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233、1986年,刘伯承追悼会即将举行,邓小平怒斥道:怎么没有肖永银?

更新时间:2022-09-22 20:57:14 | 本章字数:6745

    开国少将肖永银精明强干,为人讲义气,在我军中的口碑甚佳、人缘较好,特别是成为刘伯承元帅得力干将的同时,他还成了元帅的好友。不过,这也带来了许多憾事。1986年10月7日,刘帅在京辞世。由于肖永银已从岗位上退下来,闲居于距离北京有千里之远的武昌小洪山中,对很多信息都知之甚少,没能陪同刘帅走到最后,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让他痛苦不已。

    此外还有一个小插曲,让肖永银与刘帅的道别可谓是历经“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

    刘帅追悼会即将举行之前,邓小平亲自审阅讣告和邀请名单。突然,他发现肖永银的名字并不在上面,顿时很是气恼,马上质问相关工作人员,怒斥道:“怎么没有肖永银?”同样,刘帅的夫人汪荣华女士也发现了这个疏漏。

    肖永银戎马一生,战绩辉煌,有“百胜将军”、“铁纵三剑客”之首的称号。从平民到将军的逆袭人生中,他一共遇到两个贵人,一个是曾经的顶头上司王近山,另一个则是伯乐刘伯承元帅。

    正因如此,在这样庄严肃穆而又令人悲痛的刘帅追悼会上,哪能没有肖永银呢?看到追悼工作的失误,邓小平自然很生气。那么,肖永银与刘帅的关系到底有多好,邓小平才如此认真对待?他在我军中的地位又如何,以至于退下来后,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牵挂?

    1917年6月,肖永银生于河南。13年后的1930年,他参加了工农红军。同年,他还加入共青团,并在5年后入了党。17岁时,肖永银由普通的士兵升任为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11师33团的司号长,此后便不断得到升迁。比如:28岁,就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14团团长;29岁,出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第18旅旅长;32岁,成为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12军副军长……

    由于战功卓著、实干可靠,肖永银受到了邓小平、刘帅等人的赏识。鲁西南战役打响期间,他率部将敌军打得溃不成军,收获颇丰,刘帅禁不住连赞三声“打得好”。王近山被称为“疯子战将”,他所带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归刘、邓指挥,下辖三个旅(16旅、17旅、18旅),肖永银就是第18旅的旅长,所以直接听从王近山的调度。因这一层特殊的关系网,肖永银与刘帅、邓小平以及王近山等人的关系非常密切,革命友谊一直维持到离开人世才停止。

    对第六纵队的这三个旅长,刘、邓非常喜爱,邓小平更是公开把三位旅长称为“铁纵三剑客”,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和期望。取得如此成就,肖永银依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没有捷径可言。

    1930年春,“肃反”扩大化如龙卷风一样席卷鄂豫皖根据地,很多干部和群众含冤入狱,旋即被杀。肖永银的父亲也难逃一劫,13岁的他便沦为孤儿。为保住性命,肖永银逃到了河南新县小集镇的檀树岗村,不久应红四方面军征召,成了一名红军小将。他聪明伶俐、吃苦耐劳,几年后就被提拔为司号长,年仅17岁。

    1935年,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向川西北地区转移。一路上,他们没有被老蒋的嫡系部队追赶,却被地方川军盯上了,一时难以摆脱险境。红四军第11师33团很快就收到命令,前往江油西边的大岗山设防,阻挡追击之敌。虽然33团一度占据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地与敌军对抗,但由于敌众我寡,加之后勤支援供应不足,耗战多个星期后,损失惨重。面对敌军一波又一波的冲锋,许多前沿阵线的红军战士纷纷倒下。眼看着绝大多数的营长、连长都倒在血泊之中,团长张昌厚焦虑万分,决定亲自上阵,拼完最后一发子弹。

