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九十九章  花大姐

更新时间:2019-06-03 09:10:52 | 本章字数:2951

    【编者按】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老有所长的刘海霞,她朴素、勤俭、不怕苦,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刘海霞不是庸庸碌碌过日子的人,她喜欢花,把多余的花儿拿出去卖。他们夫妻俩十分怀念、感激王姐。文中铺叙有致,情节起伏自然,有的对话语不惊人死不休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用人物对话,进一步刻画出刘海霞是个友善的人,与做买卖的伙伴相处和谐,她不出摊的时候,他们表现出留恋和难舍之情。结尾紧扣主题,刘海霞心里装着花,花大姐名副其实。(编辑月亮)

    其实,在刘海霞的一生中,她根本想不到自己还能摆地摊赚钱,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是终归不是在虚度年华。她没有像道边打扑克、凉棚下玩麻将、成群结伙咬舌头根的人一样,总是忙着自己家里的事。她只是把家里多养的花拿出去卖,开始是单一的卖花,后来又自己钩水杯套、银杏、红菇娘也成了她的卖品。当然,卖这些东西的人不少,他们统一价格,上下浮动也都差不多,互相说好话,好像也是自动形成的“组织”。刘海霞在这群人里,年龄还是比较大的,但她长得秀气、年轻,看上去与她的年龄相差好几岁,所以人们给她起一个很好听的雅号,叫“花大姐”。

    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刘海霞说:“这些做买卖的人挺有意思,他们都管我叫‘花大姐’,想不到还得了一个这样的绰号。”

    张强生说:“那些人都没有你大?那个卖地瓜的,我看岁数比你大。”

    “没有我大,她今年才54岁。农村人面相老,成天在外边晒着,显老。”刘海霞说。

    “行,花大姐的绰号不错,一听说就知道是卖花的。王姐不干了?“张强生问。

    “老孙不用她了,到别的地方去干了。”刘海霞说。

    “王姐那人不错,你卖花还全靠她了。咱第一天去的时候,根本没有人给咱让地方,人家王姐给让出一块地方。呵呵,什么都有第一次嘛。”张强生说。

    “是啊,这样的好人,咱一辈子也不能忘啊。”这样的感恩的话,在张刘夫妻的闲聊中是经常谈到的。他们也知道,在这个人人自私自利的社会里,要想让别人奉献点那也是不容易的,何况都是卖花的,不是说:“同行是冤家”嘛。所以,这个王姐也算是刘海霞卖花的引路人了。很多花价都是在王姐的嘴里听说的。

    在这个人为的小市场上,每年夏季卖花的人有好几个。刘海霞都能和她们友好相处,从来没有和她们发生过口角。其实也用不着啊,她也不是没有工资收入的人,要不是家里的花太多了,打死她,她也不一定会去卖。

    夏天,尤其是张强生放暑假的日子,那是最好的了,张强生有时候也去替换她回家吃饭。那些带饭或者订饭的人,有时需要喝水,也都跟刘海霞说,让她吃饭回来给带点水,她都按照人们的需要一一满足他们。人生不就这点事吗?谁还没有个难处。你敬他一尺,他也许会回报一丈。当然,对于这点随手可做的事情,刘海霞还从来就没有想到让他们给回报,他们比她更不容易。在这个小小的菜市场上,每天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也是引人深思的。

    夏季,很多人都愿意到那儿坐坐、晒晒太阳、聊聊天,也有很多是被家人或者保姆推着轮椅来那儿的。一天下午四点多钟,有一个男子推着一个坐轮椅的老爷子来那儿乘凉。人们看到有推轮椅的人过来,围圈聊天的人都给闪出一条路,让轮椅推过去。推轮椅的人突然喊了一声:“麦爹啦!”人们听到后,开始还有点吃惊,几秒钟过后,人们“呵呵呵”笑起来。然后,就展开了议论。有的问老爷子:“老爷子,每个月开多钱啊?”老爷子很费劲地动了动身子,伸出一只手,手指头不灵活地动着说:“伍仟。”推轮椅的人补充说:“五千多点。”有人又说了:“啊哈,买个爹还算合适。每月花费两千,还能净剩叁仟呢。”人们又是一通笑。虽然这是一句笑话,但是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在老年化,年轻人为了养家糊口、拼命赚钱,没有时间陪着年迈的老人在一起生活,所以就找保姆花钱看护着老人。这段笑谈正好被在那里遛狗的张强生听到了,回到家,吃饭的时候,他就讲给了刘海霞,这也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归处有所沉思。刘海霞说:“是啊,那里经常有坐轮椅晒太阳的人,人老了,都需要人伺候。”

    张强生说:“我们老了的时候,只好去敬老院了。”

    “你以为敬老院就那么好吗?”

