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424、49年绥远起义时,一位名将不愿签字,后来和董其武的职衔相差很大

更新时间:2022-11-16 12:56:57 | 本章字数:1237

    1949年9月19日,发生了著名的绥远起义,65000多名傅系国民党官兵选择了弃暗投明。董其武将军等人在绥远运作半年多时间,终于立下了大功。不过作为傅系军队的“两只虎”,在绥远当地还有一位名将跟董其武资历、地位相当,就是孙兰峰将军。解放战争后期,孙兰峰先后出任过傅作义嫡系部队第11兵团司令官、第9兵团司令员官。但在绥远起义期间,孙兰峰的总体表现十分消极。一定程度上讲,这也影响了他日后在新中国的地位,职务远低于曾经与他旗鼓相当的董其武将军。

    1949年1月傅作义在北平发动起义后,在老家还保留着一支武装力量,由董其武和孙兰峰负责。不是傅作义不愿发动这些部下起义,而是客观条件下很难和北平实现同步。董其武为人灵活、有大局观,眼见老上司都已经起义了,坚持负隅顽抗就是与人民作对,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他积极奔走,希望能够实现绥远的和平解放。

    但另一位大佬孙兰峰却不一样,他性格死硬倔强,在傅作义起义之后,孙兰峰仍然持消极对抗态度,希望与解放军在老家拼死一战。并且孙兰峰不相信傅作义会主动起义,而是认为傅作义被我方秘密扣押、“挟持”了,他坚持己见谁都劝不听。董其武对于这位固执的老友,也感到十分挠头。

    不久后傅作义与董其武见面,告知他毛主席专门为解放绥远制定了和平化的“绥远方式”,不打算武力进攻。董其武十分高兴,孙兰峰闻讯后却很失望,仍然倔强地表示:手上有6万大军,不打一仗就投降算什么好汉?这样的想法确实令人哭笑不得,董其武奈何不了他,只得自己做积极的准备工作。

    其实从北平起义和绥远起义的间隔时间就能看得出来,在绥远当地董其武面临军政两界相当大的压力,最终克服困难部署完成。如果有孙兰峰这位老友的配合,两人一起行动号召力将会大得多,起义时间势必也会提前。

    然而直到9月19日签署起义通电时,孙兰峰仍然不肯到场签字。董其武从来都没有放弃这位老友:在自己第一个签字之后,特意往右手边的位置上倒扣了一只瓷碗,意思是要给孙兰峰留出签字的空间。其他人面面相觑,大部分人都不知董其武是什么意思。

    但孙兰峰整个白天都没有出现,仍然采取消极态度装病躲避。后来傅作义闻讯,让人带话给孙兰峰:你可以不跟我们走,但是以后也没有立足之地。新中国都要成立了,你打算上哪去?你这样做,我们以后就不是兄弟了。听傅作义这样说,孙兰峰顿时泪流满面,最终于第二天凌晨3点,在通电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但他的心里还是有情绪,感到委屈。

    董其武和孙兰峰两人,在起义前后的态度与表现截然不同,后来董其武得到了中央的重用,1955年还被评为开国上将,并且有率领第23兵团入朝作战的光荣经历,可以说完全获得了信赖。晚年的董其武,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副国级的国家领导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位曾经职务相当的绥远系名将,发展状况大相径庭:孙兰峰在新中国担任过绥远省军区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务,1955年没有军衔。此外,孙兰峰的地方情结也比较重,蒙绥合并之后他只愿在内蒙工作,最后也是病逝于呼和浩特。同为傅作义带出来的名将,在心胸、格局方面两人有一定的差别。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