    恰在此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张昌厚的耳边响起:“团长,让我带人过去,我把敌人打下去!”张昌厚顺着声音望去,发现是司号长肖永银,看着他坚定、勇敢和带有杀气的眼神,张昌厚不由得有些感动与怜爱,一时无法回答,陷入犹豫之中。肖永银再次主动请缨,认为战场风云莫测,由不得扭扭捏捏,得赶快做决定。看到肖永银如此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张昌厚便决定让他试试,大手一挥,将两个连的兵力交到他的手上,命令一定要将敌人打下去。得令,肖永银即刻出发,一边指挥战友冲锋,一边自己也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给敌人以相当迅猛的打击。遇到如此阵势,敌军一时难以招架,且战且退,肖永银等人则乘胜追击,毫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越追越起劲,肖永银撒开两腿往前猛追,眼看着就要抓住敌军的一位指挥官,但他却摔了一个大跟头,倒地不起。在山上的张昌厚见此情形,着急不已,等到战斗结束,他第一个去看望受伤的肖永银。对肖永银进行检查时,战士们才发现他的身上多了两个窟窿。看到这一场面,张昌厚心痛不已,不由得赞赏道:“这个小号长不简单啊……是个将才!”由于卫生员的技术有限,在抢救肖永银的时候,并没有将两个枪眼堵死,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后才醒来,算是福大命大。然而,肖永银还尚未完全恢复,大部队就要爬雪山、过草地了。依照上级规定,所有团级以下单位的重伤人员,一律要留在茂州老乡的家里休养。

    当肖永银的担架经过张昌厚的身边时,张昌厚让抬架的士兵停下来,绕着架子走了几圈,始终不想把他留下来,奈何不能改变政策,只得犹豫不决。恰巧的是,红四军军长许世友刚好来到张昌厚的身边,看着他如此犹豫,便上前去询问情况,当得知他舍不得肖永银时,便相当豪爽地说:“舍不得就带上!就这样,在许世友的允许下,肖永银被抬上担架,跟随大部队一起转移。不得不说,许世友的这一个临机决断,成了肖永银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晚年,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肖永银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感恩张昌厚与许世友的赏识和帮助。

    出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期间,肖永银还曾向许世友提及这事,许世友笑得合不拢嘴,开玩笑地说:“当年躺着的那个小兵,后来居然成了我的副手!”战场负重伤,被抬上担架跟随队伍一起转移,这还不是肖永银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1937年3月以后的遭遇才让他难以喘息,那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日子。在《祁连山,我们还要回来!》这篇文章中,肖永银非常详细地描述当时的情形。1937年,历经5个月的孤军奋战,负有打通河西走廊任务的西路军失败了。

    当时,肖永银是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连的一位排长。西征失败后,他与河南老乡、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参谋陈明义一起,奉命率领一支由28人组成的小队,护送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回陕北,可谓是万斤重担压身。出发点是祁连山,目标地点为延安。一路上既有敌人的层层封锁、各类阻挠,又有土匪流氓的骚扰,危机四伏,不容有丝毫闪失。小分队出发第3天,徐向前思虑再三,认为30几号人一起行动,目标过于明显,路过之地又都是民贫山瘠,要饭都困难,所以决定化整为零,分散前行。

    临行前,徐向前把一封信交给了肖永银,并严肃地叮嘱他,务必先把信件交给中央后再汇报情况。虽然只护送徐向前三天,但肖永银有一些舍不得他,认为离开就是失职。不过,被委以重任,他豁出性命也要完成,因此不得不离开。河西走廊地广人稀,但到处都是敌人的设防,身上有重要信件,肖永银不敢冒险,所以和陈明义白天躲到山里,晚上继续前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受冻挨饿。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月连一粒米饭都吃不上。经过不懈努力,两人终于跨过黄河,离延安越来越近。但是,听说近路有土匪盘踞,他们只能绕道,向陇东黄土高原镇原县进发,那里有援西军司令部,很安全。1937年7月中旬,肖永银和陈明义终于来到了陇东。从祁连山出发,他们一共走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援西军的司令员是刘伯承,当听说两人风尘仆仆赶过来时,他很是感动,亲自出门迎接。此时,他们已经衣衫褴褛,形销骨立,宛如乞丐,难以识别。见到刘帅,再回想四个多月来的各种痛苦经历,肖永银忍不住喜极而泣,铮铮硬汉的形象尽无,如淘气的孩子见到父亲一样。看到肖永银颤颤巍巍地拿出破旧的信封,转述徐帅的要求,刘帅深为欣赏,认为他是一个可靠的战士。此后,刘帅与肖永银成了上下级关系,并结下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成立,刘帅出任师长。肖永银则被任命为三八五旅14团一营营长,直接成为刘帅的麾下战将。肖永银毫不掩饰地向他人透露,自己对现代战争的学术应用,深受刘帅的影响。这话并不夸张,刘帅的确如此厉害。在军事理论方面,刘帅独树一帜。鲜有人知道的是,他在翻译这方面也很擅长,特别是有关军事学术的翻译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从30年代起,刘帅便开始从事翻译工作。著名的词汇如“游击战”,就是他提出来的,并且还给出了定义。词条的来源,是“李广擅游击”(《史记·李广传》)中的“游击”二字。足以见得,刘帅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儒将”。

