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224、豫东战役:粟裕下了一盘“深不可测”的棋局,彻底打破了中原僵局

更新时间:2022-09-21 18:35:55 | 本章字数:5989

    1948年6月17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在睢(suī)县、杞县地区与河南省开封国民党守军展开作战,战役一直持续到同年7月6日,共分为两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自6月17日至22日,我军攻下开封。第二阶段自6月27日至7月6日,歼灭前来支援的国民党区寿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一部,两个阶段战役共歼灭国民党9万余人,解放了中原大片地区,史称“豫东战役”。

    这是一段官方公开的关于豫东战役的资料,光看资料不会觉得豫东战役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但是在笔者结合诸多资料学习后得知,豫东战役导致国共两党的僵局、中原地区的博弈,乃至于战场的“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国民党方面则称这豫东战役为“中原大捷”,战斗两方均为赢家的情况在理论上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双方都说这是一场出色的大胜仗,现在看来只能说是两方的格局完全不同。

    豫东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召开了盛大的庆功会,庆祝各兵团合力收复开封,击退粟裕主力,还难得地抓获了大量的俘虏,在战役中火速增援的黄百韬受到了很高的嘉奖,拿到了青天白日勋章和第17号总统府通行证,奖励黄百韬增援及时,能够在粟裕攻坚不克的时候从背后插一刀。然而在毛泽东和粟裕的眼里,蒋介石的格局还是太小了。

    如果我们单讲豫东战役取得的战果,攻下了开封,但是还没来得及清缴就又丢了,半路上被邱清泉截击,大量伤员还来不及撤下就被国民党军俘虏了,战后华野主力受到重创,在根据地足足休养了几个月,所以在网络上有不少人称豫东战役为“惨胜”,甚至根本没有将其算成一场胜仗。

    毛泽东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豫东战役:“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爬过了山的坳(ào)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毛泽东的意思是,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大重要转折点,豫东战役前我军步履维艰,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但是在豫东战役后,我军便可以纵横四方,国军再无抵抗之力,豫东战役是怎么做到能让战局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的?其原因很大一部分都与粟裕用兵如神、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智慧有很大的关系,刘伯承曾说过:“豫东战役这场仗我是不敢下决心打的”,但是粟裕就敢下决心打。

    1947年7月起,刘邓、陈谢和陈粟三路大将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地区纵横配合,我军开始进入了中原解放的战略时期。

    此时的解放军虽然在战略上和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装备和人数上与国民党军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身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困,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在各自的区域内与国民党军进行着互有输赢的小规模作战,很难打开一个大的局面,更别提决战的机会了。国共地区在中原的僵持,对其余军区的战略展开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此等僵局下,粟裕决定下一盘“深不可测”的棋局!

    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还向刘伯承发了电报,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在电报中,粟裕详细地分析了中原战区的局势,目前的江北敌我处于反复的拉锯战之中,国军多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军一旦分散运动,国军就立马进犯,一旦我军合体国军就立马退缩回老巢,其目的就是不让我军在中原安定休整,消耗我军耐心与物资,直至最后拖垮我军。为了打破此种僵局,粟裕建议:

    “三军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

    粟裕认为刘邓、陈谢、陈粟三军可以在中原地区互相配合打歼灭战,这份电报后来也被呈交给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也在思考如何打破中原僵局,他的思路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如何进一步地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因此并未采纳粟裕的意见,而是将自己和陈毅研究出来的第三个方案复电粟裕。

    粟裕仔仔细细地看了毛泽东发来的三个方案后,再一次起草电报,在其中详细地分析了这三个方案各自的利弊,提出了渡江南进的时间,并且再一次提到了自己打算在中原战局打歼灭战的想法,希望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

    这一次毛泽东虽然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战方案,但是依旧决定采用渡江南进的方式打破中原战区的僵局,粟裕只得领命,于1948年2月率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到濮阳接受培训,为后续的渡江工作做准备。

    粟裕高效且有序地执行着军委安排的工作,不仅结合了江南的地理条件对部队进行了作战训练,还派遣兵力到沿岸地区侦察地形与敌情,甚至还印制了供新区使用的流通券,张震形容当时的情况是“万事俱备,只欠渡江”了。但即使是到了这个节骨眼,粟裕依旧心心念念地惦记着自己想要下的那盘大棋,国军在中原地区的交通条件比我们要好很多,铁路和沿线的要点提高了国民党军团的机动能力,部队之间能够及时、随时增援,要是蒋介石不求进取,只求平局的话,我军很难找到突破点。

    徐州,算得上中原战区的枢纽,豫东战役之前,徐州附近有黄百韬、区寿年和邱清泉两拨兵力,因此,华东野战军迟迟不敢围攻济南,怕的就是徐州集团沿着铁路就杀了过来。郑州守军虽然实力不算多强,但是南侧有胡琏随时北上,刘邓大军兵力受挫,也不敢轻举妄动,此时的南线国民党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机动性强,暂时顶住中原、华东野战军不成问题。杜聿(yù)明就曾告诫蒋介石,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关内局势,只要美国还肯援助,那么国军获胜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所以说,如果时间拖得太长,对于中原战区的解放军来说,战局只会越来越不利!

