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261、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看到上将名单后,为什么亲自“划掉”一人?

更新时间:2022-09-28 19:28:39 | 本章字数:2861

    1955年,新中国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授衔,在当时的授衔仪式上,共授衔了五十五位开国上将。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按照原本拟定的授衔名单,开国上将共有五十七位,至于多出来的两位将军:李聚奎和王建安,则被暂缓授衔。

    李聚奎

    其中,李聚奎是因授衔前被临时调到石油部门任职,暂时离开了军队岗位,所以才暂缓授衔,三年后李聚奎回到部队后又对其补授了上将军衔。反观王建安,他是被毛主席拿到名单后,亲笔从上将名单划掉的,在划掉王建安的时候,毛主席还特地批注道:“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

    王建安

    军衔等级中,中将显然比上将等级要低上一头,但是根据王建安的资历和战绩来讲,评为上将无可厚非。那么王建安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毛主席做出这样的决策呢?

    王建安的革命道路

    和千千万万个革命战士一样,王建安也是从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他出身贫寒,祖辈都是给地主家做长工的,他从小饱受地主的压榨欺辱,常常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王建安却并不甘心苟于现状,一直渴望着干出一番大事业。直到十六岁那年,长大成人的王建安终于忍受不了地主的压迫,他一气之下一把火烧了地主家的房子,便独自出门闯荡去了。

    年轻气盛的王建安,毅然决然地投入了革命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军人。不幸的是,王建安第一次参军入伍却不小心加入了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军阀部队的腐败黑暗,让王建安十分看不惯。因此从军不到两年,王建安便又回到家乡,而这时他接触到了红色革命思想,在红色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意识到想要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要发动群众闹革命,推翻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

    于是,王建安便组建起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并参加了黄麻起义。黄麻起义后,王建安也随之加入红军队伍,展现出惊人的领导能力,再加上他作战积极、政治觉悟高,所以不到五年时间,王建安就成为了红四军的政委。

    彼时作为红四军政委的王建安和红四军军长许世友,作为工作伙伴的关系,两人曾在1948年解放战争之中于济南战役共同打出了“山东双雄”的名号,不但联手解放了济南,还将王耀武围困在了济南城。正是基于他立下的这些战功,王建安才被拟定授予上将军衔。

    革命道路上的每一场战争,王建安总是会十分严谨认真地对待,坚持为救国救民而抗争。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王建安的性格过于倔强和耿直,总是会给人留下暴脾气的印象,因此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人。

    矛盾终化解

    就拿合作搭档许世友来说,有一年,张国焘在红军队伍里掀起了一场波澜,大搞批评大会,许世友又因种种原因受到误解与批判,于是他一气之下便决定离开抗大,带人远去大别山打游击战。然而王建安得知此事之后,认为不告而别有些不妥,便将这个情况通知了上级,吓得毛主席和刘伯承亲自出马,才将许世友这一波人给劝了回来。

    事情解决后,许世友和王建安的关系就变得有些尴尬。在许世友看来,王建安报告上级的行为属于告密,而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批评,所以一直对王建安颇有芥蒂。于是,虽无深仇大恨的两人,小摩擦小矛盾却一直接连不断。

    然而,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底。毛主席为了缓解两人的矛盾,便趁着济南战役将两人撮合在一起。济南战役开战前的王建安,可谓是十分凄惨,当时他生着重病,为赶路又不小心出了车祸,到达济南时人还打着绷带。即便如此,王建安也始终坚守岗位,不愿延误战机。

    在王建安出发之前,毛主席特地找到他谈话,开玩笑道:“你这一走,务必团结许世友,拿下济南府。打不下济南,先斩许世友,再打你40军棍。”而王建安也笑着回道:“请主席放心,如果失了街亭我来请罪,官降三级!”

    要知道,许世友是军中出了名的“悍将”,王建安也是个暴脾气。因此两人见面之前,许多人担心济南还没打,将帅就先打起来了。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暴脾气的将领在见面后却都表现出了宽广胸怀的大将风度,许世友还特地为王建安接风洗尘,两人互相握手言和,一起打出了一场胜仗,就此化解了多年来积攒的矛盾。

    事后,许世友将军曾这样评价王建安:“会上拍桌骂娘,会下从不拆台。”足以可见许世友对王建安人品的肯定。而这句评价的由来,也正是当年王建安和自家上级领导陈毅闹矛盾所得出来的结论。

    彼时的王建安和陈毅,因为军事观点的不同产生了很大的的分歧,两人观点可谓是完全相反,谁也不能说服谁,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王建安可谓是怒发冲冠,甚至将手臂重重拍在眼前木桌上,情绪动作和言语之激动令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更何况,他当众激烈反对的人还是他的上级领导:陈毅。  

    这个消息顿时如一个重磅炸弹在军中传开,而且愈演愈烈,将王建安的态度传的是狂妄之极,甚至连毛主席都有所耳闻。正因如此,毛主席才认为王建安是因战功赫赫而骄傲自满,连领导都不放在眼里的。要知道,军衔等级的评定不只是看军功,还要看人品。所以在毛主席眼里,王建安的暴脾气不能够被评为上将。

    失而复得的上将军衔

    值得注意的是,当大家得知王建安并没有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竟纷纷联合向毛主席澄清误会,表示王建安虽然脾气暴躁心直口快,但是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就连曾经与他结下梁子的许世友都站出来为他辩解道:“会上骂娘拍桌,会下从不拆台。”同时,王建安也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正在逐渐改掉鲁莽急躁的坏脾气。

    基于大家有理有据的澄清和劝说,罗荣桓将军便提议对王建安暂授军衔,而毛主席弄清缘由之后,也十分果断地同意了此事,于是王建安的上将军衔在1956年又被正式授发。

    不慕名利,认真负责

    事实上,王建安对于个人名利并不那么看重。建国之后的他虽长期担任副职,却一直都坚守岗位,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基层调查,常常深入群众,任劳任怨,从不搞形式主义。就连叶剑英元帅都十分佩服他:“自建国以来,王建安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对于自己的工作,王建安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做事不能只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也要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才不会成为一个只会发号施令的官僚。而王建安也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自己所说的那样。为了体察民情他常常在全国各地四处奔走调研,同时,他还特地交代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吃穿住行和普通士兵一样就行,坚决不搞特殊、不搞排场。他认为,只有与群众彻底融为一体,才能够听到群众的心里话,看到群众的真实情况。同时,对于那些改善连队基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他往往都悉心采纳。反之对于那些在军中弄虚作假之人,他往往十分反感,严厉批评。在工作上,王建安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在生活中,他也是廉洁正直、刚正不阿。他这一生共孕育了五个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他常常告诫他们要自力更生出人头地,不要想着靠关系。

    一生艰苦朴素的王建安,在临终之前,还向家人提出“五不”的决定: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搞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人护送遗体。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死后能将骨灰撒在老家的肥田,将自己还给大地。

    倔强耿直的王建安,虽然在工作过程中得罪过不少人,还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误解,甚至连授衔之事都差点耽搁。但是他对事不对人、不装腔作势的性格反而很适合做基层工作,也更容易受到百姓和群众的认可,这种精神放在如今,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