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铿锵音律 07 南北朝官制略考
更新时间:2020-01-31 15:57:50 | 本章字数:5693
●中央官制◆▲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它们是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荣*性虚衔。▲又有“位从公”。凡骠骑、车骑等将军及光禄大夫等,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长达二百年的统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最初他们依照本族传统设置八部大夫,分管政事;又设三十六曹尚书分理各种政务。太和中,魏孝文帝对北魏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依照南朝职官体制对北魏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魏孝文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改革后,北魏中央主要职官设置如下: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二大: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省: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北魏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官制大体相因袭。西魏末年,苏绰等依《周礼》六官制度拟定改革官制计划,至北周方才实行。北周初年,以天官冢宰总领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五官,形成五府总于天官的格局。这样一来,朝廷的军政大权便都集中于天官冢宰了。▲关于监察职官,这一时期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其长官,惟北魏称御史中尉。
●地方官制。这时期无论南北,地方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但是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国都所在州的长官,一般称为牧。▲州下为郡,其行政长官为太守,国都所在郡的长官一般称为尹。郡下为县,以县之大小分置令、长。县下还有乡、里。
●官秩和勋爵。魏晋官阶分为九品,即九等。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北周依《周礼》以“命”计官阶。第一品为九命,最高。依次类推,第九品为一命,最低。这时期的爵位制度很繁杂。曹魏之初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再下又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此外还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等,每种又分十数级。南朝大体沿袭前代制度。北魏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北周无“王”,为五等,皆加“开国”。南北朝时又出现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勋”,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南北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长贤(550年-624)钜鹿郡下曲阳人,迁居相州内黄。祖父魏显义为北魏时义阳太守和陵江将军;父亲魏彦为北魏骠骑和史和光州刺史;族叔魏收,北魏时任太学博士、司徒记室参军、北主客郎中。与温子升、邢邵齐名,世称“三才”,又称“邢魏”。贤生子魏征,为大唐一代名相。长贤博涉经史,魏时任汝南王悦参军。入齐,平阳王淹征召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北齐河清年间,魏长贤给武成帝写信讥讽当时的政策,大大触犯了幸臣,被贬为上党屯留县令。其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在世人中留有声望。唐贞观7年,被追赠定州刺史。
★魏季景(534年_?),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魏收族叔。父鸾,字双和。季景少孤,清苦自力,博学有文才,20岁时便名于京师,于魏收相亚,洛中称“二魏”。魏孝庄帝时为中书侍郎,节闵帝时任尚书右丞。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后兼散骑常侍,曾出使梁国。后任大司农卿、魏郡尹。著有《魏季景集》1卷,文章200余篇。魏季景侄魏收,北齐史学家。名列三才太学博士,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曾奉诏编撰《魏书》,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
★魏收,北朝齐历史学家、文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魏收机警善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北地三才”。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入仕后,曾任太学博士等职。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奉命编成《魏书》130卷,《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魏书》列为现今的二十四史之一。此后历任要职,加开府仪同三司,累迁尚书右仆射。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
★魏子建(474-533),字敬忠,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初任太尉从事中郎。北魏宣武帝时,征服了氐人,镇将和刺史失掉人心,众氐人作乱。子建任东益州刺史。恩慈信实,使全州安然无事。子建回京后,屡次升迁,任常侍、卫尉卿。后官至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魏子建几次出任外藩长官,管理富饶地区,为官多年,正直不阿,家人衣食常不周赡,但他从不贪分文,终生清白。永熙2年(533)春,魏子建在洛阳孝义里去世。封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文静。
★魏兰根(486-545),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仪貌奇伟,聪悟博学。历任司徒掾、本郡太守、歧州刺史。后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授平西将军,都督泾(今甘肃泾川县北)、歧、东秦(今陕西陇县)、南歧(今陕西凤县)四州诸军事,兼四州行台尚书。不久任光禄大夫。中兴初年(531),任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太昌初年(532),加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赠冀定殷三州军事、定州刺史、司徒公、侍中,谥曰文宣。
封巨鹿县侯、永兴县侯。
南北朝的官制
1.中央官制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它们是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荣*性虚衔。此外又有“位从公”。凡骠骑、车骑等将军及光禄大夫等,若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都属于位从公。
这时期,中书省的中书监、令仍掌管草拟诏令、策划国政,位尊权重。由于中书省权势日重,对皇权专制的威胁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侍中的权力,使它参予朝政,“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箝制。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为细密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预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西晋时又置小曹三十余,设尚书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东晋以后逐渐省并,以三、四个小曹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
总之,这一时期是三省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权限、分工也是逐渐趋于严密的。