    4月16日,粟裕找到了陈毅将自己的想法又一次地说了出去,陈毅见他如此坚持,建议他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分别向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再反映反映。粟裕为了完成自己的构想,提出“延迟渡江”,为此,刘伯承和邓小平再一次致电中原军委,认为:“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粟裕的坚持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邀请粟裕回去做当面汇报,这一次,五位书记均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同意华野部队延迟渡江,中央军委有条件地采纳了粟裕的意见,要求粟裕“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自从蒋介石发动内战以来,整编第五军活跃在华东和中原战区,一直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常打“滑头仗”,不按套路出牌,十分惹人恨,华野的不少指战员都和第五军有过节,因此寻歼整编第五军成为了华野指战员们的第一想法。

    整编第五军在国军中地位也很高,相当于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如果能消灭这支军队,无异于直接砍掉了蒋介石想要伸向中原和华东战区的一只手。但是这个任务显然没那么好完成,整编第五军装备精良、人数多,而当时的我军光是人数上就与对方差距甚大,粟裕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自己顶多能调动六个纵队,还都不是满编的,一旦敌人援军赶到,我军立马陷入被动境地。

    为此,粟裕想到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战术,但是这一次粟裕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上报军委,有人问他怎么不上报,粟裕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不能总是不同意中央的决定吧?”开封是被解放军围攻的第一座省会城市,所以即使战略地位不高,但是开封要是丢了,老蒋脸上没光,爱面子的老蒋自然十分看重开封。粟裕就看中他这一点,所以在开封有三万守军的情况下依旧决定围攻开封。

    这一次,蒋介石派出空军全面配合城内守军作战,想尽办法调集增援,开封地理条件特殊,最近的援军都在100公里开外,要是再磨蹭磨蹭,解放军进城了都赶不来。在陈唐兵团的配合作战下,开封成功被攻克,城内那些疏于操练、军心不齐的守军一部投降、一部被歼,此次战斗共歼灭守军加援敌共四万人。正如粟裕料想的那样,解放军攻占开封的消息瞬间就炸开了锅,南京各界都成了一锅沸水,据国民党政府豫鲁监察使郭仲隗所说,蒋介石大发脾气,嚷嚷着要追查责任,要杀人,何应钦、顾祝同互相推诿,谁也不敢担下这个责任。

    蒋介石声称要带着20万大军,亲自上前线指挥收复开封,消灭河南共军,顾祝同几天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和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打了多个电话,要求他们坚守三天。在这种情况下,离开封最近的刘汝明迟迟按兵不动,全部机械化的第五军也是迟迟不前,此时的国民党军内部当官的怕死,底下的兵厌战,老百姓向着共产党,真是一派“日落西山”之景。打下开封后,毛泽东并没有为此感到十分高兴,而是致电粟裕、陈士榘(jǔ)、唐亮,认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毛泽东认为此时仍旧时机未到。

    同时,开封前线战场上,粟裕决定弃城打援,下令陈唐兵团主动撤离开封,阻击邱清泉的兵力全部南移。邱清泉在收到解放军主动撤离开封的消息后,当即带人抢先占领开封,好在蒋介石面前邀功。区寿年看到解放军南移后,停留在睢县、杞县徘徊不前,并且和邱清泉兵团保持距离,区寿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区寿年手底下人数较少、战斗力也相对较弱,不敢贸然出击,粟裕果断下令歼灭区寿年兵团,将本来打算阻击邱清泉的兵力全力调来围歼区寿年。

    粟裕这一安排虽然没取得中央军委的青睐,但是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6月27日,粟裕为了防止战机延误,赶紧命令华野突击团对此时尚未站稳脚跟的区寿年部发起合围。

    得知区寿年遭到解放军合围的蒋介石坐着飞机来到了邱清泉上空,给邱清泉打电话,当时接电话的不是邱清泉而是整编第五军参谋长龚时英,一接通电话蒋介石就大发脾气,痛骂邱清泉,得知邱清泉不在军部之后,蒋介石下达命令:“你告诉邱清泉,如果他明天不攻过去与区寿年会师,我杀他的头!”说罢,蒋介石气愤地挂了电话。  

    龚时英将蒋介石的命令转达给了邱清泉,刚回来军部的邱清泉懒洋洋地说:“杀头就杀头,打不过去有什么办法呢?”最终还是龚时英建议不管结果如何,邱清泉总要做样子发动总攻,我们应该“听天由命”。就这样,邱清泉发起了看似是总攻的总攻,攻了两天,没啥实质性的结果。另一方面,区寿年兵团被我军包围在龙王店、常郎屯等地,在粟裕的英明指挥和解放军战士的猛烈进攻下,区寿年兵团行将就歼,蒋介石着急地再一次致电邱清泉,这一次蒋介石的口气温和许多了,邱清泉继续向东进攻,但是仍然毫无进展。

