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115、粟裕功勋卓著,建国后为何仕途不顺?陈赓一语道破原因

更新时间:2022-09-08 16:35:41 | 本章字数:1973

    1961年2月,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都来到了上海医院进行疗养,虽然两人身体都不好,但是老朋友又能够聚在一起,总是高兴的,那段日子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

    有一次,陈赓说起了粟裕的仕途问题,他调侃粟裕说:“自古至今,有两种人不被欢迎,一种是不懂得迎合奉承别人的人,一种就是功劳太高的人,你啊,这两种都占了。”

    陈赓这番话说得一针见血,也难怪陈赓和粟裕能够成为知己。

    英雄相惜

    在近代史上,常说起粟裕和陈毅这对“陈粟”组合,但其实在军中还有另一对“陈粟”组合,便是陈赓和粟裕。

    陈赓和粟裕前半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差别,陈赓年少成名,意气风发,从黄埔军校时期就一直都是风云人物,而粟裕到新四军时期才渐渐有了名气,但不管成名早晚,两个人都是毋庸置疑的好将领。

    1947年9月,这两位名将终于开始在战场上打配合,当时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朝中原进发,而此时此刻陈赓带领的第四纵队也在朝着中原进发,几路部队同时来到这里,一场大战就要爆发。

    来到中原地区之后,粟裕很快发现蒋介石调集了一路大军,目标直指刘邓大军,于是粟裕当机立断,认为应该立刻对于蒋介石派出的这支军队进行攻击,同时粟裕还向中央提出,希望能够和陈赓一起打这一仗。

    在此之前,两个人合作的机会并不多,而这一次大概是他们真正开始领教对方的指挥水平,两个人从两个方向进攻,很快便对蒋介石将近5万的大军形成了包围。

    在他们的左右夹击之下,敌人的大军一触即溃,很快就被全数歼灭,敌军所占领的重要城镇也回到了我军的手中,不久之后,陈赓和粟裕在中心点胜利会师,见面之后,两个人都对对方十分欣赏。

    陈赓当着众人的面评价道:“都说闻名不如见面,今天见了粟裕,才知道他打仗又灵又准,果然了得!”

    粟裕也笑着称赞陈赓:“你打仗又狠又巧,才真叫人佩服。”

    英雄惜英雄,两个军事天才很快就成为知己,在两支队伍分发战利品的时候,陈赓表示:“这场仗主要是华野的同志们打下来的,我们的部队只不过是在前面拦了一下,所以战利品应该归华野。”

    当然,粟裕坚决不肯,但是又拗不过陈赓,于是在临别的时候,粟裕偷偷吩咐战士们把陈赓部队应得的那一部分留下,陈赓见到之后,又直夸粟裕这个人细致厚道,不占人便宜。

    战场相知

    这是人们从资料中能够找到的两位将领少数的几次配合作战,但实际上,即便没有正面配合,他们也时常拥有无形的默契,在淮海战役阶段,曾经遇上了这样一个困难,战报中说:

    “在最初两天,我们对敌人战斗力的消耗和混乱的状态估计过高,对敌人防御坚强能力估计不够,故在作战上,实行了过于猛勇的突击,我们的伤亡也在这两天最大,而收效则甚小。”

    这个困难最后还是被陈赓和粟裕共同的智慧解决的,当时陈赓认为,应该命令部队进行迫近作业,把防御工事修筑完善,稳抓稳打,这样才能一击制胜。

    但是这个办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如果按照陈赓这个打法,进度非常慢,很有可能耽误战机,但陈赓坚持自己这个做法绝对才是最稳妥的。

    正在大家为了陈赓的打法争执不休的时候,粟裕的电话忽然从总指挥部打了过来,粟裕打这通电话正是为了解决前线的问题。

    粟裕在电话中建议:“目前应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利用夜幕掩护把交通壕挖到敌占村庄附近,距敌前沿阵地50米至30米处。”

    这如此一致的意见,让接电话的陈毅都感到十分惊讶,放下电话之后,陈毅跟刘伯承感慨:“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哦!”

    转眼间,时间便来到了建国后,1951年,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军事学院,因为当时粟裕在总参谋部工作,所以这件事情成了他的任务,当时中央询问粟裕,假如创办军校的话,    谁来当这个校长更合适?粟裕就对中央说,一定是陈赓来做最合适。  

    半生知己

    为什么是陈赓呢?粟裕说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陈赓本人是黄埔军校出身的,他对于军校的教育模式有所了解。

    第二,在土地革命期间,粟裕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红军大学校长,做得非常不错,虽然解放军中名将如云,但是会打的将领不一定就能够在军事学院教好学生,只有陈赓这样的全才,才能够完成中央交给他的重要任务。

    粟裕既然把陈赓举荐上去,就自然非常支持陈赓的工作,陈赓上任之后,粟裕便对陈赓保证,不管军事学院需要什么,他这个总参谋部的负责人一定全力去办。后来陈赓还时常回忆,粟裕在总参谋部任职的那段时间,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的黄金时期。

    但是粟裕的仕途并没有很顺利,虽然他一度身居要职,但最后官职却越做越小,和他曾经的辉煌比起来,他的仕途显得有些暗淡,很多人为他可惜。

    在战场上能征善战的将领,在复杂的官场,也许并不能够如鱼得水,这一点粟裕心里其实也非常明白,幸好,粟裕并不是一个贪恋名利的人。

    作为多年好友的陈赓对于粟裕的情况更是了解,但陈赓时常安慰粟裕,仕途不顺并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说起来,如果粟裕真的学会了八面玲珑,学会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变成一个圆滑的人,那这样的人就不是粟裕了。

    人生难得一知己,一生之中能够有一位朋友始终欣赏和信任自己,这就是最大的幸事。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