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295、傅涯与陈赓日久生情,结婚3年后,一小伙找上门:我是陈赓的儿子

更新时间:2022-10-08 16:08:54 | 本章字数:5808

    1946年冬,傅涯正值休息日,抱着刚满一岁的儿子在院里晒太阳。她坐在半旧的板凳上,身后是简朴得有些过分的小屋子,那正是她和丈夫陈赓的家。

    陈赓虽然在军区战功赫赫,但思想觉悟很高,家里用的、吃的都要求和群众一样,把中央分配给他家的许多东西都赠予贫苦家庭,他曾说:“没道理老百姓在后面吃苦,我们将士反而在前头享福。”傅涯看到这个家就想起丈夫陈赓的音容笑貌,距离他们结婚已经过了3年,夫妻俩的感情还仿佛停留在热恋期,闲暇时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时局不定,不知下次何时能再见面。傅涯想着想着就入了迷,连家门口出现了三个陌生人都没发现,还是怀里的儿子看到外人,好奇叫喊了两声,她才回过神来。

    看着突然造访的陌生人,傅涯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来人中年纪最大的男人穿着军服,看着这身军服,傅涯放松下来,主动询问他们:“这位同志,你请问你们是……”

    傅涯话还没说完,同志身后的小伙子突然冲上前,身旁的年轻女人想拉他来着,没有拉住,小伙神情激动地看向傅涯,问道:“傅涯阿姨,我爸爸在家吗?”

    听见他的话,傅涯疑惑不解,反问他:“你爸爸是谁啊?怎么会在我家,你该不会是找错地方了吧?”年轻女人掐了小伙子一把,说:“哪有你这样什么都不说就直接问话的?”他这才反应过来忘了做自我介绍,立即对傅涯说:“阿姨你好!我是陈赓的儿子!”

    傅涯与陈赓结婚才3年,唯一的儿子就是陈知建,这年纪不小的儿子是打哪来的?他姓甚名谁,又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这小伙真是陈赓大将的儿子吗?

    要将这些问题理清,就不得不提起陈赓大将两段富有革命传奇色彩的婚姻。

    第一段婚姻

    陈赓出生于1903年,湖南湘乡人。当时虽打倒了封建王朝,但传统社会中的一些陋习却还存在着。陈赓自小学习先进文化,对这些传统规矩十分反感,为了反抗家里的包办婚姻,年纪轻轻就离家出走,加入湘军,做了二等兵。由于陈赓思想觉悟很高,于1922年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书。考虑到陈赓从小读书,是个文化人,组织便安排他前往上海,做革命宣传工作,他就这样离开了家乡。

    陈赓在上海工人平民夜校讲课时,遇见了第一任妻子王根英。王根英当时只是纱厂的一名普通女工,自知文化水平低,便约了女同事一起去夜校学习,对经常给她们讲课的老师陈赓,她留有些印象。但王根英不知道的是,陈赓也对她这个女学生很是留心。王根英虽然家里贫困没读过书,但思想觉悟很高,坚持工人阶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白天工作已经很辛苦,晚上学习依旧非常认真,有时候为了讨论一些难题,还能和陈赓吵起来。在当时一众温婉腼腆的女子中,这样的个性十分独特,王根英的与众不同吸引了陈赓的目光。在一次争论中,王根英气得满脸通红却不认输,陈赓觉得这样的她很可爱,便情不自禁写下了人生中第一封情书。

    情书只有短短“我爱你”三个字,王根英看到却再次满脸通红,不过这次是羞的。她感觉自己的脸很烫,不敢抬头面对陈赓的目光,心想:怎么还有这样不知羞的老师!王根英不知该如何处理这封情书,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纸张贴在教室墙上。第二天,来学校的学生看见后纷纷围观大笑,陈赓自然也发现了,但他脸皮厚,见自己情书的下场也不退却,立刻就着手写了第二封。王根英见这人纠缠不休,也是按照老方法处理,啪的一声贴在墙上,引得周围人又是一阵哄笑。与陈赓一起来上海的几个同志都在嘲笑他,说:“你这样能追到人家女孩子才有鬼!”

