶。中二千石:180斛。真二千石:150斛(此官职有争议,可能就是二千石的别称,后汉书百官志无此品秩))。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银印青绶。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八百石与比八百石禄同千石。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50斛,以上铜印黑绶。四百石:45斛。比四百石:40斛。三百石:40斛。比三百石:37斛。二百石:30斛。比二百石:27斛,以上铜印黄绶。一百石:16斛。斗食:11斛。佐史:8斛。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数钱,按此折算,三公年俸约七十万钱,县令年俸7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可知西汉的官俸十分丰厚!较之明清,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二十四两银,折钱十八万六千而已!
选举制度
西汉选拔官员,主要的是文学和吏道两类。前者指对古代典籍有研究,道德有称者,后者指明习法律与行政技术、官员子弟以及王侯子弟。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高帝首次下求贤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命令各公卿、郡守、诸侯王、列侯举荐贤才以供朝廷选择,违者论罪有差。
明经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颁诏令天下通晓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等学术以及通晓《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古代典籍的学者汇集长安,令所在诸郡国以公车接送(后世遂以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所集凡数千人,多任以诸郎、博士等职。
明法
高祖十一年,诏:“其有明法者,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必身劝勉,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由此聚集了许多明习秦朝法律的人士。
博士
战国时代,齐、魏、秦等国均设置博士官,秦置博士官70人,主要负责礼仪,也参议朝政。汉沿置,初置员甚少,也不为人所重。汉文帝即位后,增设博士官至七十余人,儒士为主,杂以他士。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按《诗》、《书》、《礼》、《易》、《春秋》分置博士。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下诏在石渠阁讲求儒术,讨论按照儒家的门派分置博士官。次第至黄龙元年(前49年)共置五经十二家博士(《诗》,齐、鲁、韩。《书》,欧阳、大、小夏侯。《易》,施、孟、梁丘。《礼》,后氏,《春秋》,公羊、谷梁)。
博士品级(比六百石)不高,但是声望很高。博士的晋升非常容易,往往获得越级提拔,迅速得以出任九卿,太子太傅,大夫,侍中等重要官职,外放即为郡守、尉、诸侯相、刺史。博士出身的官员,有很多最后出任御史大夫、丞相的。
博士官的任命以学术为首要条件,选择非常严格。《汉书·儒林传》说:“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贤良方正
汉文帝二年(前173年)下诏说:“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被荐举者,文帝均亲自策问。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应贤良方正入选。宣帝定例凡灾异大灾,皇帝要下罪己诏,同时令郡国选举贤良方正“以匡不逮”。
孝廉
汉朝以孝治天下,特重孝廉之科,所以中选的人也很少。
文帝十二年(前166年)下诏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民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为了鼓励应选者,文帝特派谒者劳赐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
茂才异等
这个科目是指因事临时下诏公卿郡国推举特定方向的人才,因事而异。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至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使绝国者。”这里主要是要征求军事和外交人才。
察举茂才异等的要求非常严格,举荐不当要按罪论处。汉元帝时,富平侯张勃推荐陈汤为茂才。而陈汤因匿丧不赴被司隶校尉参劾,为此张勃坐选举不实,削户二百,陈汤下狱论死。
孝悌力田
惠帝四年(前191年)正月,令天下察举孝悌力田者,免其徭役。高后元年(前187年),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7年)三月,诏以各乡户口多少为比例,设置三老和孝悌力田,常置。
●汉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豹,战国时魏国公子。其兄魏咎,原魏国宁陵君。秦灭魏,被放逐外地废作平民。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原魏国土地,周市拥魏咎为王。秦国大将章邯打败陈王不久,进兵临济攻击魏王。章邯击败齐、楚援军,杀死了周市,魏咎顾百姓安危,降服自焚而死。魏豹逃往楚国,集合旧部,连克20多座城池。项羽封魏豹为西魏王。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魏豹归属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魏豹反叛……
★魏无知(魏公子无忌之孙),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封为高梁侯。魏无知之子是魏均。魏均的曾孙魏歆,汉成帝時为鉅鹿太守,初居下曲阳。鉅鹿魏氏、任城魏氏、馆陶魏氏都是魏公子无忌的後裔。据《玉融魏氏遷省族譜》記載:魏无知生魏城,魏城的24代孙就是唐朝郑国公魏徵。汉高祖起家之时,陈平投奔刘邦并受到重用,汉王老臣便生出谣言,凭空造出陈平贪金盗嫂的故事,刘邦开始信以为真。魏无知力荐陈平,成为后世佳话。
★魏相(?—前59年)西汉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相同村)人。魏武子犨次子魏金奇即吕(金奇)之子。武帝末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迁河南太守。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拜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前67年,又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在位8年。宣帝中兴时期,魏相和丙吉相继出任丞相、御史大夫,史家赞以“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汉宣帝甘露3年,画功臣11人图像于麒麟阁,魏相位列,以彰其功。谥\"宪侯\"。有集2卷。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论家。一说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3卷,是流至今的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也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炼丹的科学著作,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故此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它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探讨。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魏应,字君伯,东汉任城(今属河北)人。明帝永平初年(58)任博士,升侍中。明帝永平十三年任大鸿胪,十八年,拜光禄大夫。汉章帝建初四年(79),拜五官中郎将。第二年,出为上党太守,诏拜骑都尉,死于任上。魏应立身严谨,操行素著,传授儒业。初四年,章帝在白虎观会集京师名儒,讲论《五经》同异。令魏应专掌问难之事,完成《白虎通德论》(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的思想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哲思想的延伸和扩大,也是今文经学政治学说的提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