    “不是好坏的问题,是必须的问题。不去那儿,去哪儿?”

    “到时候再说吧。”

    “说什么呀?就是去敬老院。不只是我们,而且很多人的归处都是那里。”人生苦短,几十年一晃就过去。所以珍惜现在最重要了,看着市场上那些做买卖的,虽然一天天站在那里风吹日晒,收入也不一定有多少,但是他们却是那么样的乐观,有说有笑,而且每次有人买东西总是多给人几两。也许在很多人的眼睛里,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瞧不起的人,然而就是他们养育了那些瞧不起人的人。在张强生的眼睛里,他们是衣食父母,他从来就没有瞧不起农民,反而他觉得农民是那么样的伟大、那么样的可爱。看来一个人要想学习到处都有课堂,张强生的这些感想要不是有刘海霞在那里卖花,他也不会去故意观察他们。刘海霞也保持着农家人的那种朴素,在穿戴方面从来不讲究,也不抹烟涂粉。春天还经常去拔野菜、徽菜、扫帚菜、曲麻菜,榆树钱、槐树花等,每年都要弄些回来。因为他们那代人就是吃这些东西长大的,他们这也叫“不忘过去的苦”吧。然而,最可贵的这些东西属于“绿色食物”,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花大姐刘海霞通过几年蹲市场卖花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市场上的人对她也挺尊敬,有的东西卖不出去,还有人主动要求给她代卖。

    有一个卖药的哥们,在临近冬天的时候,看刘海霞的白果很难卖出去了,就说:“大姐,你要是信得过我,我给你代卖,你看行不行?”刘海霞说:“那好啊!谢谢你!”虽然最终那袋白果没有卖出去,但也说明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很好。任何东西也不是一下、一天就能够卖得出去的,要看有需要人。很多东西你看似没用,可就是有需要的人。刘海霞除了花是自己栽培的以为,还有水杯套是自己钩的、白果是自己摘的,甚至那个椰子瓢也是吃完了椰子肉,自己锯开的,桃核串也是自己穿的,基本上所有的卖货都是自产自销的。世界上好几百个职业,干哪一行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赚钱是越来越难了。在这个小小的人为的市场上,还是买菜的人比较多,这是人人都需要的。至于花草之类,有愿意看的,在花市上上走走看看,问问花的生长情况,就是不掏钱买,这是属于人们的爱好,可有可无的东西,但蔬菜是人们一天都不可缺少的。一进入11月,天气开始凉了,刘海霞就不能出去卖花了。但她每次到市场、或者出门路过市场,做买卖的人还不断地和她打招呼。“姐,咋不来了呢?”

    “不来了,花受不了啊,天凉了,我的买卖就结束了。”

    “卖点别的东西呗。”

    “我没啥可卖的,除了花没有什么。”

    “其他的,拿过来卖呗。”

    “不来啦,你们卖吧。”想不到,卖了几年的花,和这些做买卖的还待出了感情。一年的冬天,刘海霞接到一个电话,是夏天和她一起卖花人打来的,说有一个客户需要刘海霞家的某种花,问问价钱。不几天,买家就开车来把花取走了。通过这样的事情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刘海霞在市场的人缘是不错的。虽然只是这一次,但也为家里的空间腾出了一些地方。无论是来张强生的家里,一进屋,人们总会说:“哦,你家的花太多了、太好看了。”然后,免不了就从花开始谈起。这人啊,都有炫耀的意向,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每次家里来人,刘海霞都要让人欣赏她的花,不管来人喜欢不喜欢,但大多数女人还是喜欢花的。“花大姐”的名,就这样被那些小生意人叫开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