    陈赓此时还是很自信,不觉得方法有问题,他相信王根英一定会被自己的诚心打动,当天晚上又写了一封情书过去。王根英收到后哭笑不得,下学后和陈赓约好明天在黄浦江边见面。第二天天气很好,江畔景色美丽,黄昏时夕阳映照着整片江水都是晚霞的橙红。在这样美妙的氛围中,王根英说出了心中的疑惑:“陈老师,我这人又穷又普通,你怎么会看上我呢?”

    陈赓扬起大大的笑容,说:“王根英同学,你可不要妄自菲薄哦!蔡和森的夫人可是跟我说了,你不止人品好,学习也刻苦,思想觉悟高,唯一的缺点就是文化底子不好,她还让我帮忙培养、照顾你。”王根英没好气道:“那你就是这样培养我、照顾我?”她拿出陈赓给自己写的三封情书,不可思议地看着他。陈赓见她好好保留着情书,就知道王根英其实对他也有想法,当即开心道:“这只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王根英有些头疼,接着又问:“第二步你又想干些什么?”陈赓脱口而出:“当然是工农结合啊!”陈赓一直主张基层农民的力量,而王根英是个工人,他话里的工农结合很明显就是在说,想要和王根英在一起成为夫妻。

    王根英被他直接而快速的进展给吓蒙了,害羞得连脖子都红了,她还没做好这么快恋爱的准备。于是想出了一招,急忙说:“如果你真的想要和我在一起,那就等我一段时间,等我学好文化之后再说。”陈赓愣了一下,追问道:“学好文化再说,那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王根英被他打趣得待不下去了,赶紧逃走。这时,他们都认为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有陈赓亲自教书,学好文化也用不了多久。

    可革命时期一切不由人,时局风云变幻,面对中央的安排他们各自去往属于彼此的舞台。陈赓在组织的建议下考入黄埔军校,一路跟随周恩来征战,后来有名的“黄埔三杰”其中就有他的位置。后来蒋介石背叛革命,开始针对中共组织 ,陈赓便转入地下工作。

    王根英一直留在上海,从学校毕业后就入了党,在当地女工中领导工作,很受欢迎。在1926年10月到1927年间,王根英先后指挥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她的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受到了周恩来的鼓舞,在周恩来的推荐下,王根英担任了妇女执行部长。同年4月,“四一二”事件爆发,蒋介石派人大力抓捕共产党员,上海革命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王根英不得不转入地下。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迫害,坚持革命道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组织决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根英作为上海代表受邀参加大会,来到武汉后才发现原来陈赓也在这里。再一次见面时隔多年,两人重逢都非常感怀。陈赓看到王根英参加大会时非常高兴。事前会议时,憋不住张口问她:“王根英同志,你现在都做代表了,文化肯定是学好了吧,说真的,我们找个时间结婚吧!”

    王根英就知道他管不住自己这张嘴,叹气道:“现在时局不稳,结婚生子麻烦就多了,那还怎么搞革命?”陈赓不服气,大声道:“那搞革命的都是光棍吗?有孩子的一大把呢!”王根英连忙捂住他的嘴,瞪着他警告:“你小点声!大家都在这听着呢!多让人笑话!”

    陈赓这天回去后的确是让人笑话了,参会的代表不少是他的战友,回去后就把这事传了出去,整个军营的将士们都在笑他。不过不是笑话陈赓大庭广众之下求婚,而是笑他根本不会追求女孩子,活该被拒绝。

    陈赓早年一直跟着周恩来打拼,他这事一出来,周恩来少不了操心,他和妻子邓颖超商量要不就帮这小子说说情,不然按陈赓的进展,怕是革命结束都娶不到心上人。王根英本来就喜欢陈赓,只是担心影响工作,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现在有周恩来夫妇说情,她便顺水推舟同意了。大会第二天,陈赓和王根英就搬到了一间宿舍,两人就此结婚。婚后,两人依旧坚持革命工作,互相不干扰对方的安排。虽然总是聚少离多,但他们却很珍惜每一次重逢的机会。

