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艰苦的生活环境
更新时间:2019-05-31 14:49:50 | 本章字数:2844
【编辑按】环境造就人,尤其是艰苦的环境之下磨练出来的人,那个个都是好样的。张强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人。结婚了,没有住房就分居两地,孩子出世了,吃喝拉撒洗尿片都包了,……匆匆的脚步,穿梭在上班,生活和抓紧点滴业余时间听广播学外语和交朋友之中,那种艰苦环境下所拥有的毅力和执着精神实在是当今人所缺少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却过得非常充实。详细的描写,再现了艰苦环境下真实的场景。(编辑:永铭家珍)
从刘海霞家回来后,他们就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由于当时房子紧缺,双方不再一个单位的,很难分到房,所以,张强生暂时还住在学校里,刘海霞还是住在姐姐家里。这样过了几个月,学校终于给解决了住房,是学校内的一间板房,也是刚刚腾出来的,他们就搬进了这间板房,在这里升起了炊烟,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生活。
说明一下,那时候是油田的创业时代,各种条件都很艰苦,张强生来油田的时候也住过帐篷。冬天,北风就从四面八方的缝隙里钻进来,一个帐篷里好几个人,都住在一个大铺上,人挨着人睡。既然帐篷都住过,现在能住上板房也是不错的了,毕竟不是他们一家两家人住板房。
在校内住,对张强生来说上班太方便了,没事的时候可以回家待一会儿,刘海霞上班也不远,来来回回就穿梭在学校里,还算开心吧。后来,又有好几个人结婚,都住在板房里,人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一年以后,他们的爱情终于结果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诞生在这个两人的世界里,多了一口人,就多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喜乐。张强生没有课的时候,就回家里给孩子洗、晒尿布,每天乐得口中哼着小曲,当爸爸了,自然要兴奋了。
那个时候,产假就三个月。之后,刘海霞又上班了,孩子只好送到幼儿园。要说过去的孩子独立性强,那是真格的。三个月的孩子就送托儿所、幼儿园,现在有人收吗?谁还把三个月的孩子送去让外人带啊?没有啊!可那个时候,他们就轮换着送孩子去托儿所,刘海霞到点就去托儿所给孩子喂奶,之后再去上班。到了晚上,把孩子从托儿所里接回来,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把孩子拉扯大了。当然,这样的人也不止张刘一家,家家都一样,每天接送孩子的人都是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如果再重来一回,都不一定能受得了了。
但是,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做父母的都是从心眼里感到高兴,把自己一生的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他们女儿的名字是刘海霞给起的,叫张梅梅,也没有像现在人那样花钱给孩子起名,那时好像还没有这一说呢。
老师们在一起也免不了要谈论家庭、孩子这样的话题。
李老师:“张老师,怎么样,有了孩子快乐多了吧?“
张强生:“那倒是,快乐多了,麻烦事也多了,这尿布天天得洗。“
李老师:“哈哈哈,你以为当爸爸就那么简单啊?大了,你还得操心呢。“
张强生:“真的不容易但有一点好处,我家孩子很少哭闹。“
李老师:“那还不错。没办法,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的父母不也一样把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吗?人生一世就是不容易。“
陈老师:“老张,看着孩子每天在成长,心里高兴吧?“
张强生:“高兴、高兴。“
陈老师:“孩子好玩吧,一会儿到你家看看。“
张强生:“去吧。“
每天都有这样的问答,你一句他一句的,虽然张强生每天的家务主要就是照顾孩子和孩子的妈妈,做饭、洗衣、洗尿布,忙得屁颠屁颠的,可他仍然觉得幸福,太幸福了。他还把这个消息通过信函告诉了日本的朋友和广播电台,还经常给孩子点歌,比如《聪明一休》的主题歌,还有《四季歌》等,让她从小受到感染。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还不是很富裕,娱乐的东西,比如电视机这类的东西还没有普及到各家各户。
好歹,那时,录音机进入了中国,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放着音乐,走在大街小巷,令人羡慕。张强生结婚后购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录音机。他要用它收听广播和学习外语,除了上班,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收听广播上了,英语讲座、日语讲座、小说评书,各国的广播电台他都要听,从中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更主要的是,他还通过广播电台结交了好几个日本朋友,用通信未来的形式,增进中日人民的民间友好。
哦,要补充说明的是,张强生和日本人交朋友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那时候,他自学了几句日语,就想听听真正日本人的声音,于是,就在广播里寻找日本人的声音。终于,他搜索到了日本广播电台的节目。后来,他知道了中日友好协会的通讯地址,于是他就大胆地试着给那里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要求写在里面,通信语言、找什么样的朋友等等,都写进信里。日本人办事的效率还真高,不多几天,张强生就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信函,这是他收到的第一封外国信函,就这样,他先后交了好几个日本朋友。在那个时代,在改革开放之初,说实在的。还没有人敢往外国写信。在营口学习期间,他也经常收到日本朋友的信,同学们还开玩笑说他“里通外国“呢。
每到新年,日本朋友就给他寄挂历、书信以及明信片,哦,还有邮票。日本的邮票还是很美观漂亮的,在他的集邮册里,那个时候,日本的邮票是最多的,每隔几天就拿出来欣赏一下,对它们真是爱不释手。那时,张强生有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六七封信,国内外的都有。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了学习世界语的高潮,是由四川世界语协会主办的函授学习,张强生也报名参加了,他在世界语学习的小册子上公布了自己寻友的愿望,想认识国内一些世界语学习的老前辈们,和他们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结果,这交友信就从全国的四面八方向他寄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写好几封信,写一遍还要留一个底稿,也就是说,一封信写两遍,累得他胳膊、手腕子都疼,但是为了友好,他一直坚持这样做。每年的邮资就得花费百元以上,那时他的工资才几十块钱,他们俩人的工资合在一起也不足百元。
他的夫人刘海霞为此事也没少和他罗嗦:“你天天写这么多信干什么呀?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啊?“
每每这个时候,张强生只好满脸堆笑地说:“这辈子,我也没有什么爱好,我就是喜欢听广播、集邮、学外语,这点事你还不能满足我吗?再者说我也没有耽误做什么,有事你说话。“
刘海霞一会儿说:“把这个做了。“一会儿又说:“把孩子的尿布洗了吧。“
当然,很多的家务还是要做的,张强生那是听到就得做到,他生来也是勤奋的人,还掌握一手的烹饪技术,各种美食都可以通过他的手制作出来。
说实在的,张强生这一辈子真的就没有什么爱好。他的个子高,应该学习打篮球,可他对篮球就是没有兴趣。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体育没有一点兴趣。小时候,许多孩子都喜欢踢那个小皮球。那个时代的他们没有现在孩子们有钱,吃的也不如现在孩子们的好,有个小皮球玩就不错了,然而张强生对此毫无兴趣。有时候,他也感叹道父母白白给了他一个大个子。
这话说起来就多了,还是一点一点地给你们说,现在言归正传,就先说他听广播的爱好吧。在英语盛行在中国大地的时候,他就开始喜欢听广播,收听美国之音教授的《英语九百句》。他听了一遍又一遍,差不多把这些句子都记得滚瓜烂熟了,他还在听,听广播也有瘾,越听越爱听。直到互联网进入各家各户,他才停止了收听。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