    肖永银没有让刘帅失望过,出任营长不久,他就在中原的抗日中大放异彩。1938年冬的一日,一支日寇扫荡大队闯入宁晋县的大枣庄中,虽是例行“扫荡”,但也将百姓扰得鸡犬不宁。前一日,扫荡大队曾被八路军的一支小分队偷袭过,不过他们自恃枪多人多,并不以为意。当天晚上,天黑就呼呼大睡了。扫荡大队可能没有想到,一次人数较多、战斗经验丰富、战术精巧的另一支八路军部队即将对他们进行偷袭。

    此次,领头偷袭的正是肖永银,他正带着一营慢慢靠近扫荡大队,蓄势待发,只等作战良机。经过反复侦察敌情,知道敌人沿京广路由西向东离去,基本的作战思路已在肖永银的脑海中形成。他迅速召集手下的4个连长,让他们抽调人员组成一支突击队,由二连长带领,从西侧偷袭敌人的后翼,二连侧应;一连打北面,三、四连做第二梯队。对于这一个安排,4个连长还有疑虑,担心日军会偷袭,很可能就陷入孤立之中,无法互相策应。肖永银对此信心满满,让他们放心执行,说:“等着看好戏!”是夜,一支12人的突击队组成,他们一字排开,等着肖永银的动员、训话。战士们的装备并不精良,每人一把大刀、一支中正式步枪、八门手榴弹为了更好识别,肖永银还让他们每人在左臂上扎一条白毛巾。

    肖永银做完战略部署后,突击队员们如游龙般,悄无声息潜入大杨庄,突袭战正式打响。无意中,一位战士拉响了日军所在院子的火线,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日军随之被惊醒,阵脚旋即慌乱,多人四处逃窜。趁此机会,突击队战士们不断向日军扔手雷。院子里紧接着就是火光四起、硝烟弥漫,惨叫声不断。听到战斗声后,日军的大队人马立即掉头,向西边杀了过来。当院子里的日军被杀得差不多时,战士们才发现里面藏有一门大炮,还可以搬到战场上使用,日军掉头,可能就是为了它。为了不让大炮再次落入日军之手,战士们拼命搬运,奈何它太过沉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搬不动。

    得知这一消息,肖永银马上调整作战计划,把歼灭日军为主,改为“发一笔横财”。依照最初的计划,二连突袭日军后面部队,一连从前面打击。如此一来,日军的主力必定向一连的方向转移。不过,辎重物资在后面,日军的作战方向就不再是一连了,二连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为了便于指挥,肖永银将指挥所驻扎在距离一连不到200米的地方,还安排三、四连作为第二梯队。但想要得到大炮,就必须要加强二连方向的兵力。调整完后,肖永银马上让三连迂回到村子的西边,实施突进作战。这一招果然有效,二连的战士们终于把大炮抬出大杨村,发了一笔“意外之财”。

    多年的征战,让肖永银见多识广,看到大炮时,他马上就认出这是山炮,可以摧毁敌方坚固的工事,能在一尺多厚的城墙中打出一个大洞,是难得的利器。经过辗转,大炮一层层地转运,最终被师部拖到了太行山。战斗结束后,日军大为震惊,大炮在他们的层层封锁下居然被运到了太行山,不由得引以为耻,认为这是侵华以来的莫大耻辱。反之,抗日军民都为肖永银和一营的成功欢呼雀跃。这门大炮对抗日战争有很大的意义,它是日本侵华以来,中国军队从他们手中夺走的第一门大炮,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整个八路军部队的第一门山炮。

    刚看到这门山炮时,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惊喜不已,绕着它转了10来圈都感觉不过瘾。看完后,他站在大炮一侧,让人拍照留念。还是师长的刘帅也很稀罕这东西,像欣赏艺术品一样,里里外外看了个遍,然后兴奋地下达命令:全师通报表扬一营!多年后,总结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时,刘帅拿出了肖永银创下的这个案例,由衷地将其赞叹为“一次艺术的战斗”。