    1929年,王根英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陈知非,她觉得自己和丈夫经常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便把妹妹王璇梅接过来住。王璇梅此时年纪也小,才六七岁左右,每天就负责和小外甥玩耍,警惕家里有没有陌生人来访。1931年某天,负责与陈赓工作接洽的同志叛变,组织考虑到其安全问题,把他调往天津工作。没几个月,陈赓又去了鄂豫皖苏区参加反围剿战斗,直到意外负伤,腿部中枪,他才被送回上海休息。

    难得有休息时间,陈赓用心陪伴儿子陈知非,想要弥补之前的缺失,也明白自己能够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多了。等到陈赓伤势好了后,决定前往南方与组织会合,但消息不慎走漏,他被埋伏多时的国民党特务抓捕入狱,组织想尽一切办法将他救出。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陈赓刚出狱,那边王根英又被抓了进去。万幸王璇梅机灵,看见势头不对,立即带着外甥躲回老家避难,让前来抓捕漏网之鱼的国民党士兵扑空。

    而王根英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才被释放,备受折磨的她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理想,奔赴在抗日战场后方。可天不遂人愿,在1939年一次抗日行动中,这位英雄还是合上了双眼,那一年她才33岁。那天,陈赓正在后方指导士兵训练,通讯员突然传来一份电报,他瞪大眼睛似是不相信看到的内容:王根英同志为掩护战友撤离光荣牺牲!明明才经过激烈的训练,陈赓却感觉身体像冬日的冰雪一样寒冷,他站在河边待了很久,直到眼泪流尽,才回去在日记中记下:这是我一生中最惨痛的一天!根英永远无法回来了!

    第二次婚姻,日久生情

    王根英牺牲后,陈赓便把所有心思放在革命事业上,偶尔闲下来就拜托战友帮忙打听儿子的消息,他没有再谈感情的想法,即使有女同志追求也是拒绝。抗大总校文工团来到山西表演,团长王智涛见陈赓孤家寡人,工作时精神状态还好,但私底下交流却越来越颓丧。王智涛想着找个人开导他,便叫来几个剧社的姑娘过来商量。刚好那天陈赓路过王智涛的住所,几个姑娘早就听说过陈赓许多传奇事迹,便拉着他要听军队打仗的经历。陈赓摸了摸自己腿上的疤痕,直言不讳:“这有什么好讲的,当初在会昌中枪时,我差点就拔枪自杀了。”

    姑娘们被他说得一愣,陈赓这话要传出去那可是会出问题的,谁知道他胆子这么大,心里便对他更加敬佩了。等她们离开,王智涛暗示地问:“陈首长,这几个姑娘精神头都不错吧!”陈赓根本没往别的地方想,随口答道:“嗯,是不错。”王智涛以为他有喜欢的人,又问:“哪个最不错?”陈赓说:“中间那个吧,眼睛炯炯有神。”

    中间那姑娘正是傅涯,陈赓的第二任妻子。当时两人都一心革命,一个是没把感情放在心上,一个是不敢再谈感情。傅涯听从王智涛的嘱咐,多照顾照顾陈赓的生活,不过那时她只是把陈赓当做首长看待。

    直到1943年,陈赓与傅涯再次相遇。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傅涯脸上多了一分坚毅,她见到首长后笑着打招呼,问他最近过得如何,习惯性像之前一样照顾他。陈赓这时已经知道是王智涛有意撮合,看见傅涯这样对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傅涯见房间里的脏衣服,打算拿出去洗了,陈赓拦住不让,傅涯便去抢,两人争夺间身体靠得很近。

    此时正好有同志路过,看见了便以为两人在谈朋友,也没避讳就说出去了。傅涯回去后就被姐妹们打趣:“你和首长恋爱了怎么也不告诉我们呀?”听见这话,傅涯整个人都懵了,问道:“我和首长什么时候谈恋爱了,我怎么不知道?”

