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410、王建安和江青同桌吃饭,服务员端上红烧肉,王建安指出:不能总吃

更新时间:2022-11-08 11:09:04 | 本章字数:4485

    他是战争年代“军政双全”的指挥员,也是57名开国上将中,因毛泽东一句点评,成为被“开小灶”单独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将军。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无比卓越,在战场上恣意纵横,个人魅力也颇受世人称赞,他便是声望极高的王建安将军。

    一生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建安,逝世时却走得比谁都孤独,没有一人前来吊唁。过了一个月,昔日老战友们才愕然得知王建安居然已经去了,震惊之下彼此追问知不知道人是什么时候没的,皆是懵然不知。

    错过授衔仪式

    1952年,王建安远赴朝鲜作战,因为作战期间需要高强度集中工作,不少赴朝作战的将领都因劳累过度生了大大小小的病,王建安也于1954年春高血压发作,病倒在战场上,病情愈发严重,王建安只好离朝回国治病。1955年,共和国举行了建国以来的首次授衔仪式。而声望极高,本该出现在上将行列里的王建安却不见人影。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毛主席点名王建安,一种说法是因为王建安的病情。

    据悉毛泽东看过授衔名单后,提笔圈出王建安的名字,又在后面写了句批示:“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负责授衔工作的罗荣桓得知毛主席的意见后,深思许久,却不打算按照这个意思来。他认为需要再等等。

    王建安确实是脾气暴,也有不少人对此有意见,一次会议上,情绪激动的王建安对着陈毅元帅拍了桌子,这件事传到毛泽东耳中,因此毛泽东会作出这句评价。罗荣桓认为王建安功勋在身,资历最老,中将的头衔不甚匹配他做出的贡献,还是等等看有没有缓转的余地,给他补授一个公正的头衔。加上王建安正抱病在身,在青岛疗养,没有什么具体职位,按照规定,在地方工作和生病的不授衔。而且如果能借此机会磨一磨王建安那暴脾气,倒也挺好。

    到了1956年,王建安身体好转,罗荣桓又向毛泽东建议给王建安授予上将军衔,毛泽东在看过调查报告后,发现王建安确实就是脾气暴躁了点,没有什么重大过错,认为看在他的卓越贡献上,上将军衔的确是比中将更合适。于是距离集体授衔过去一年后,王建安被单独开了回小灶,被补授了上将军衔,这也是为何授衔仪式上,只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但是实际开国上将却是57位,王建安和李聚奎将军都是后来补授的。

    王建安确实是有点暴躁性子在身上的,敢在开会时拍桌骂娘,不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建安虽然脾气急,但性情爽直,有话当面说,从不私底下给人使绊子,是个典型的说话不中听,但是心地不坏的那类最容易被误解的人。他直言快语,有什么就说什么。

    在一次华北战备会议中,谈起突击提拔干部的问题,王建安直接对叶剑英道,你们中央就有“火箭干部”,就在你身边。所谓的“火箭干部”都坐在现场,叶剑英很无奈,怕王建安得罪人,给他使眼色,示意他“闭嘴”,王建安装看不见,继续滔滔不绝。

    一次在与江青同坐一桌吃饭的时候,服务员端上来盘红烧肉,王建安就用筷子指着那盘肉,对江青意味深长道:“样板戏好是好,就像这红烧肉,你总不能叫我每天都吃它吧。”王建安的心直口快亦是他人格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他不是那种只会耍嘴皮子放空炮的人,他敢说,更敢做。许世友也曾如此评价王建安:“会上拍桌子骂娘,会下提着脑袋一心一意干革命。”

    许世友跟王建安渊源颇深,曾将王建安视作背叛自己的“叛徒”,两人结怨数年,是经常拍桌子互相对骂的那种关系,后来在毛主席的牵线下又握手言和。两人干架永远都是堂堂正正的,从不干些背后说对方坏话、拆对方台的事情,照样把部队带得生龙活虎。跟王建安吵吵嚷嚷共事多年,许世友的评价称得上一句客观公正。

    相逢一笑泯恩仇

    1948年7月,豫东战役胜利后,王建安收到中央军委召令,赶回西柏坡就攻打济南的计划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行面谈。毛泽东见到王建安,便郑重道:“千里请你来,就是要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攻下济南!”王建安他长期在山东作战,解放济南一直都是他多年想要完成的事,如今毛主席把这个重任交付给自己,这意味着党中央对自己是莫大的信任心情激荡的王建安立刻回答道:“我没意见,服从军委的决定!”