    其实,肖永银能有这样的战斗成果,除了自身积累起来的战斗经验外,也是向刘帅学习才得到的。毕竟,刘帅在游击战争方面,特别是理论指导方面,成果相当丰富。在《三国演义》里面有这么一个桥段,张飞在长坂桥喝退曹兵,让曹操大军寸步不前。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情节,只有在小说中才出现。不过,肖永银还真的出演过这样的桥段,被戏称为“现实版张飞”。三大战役结束不久,国民党军队已是强弩之末,其主力基本被扫除干净。穷途末路下,老蒋在川、黔、康、滇境内拼凑残余力量,建立以胡宗南为领导的由20万人马组成的“西南防线”,尝试做最后的抵抗。为实现全国解放,1949年冬,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成都战役正式打响。

    十二军是二野的主力,此次战斗,它自然而然出现在作战的序列中。因为十二军军长是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的,所以实际的指挥权由副军长肖永银掌握,他才是这支部队的最高首长,作为左路前卫部队的十二军一路摧枯拉朽,很快就打到白沙至顺江场一带,西边是江津,正前方便是西南重镇——重庆。

    由于与敌人距离很近,一天晚上,肖永银等人就差点遭遇包围,好在他大喝一声:“前面有敌人!”尤太忠闻讯赶来,敌人才逃跑。事后,李震由衷钦佩,用《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肖永银相比较,心有余悸地说:“你这一声吼,气魄也够大的,把敌人的胆都吓破了!”虽然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但肖永银从军的一生中,为人比较讲义气,人脉很广。非常让人佩服的是,他顶着压力让王近山重返军界,这才成就了又一位共和国中将。

    王近山作战勇猛,善于拿下各类硬仗,因为他的奋不顾身,所以在我军中一向有“疯子战将”的称号。然而,英雄难过美人关,王近山终究逃不过情关,差点就因此断送前程。东窗事发时,中央非常重视,毛主席更是生气,便让刘少奇来处理。

    为了严肃军规,产生震慑的作用,中央决定从严处理,让王近山的职务一降再降,从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变成了农场的副厂长,失去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还在农场中受气。身边人迫于压力,都远走他方,一些昔日往来的人也极力撇清关系,离得远远的。到最后,留在王近山身边的只有一位保姆。这让他痛定思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在王近山陷入人生最低谷之际,肖永银没有放弃他。作为昔日的上下级和朋友,肖永银给出了最大的支持,最终让他重返军界,继续在战场上创造辉煌。建国后,成了共和国中将。

    除了与许世友、王近山、徐向前、邓小平等共和国将帅的关系非常好外,肖永银在建国后就一直与刘帅保持往来,友谊非常深厚。

    进入80年代,住在北京东郊民巷粮食胡同15号的刘帅病痛不断。因此,每到北京,肖永银都前往看望。后来,刘帅已经病得不行,不得不到301医院进行治疗,而肖永银依然坚持前往看望。其时,叱咤风云的刘帅除了心脏还能正常跳动外,其他机能都处在极其微弱的状态,只能依靠输液来维持生命。见到如此场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肖永银再也绷不住,悄悄流眼泪。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986年10月7日,刘帅就匆匆离开人世,连句道别都没有。

    未能与刘帅走到最后,当得知刘帅已经离开时,肖永银捶胸顿足、痛苦不已。他知道,他们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友谊就此结束了。在1974年的时候,刘帅就曾做过安排,让邓小平来做自己的葬礼主持人。刘帅去世后,邓小平义不容辞,事事具细地安排着,他是最清楚刘帅一生的人,所以对刘帅的关系网非常了解就在追悼会即将举行时,邓小平看到没有肖永银名字的追悼名单,顿时就很生气,找人问个明白。汪荣华也发现了此事,马上让人给肖永银打电话一到北京,肖永银直接到刘帅的家里,一边慰问家属,另一边看望放在灵车上的刘帅。

    结语:

    1937年之前,作为红军战士的肖永银一直跟随大部队作战。一二九师成立后,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特别是遇上共和国元帅刘帅,在刘帅的指导下,他在军事方面的指挥艺术越来越高超。而凭借学到的这些东西,他才能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军区司令员、共和国少将。他是一位讲义气、知感恩的人,为了友谊,帮助王近山重返军界;为了导师,在追悼会上痛哭流涕。

    【汪荣华】(1917.2.4日-2008.5.27)女,安徽省六安县郝家集(今六安市裕安区郝家集)人,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的夫人。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正军职待遇)。

    1917年2月4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秋,汪荣华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入党。历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一二九师随营学校青年队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兼分支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刘伯承同志处秘书,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等职。 于2008年5月27日17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2011年10月28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将军岭上庄严肃穆,刘伯承同志和夫人汪荣华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将军岭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举行。1955年授上校军衔。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