    姐妹把谣言告诉她,傅涯才知道是被误会了。可她一个小兵这点谣言倒没什么,首长要是被误会可是大麻烦啊!想到这,她连忙跑出去找陈赓。可傅涯晚了一步,陈赓被邓小平叫去谈话了。正如她所想首长的名声可是大事,邓小平一定要问个清楚,心想要是陈赓找对象那可要认真对待人家姑娘,不是的话也要尽快澄清。

    陈赓急急忙忙被叫走,不知道有流言传出,还以为军区有急事,没想到一进门,邓小平却问起了他的私事,陈赓疑惑道:“司令你问这个干嘛?”邓小平见他一脸无辜,没给他好脸色看,说:“你说我问这个干嘛?人家姑娘的名声都要给你毁了,你还不赶紧表个态!”陈赓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之前他和傅涯的争执被人误会了。他一面觉得自己被冤枉,一面又心跳加快,想知道傅涯的反应。

    邓小平看见他的模样,便知道这小子总算找到可以陪伴的姑娘了,假装正经地说:“要是你对人家姑娘没想法,我就做主给她澄清这件事了。”陈赓赶紧反对,支支吾吾道:“也没必要现在澄清,先问问傅涯的想法嘛!”

    当天晚上,陈赓便找到傅涯表明了心意,并询问她的想法。傅涯是个规规矩矩的人,对丈夫的要求只有志趣相投,信仰一致,能为革命做贡献,两人互相扶持着过日子就好。

    陈赓这人读过书上过军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白区工作过依旧选择共产党,不为金钱权势诱惑;曾经被捕入狱过,坚决不供出组织信息,信仰坚定;经常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这样的男人不正是她喜欢的吗?傅涯坚定地点头,答应与陈赓在一起,唯一的要求是:陈赓不能干涉她的工作。陈赓自然满口答应,两人抱在一起,很快就决定结婚了。

    为了照顾这对新人的婚礼,刘伯承和邓小平还在司令部的院子里腾出一间屋子,作为陈赓和傅涯的新房,二人在战友们的祝福下结为夫妻。

    长子回归,家人团聚

    陈赓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与王根英的儿子。自从被捕出狱后,就一直托人打听王璇梅和儿子陈知非的消息,但那时上海被国民党把控,同志的行动受到限制,一直没带回有用的消息。陈赓与傅涯结婚前,详细说明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并把寻找失踪儿子的事也告诉她。傅涯听到王根英牺牲的情景,眼眶红了,为这样一位巾帼英雄牺牲而感到惋惜,对于陈赓寻找长子的事情十分支持,并发动自己的关系网,也帮着他一起寻找。

    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陈知非舅舅的同事有所听闻,把消息传递给组织,地下党同志才得以联系上王家。找到王家时,王璇梅已经二十四岁,陈知非也快要成年了。听到陈赓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们,两人都很感动。尤其是陈知非,距离他离开父母身边过了十多年,他对父母的印象已经变得模糊,现在迫不及待想见到他们。

    归家的路上,同志告诉他们陈赓这些年的经历,至于王根英牺牲的消息他不知如何提起。倒是王璇梅发现了不对劲,问道:“同志,你一直在说我姐夫的事,那我姐姐呢?”同志艰难地回答:“王根英同志已经光荣牺牲了。”

    陈知非和王璇梅没想到亲人已经离世,在车上嚎啕大哭,直到下车后才平静了些。他们再问陈赓现在的情况时,得知傅涯的存在也没有排斥,因为同志说傅涯一直在帮助陈赓寻找他们,也是个和王根英一样善良的革命工作者。因此第一次见面时,陈知非虽然激动,但对于傅涯却是很尊敬的。傅涯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就是陈赓一直寻找的长子,立马给陈赓送信,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这天忙完工作,陈赓就飞奔到家,见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他心里既自豪又愧疚。陈知非也是满心的孺慕之情却说不出口,两人只能紧紧相拥,用拥抱传达彼此的感情。

    陈知非回到家后,陈赓很关心他,从生活到学习,再到未来的前途,陈赓都会和他讨论,在尊重长子的想法基础上提出可行建议。建国后,国家需要大批建设人才,陈知非便去读范文澜先生办的“北方大学”,经过多年刻苦学习,毕业后进入国防部五院研究导弹。从零到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为国家的军事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陈赓将军一家人,上一代为革命事业拼搏,终于迎来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下一代为科研事业奋斗,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如今人民和平安康的生活,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两代人的默默奉献,他们虽早已离开人世,但这种高尚的精神值得永远传承下去!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