    7月2日凌晨,突然有四辆坦克从龙王店街心开出,并且向东驶去,华野六纵十八师五十二团参谋长袁捷当即下令阻击坦克,就此,兵团司令区寿年被活捉。区寿年兵团被围歼之际,蒋介石又从从山东调来整编第二十五师,在师长黄百韬的带领下昼夜兼程西援。国军第三纵队率先来到睢县东北,与华野第一纵队第一师遭遇,第一师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很快就歼灭了第三快速纵队大部,攻占了对方的阵地。粟裕将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以及两广纵队东移,以求歼灭黄百韬兵团,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6日,黄百韬部的阵地被不断压缩,最后时刻,黄百韬下令破坏所有的武器和车辆,而他自己则要“一死以报总统知遇之恩”。同时,国民党各路援军赶到,粟裕当即指挥部队撤出战斗,因此黄百韬军团并未被歼灭。

    何应钦当时高兴得见人就吹,豫东战役中黄百韬兵团虽遭受打击,但是并未被歼灭,黄百韬率领将士殊死抵抗,成了国军英雄将领,黄百韬此战还被国民党称为“黄泛区大捷”,咱也不知道啥时候没被歼灭就等于是取得了胜利?豫东战役歼灭区寿年兵团,重创黄百韬兵团,消耗了邱清泉兵团,各战场合计共歼灭国军9万余人,然而,这只是豫东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中小小的一部分。

    豫东战役后,我军南线战局瞬间打开了,粟裕成功地将胡琏兵团、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等国民党战斗力较强的兵团一下子全都吸引到了豫东战场上,造成了国军两翼空虚,许世友率领山东兵团趁机发动兖(yǎn)州战役,刘邓大军趁机发动襄樊战役,韦国清则发动了一些配合主线作战的战役,豫东战役催生了另外三个战区的胜利,四战区共歼敌超20万人,再次格局上来看,豫东战役真的是被严重低估了!

    粟裕下的这盘棋,在山东、河南乃至于湖北三省都发起了进攻,瞬间将棋盘“做大”。国民党多数分为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守备部队驻守城市,机动部队顺着铁路及时增援,战机成熟的情况下才会大规模作战,充分发挥了其大兵团作战的优势,巧妙地避开了其不擅长野外作战的劣势,所以,我们必须要打乱此时的关内局势,让蒋介石乱了阵脚。

    粟裕主动带着战斗力强悍的野战兵团进入国民党兵力相对较弱的河南,并且直接对省会开封发动围攻,主动钻进了黄河与铁路之间,给国民党故意释放出一种决战时机已然成熟的感觉,尽可能地吸引国军主力部队进入河南。所以说,对于粟裕而言,能否占领开封不重要,吸引的敌军越多,这场博弈的筹码便越高。

    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鲜少与国民党兵团级单位作战,粟裕这一次大胆地直接盯上了整编第五军,还有区寿年兵团,又重创了黄百韬兵团,虽然并未全歼敌军,但是这一次作战后,让国民党军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解放军早已拥有兵团作战的能力,国军单一兵团行动再也不安全了,藏锋之后的第一次露锋,就直接把国民党军打怕了。

    刘邓在挺进大别山后损失巨大,野战兵力大打折扣,此时的刘邓兵团野外作战还凑合,打城市攻坚战就完全不行了,豫东战役一顿搅和之下,刘邓得以喘息,不论是后续爆发的襄樊战役,还是攻打其余的小城市,都给了刘邓兵团复苏的机会,等到年底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原部队同仇敌忾,与国民党最后、最强的突击力量黄维军团进行决战,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除此以外,豫东战役对于国军军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豫东战役前,国军每次战败,那些将官都能找出理由,天气不好、地形不熟、后勤不继、情报不准……其中最多的借口是,友军作战不力,自己打了败仗,黑锅推给别人背。但是豫东战役,让国军将官一点找不出借口,战区内国军依托铁路线机动性强,地形开阔,有利机械化兵团作战,而且还是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后勤补给充足,再加上空军给予的支援,基本上除了旁系的区寿年犹豫之外,其余部队都在向战场中心突击。

    胡琏丢弃辎重火炮,亲自带着2个团千里救援,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激励突击队,最后在各路援兵赶到的情况下,粟裕这才撤围而去,这算是国民党在解放战场上少见的一次“齐心协力”了,但是结果仍旧只是一个“没有输”。在此后的淮海、辽东、平津等战役中,国民党军肉眼可见地变得谨慎多了,作战方针越来越保守,进攻越来越单一,主要就是不断向铁路枢纽收缩兵力,全无破釜沉舟的勇气。

    借用四大名著《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句古人都懂的道理,老蒋难道就不懂吗?笔者认为,豫东战役已然从心理层面压断了敌人的脊梁,三大战役则是直接将老蒋的野心全部葬送。豫东战役后,中国进入了雨季,整个东部的公路大多数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烂泥,在天气条件的限制下,国民党暂且收兵,一直到入秋,才再次调动部队。然而,此时的国民党士气早已被打击殆尽,迎接蒋介石的,不过是如烟花般转瞬即逝的光芒。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