由于三省权力的扩大,原秦汉以来的九卿职权多被侵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卿的职权已有很大变化,有的只徒具虚名,有的则从中央执行机构一落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服务机构了。例如:光禄勋原是皇帝的侍从武官长,握有兵权,西晋时称光禄卿,只有空名了,以至“不复居禁中,又无复三署郎,唯外宫朝会,则以名到焉。”(10)北齐时光禄卿成了安排筵席的衙门了。
至于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长达二百年的统治,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最初他们依照本族传统设置八部大夫,分管政事;又设三十六曹尚书分理各种政务。太和中,魏孝文帝对北魏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依照南朝职官体制对北魏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魏孝文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改革后,北魏中央主要职官设置如下: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二大:大司马、大将军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省: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
门下省长官:侍中
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
北魏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官制大体相因袭。西魏末年,苏绰等依《周礼》六官制度拟定改革官制计划,至北周方才实行。北周初年,以天官冢宰总领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五官,形成五府总于天官的格局。这样一来,朝廷的军政大权便都集中于天官冢宰了。北周武帝时,削夺了天官冢宰总领其余五官的权力,从而恢复和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这时六官只是处理各自的日常政务,而朝廷大政便由皇帝亲信的官员来参预,《周礼》六官制度便只成了一个空架子。以后杨坚建立隋朝时,把这种形式也取消了。
关于监察职官,这一时期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其长官,惟北魏称御史中尉。监察官员的权力极大,所谓“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北魏时,御史中尉巡行时“与皇太子分路,王公百辟咸使逊避,其余百僚,下马驰车止路旁,其违缓者,以棒棒之。”可见震肃百僚的威势之大。
御史中丞之下,晋代除设治书侍御史外,又设黄沙狱治书侍御史,掌管诏狱及廷尉处置不当之事。此外还有殿中侍御史、符节御史及分曹治事的侍御史等。
2.地方官制
这时期无论南北,地方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但是州、郡的辖境日益缩小,而数量大为增加。
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国都所在州的长官,一般称为牧。州下为郡,其行政长官为太守,国都所在郡的长官一般称为尹。郡下为县,以县之大小分置令、长。县下还有乡、里。
由于长年战乱,刺史、太守多带将军称号,权重者更有“使持节都督某州或某某数州军事”等头衔。凡无“将军”等头衔的被称为“单车刺史”。为了限制刺史的权力,有时又特命刺史属官如别驾、长史等代行刺史职权,叫做“行事”;有时在刺史之下另设“典签”官以监督刺史。
在南方又有侨州、郡、县。东晋以后,北方的一些士族及大批流民陆续移居江南,于是政府划出一些特定的区域安置这些人,但仍用北方的地名称呼这些新设置的州、郡、县,它们便是侨州郡县。
晋代封爵有诸侯王国和公国、侯国。王国、公国、侯国都设相,王国相后改称内史。王国内史及公国的相,位当郡太守,侯国的相位当县令。
三、官秩和勋爵
曹魏开始以品级区分官阶的高低,秦汉以来用“石”表示官位大小的做法被取消。魏晋官阶分为九品,即九等。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
北周依《周礼》以“命”计官阶。第一品为九命,最高。依次类推,第九品为一命,最低。
这时期的爵位制度很繁杂。曹魏之初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再下又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此外还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等,每种又分十数级。南朝大体沿袭前代制度。
北魏定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北周无“王”,为五等,皆加“开国”。
南北朝时又出现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勋”,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晋代俸禄有谷、绢、绵、菜田等。南朝有“遥带”做法,即文武京官多遥带一郡县官,并不到任,只是从该郡县领取俸禄。北魏官员原无俸禄,反而助长贪污之风。孝文帝依官品级制定了百官俸禄。北齐以绢定俸禄,而以帛、粟、钱发放。北周以谷定禄,以年成好坏决定颁发数量,遇凶年即全部停发。
南北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长贤(550年-624)钜鹿郡下曲阳人,迁居相州内黄。祖父魏显义为北魏时义阳太守和陵江将军;父亲魏彦为北魏骠骑和史和光州刺史;族叔魏收,北魏时任太学博士、司徒记室参军、北主客郎中。与温子升、邢邵齐名,世称“三才”,又称“邢魏”。贤生子魏征,为大唐一代名相。长贤博涉经史,魏时任汝南王悦参军。入齐,平阳王淹征召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北齐河清年间,魏长贤给武成帝写信讥讽当时的政策,大大触犯了幸臣,被贬为上党屯留县令。其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在世人中留有声望。唐贞观7年,被追赠定州刺史。
★魏季景(534年_?),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魏收族叔。父鸾,字双和。季景少孤,清苦自力,博学有文才,20岁时便名于京师,于魏收相亚,洛中称“二魏”。魏孝庄帝时为中书侍郎,节闵帝时任尚书右丞。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后兼散骑常侍,曾出使梁国。后任大司农卿、魏郡尹。著有《魏季景集》1卷,文章200余篇。魏季景侄魏收,北齐史学家。名列三才太学博士,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曾奉诏编撰《魏书》,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
★魏收,北朝齐历史学家、文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魏收机警善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北地三才”。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入仕后,曾任太学博士等职。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奉命编成《魏书》130卷,《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魏书》列为现今的二十四史之一。此后历任要职,加开府仪同三司,累迁尚书右仆射。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
★魏子建(474-533),字敬忠,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初任太尉从事中郎。北魏宣武帝时,征服了氐人,镇将和刺史失掉人心,众氐人作乱。子建任东益州刺史。恩慈信实,使全州安然无事。子建回京后,屡次升迁,任常侍、卫尉卿。后官至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魏子建几次出任外藩长官,管理富饶地区,为官多年,正直不阿,家人衣食常不周赡,但他从不贪分文,终生清白。永熙2年(533)春,魏子建在洛阳孝义里去世。封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文静。
★魏兰根(486-545),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仪貌奇伟,聪悟博学。历任司徒掾、本郡太守、歧州刺史。后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授平西将军,都督泾(今甘肃泾川县北)、歧、东秦(今陕西陇县)、南歧(今陕西凤县)四州诸军事,兼四州行台尚书。不久任光禄大夫。中兴初年(531),任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太昌初年(532),加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赠冀定殷三州军事、定州刺史、司徒公、侍中,谥曰文宣。
封巨鹿县侯、永兴县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