    然而毛泽东接下来的一番话,却令原本情绪高昂的王建安面色微微一变。毛泽东肃然道,攻打济南是一次无比重要的作战任务,只能胜不能败,所以山东兵团由王建安来当这个副司令员,而司令员则由许世友担任。让王建安觉得别扭的倒不是副司令员的问题,而是许世友的名字。他与许世友那是多年的恩怨了。

    王建安和许世友是湖北老乡,又都参加了黄麻起义,后来又进入同一个部队,因为英勇善战,两人从普通战士到副班长、班长、排长一路在连队里步步晋升,原本并不相交的两条线在1936年汇合了,这时王建安是红四军政委,而许世友也调任为红四军军长。两位老乡正式成为军政搭档。在这两位虎将的带领下,红四军是出了名的能打胜仗的部队。

    1937年,两人又同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许世友在校内跟人起了纷争,他为人耿直,听不得别人给自己乱扣一些莫须有的帽子,白天跳着脚跟人对骂,气得吐了血,晚上躺病床上是越想越气,心想他奶奶的与其在这受一肚子气,还不如回老家打游击。反正去哪不能搞革命?许世友纠集了几十个有同样想法的原红四军老战友,决定回川陕地区去打游击,一群人准备4月4日连夜出发,其中原本也包括王等到要出发的时候,政委出身、向来纪律严明的王建安突然琢磨出不对劲了,心想这是违反纪律的行为,可不能意气用事。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留住这一大群人,于是只好报告保卫处。结果谁都没走成,全部被扣下了,许世友得知是王建安“出卖”了自己后,气得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从此两人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许世友也因带头闹事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处罚,直到后来毛泽东循循善诱,亲自开解了这位比牛还倔的爱将,许世友在毛主席的点化下也认识到自己当初实在是意气用事,从此对毛泽东更为钦佩感激。不过许世友还是没法跟“出卖”自己的王建安和解,在他看来就是王建安告密了,一点都不兄弟作派,拥有多年的老交情的两人也因这事从此互不理睬。偶尔撞见了,还要吹胡子瞪眼地阴阳怪气内涵对方几句。

    两人虽然私下里极不对付,但在各自的战场打起仗来那是丝毫不手软,在日军眼里,这俩俨然还是能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山东双雄,只是却不知道这双雄早已离了心。两位都是毛泽东手下爱将,毛泽东也将他们之间的隔阂看在眼里,担心两人若是始终不和解,怕是会对军事上的合作造成影响,便亲自点将,有心促成两人握手言和。毛泽东看出了王建安的别扭,语重心长道:“孤掌难鸣,你们二人的手击得响,同心协力,那战士们就会跟随你们去赴汤蹈火!”王建安虽然因军事风格彪悍往往给人大老粗之感,但实则心思很细腻,虽然毛泽东只字不提要他与许世友和解,但他很明白毛主席的苦心,知道主席是想看到他俩消除隔阂、团结合作,当下便立即道:“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协助好许世友同志打好这一仗!”

    毛泽东见他如此,也很欣慰,幽默道,若是拿不下济南,先“斩”许世友,再打你这个副将四十军棍。说罢,两人都开怀大笑。王建安敛了神色,敬了个军礼:“是!我们一定把济南打下来!”

    领了命,王建安立即马不停蹄往许世友那边赶,许世友那边也得了消息,知道了毛主席亲自点将,要自己去打济南,也是欣喜若狂,得知王建安要来给自己当副手,当下就把过往恩怨抛之脑后了,发誓一定要不负毛主席重托,和老王齐心协力打济南。王建安风尘仆仆赶到,许世友早已迎了出来,两双粗糙的手时隔多年终于又紧紧握在了一起,当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山东双雄再度联手作战,仅用八天就打下了济南,以毛泽东、王建安、许世友为主角的这段点将促和的故事至今都是齐鲁大地的一段美谈,主席的智慧、王许二人的豪爽胸襟令人钦佩。

    不计较职务高低

    1956年,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王建安复出工作,当时为了给他安排职位属实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凭着王建安的战功资历,在军区做正职是绰绰有余,但是王建安离开岗

    位多年,各大军区能与王建安资历匹配的职位都已有人了。为了能让将军工作,只能暂且给他安排个副职,费了不少周折,最终韩先楚负责的福州军区把人给收了,王建安就在韩先楚手下当副司令员。叶剑英元帅都感叹王建安实在是很不容易。

    所有人都深知,这位老将出生入死,打过日本鬼子,上过朝鲜战场,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之一,重新工作后却一直只担任副职,而且上级还都是昔日的部下。但无论是没赶上集体授衔也好,还是只能给昔日部下当副手也好,旁人从来不见王建安有过一句怨言,他是真的不计较职务高低,只闷头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不觉得自己是“屈才”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工作,任劳任怨。因为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格。

    王建安总是说身为领导者,如果只是高高在上,吃自己的那些指示经验的老本,而懒得做任何实际调查,甚至也不愿意听一听下级的意见,摆一副清高的官架子,久而久之,不脱离实际才怪,就变成个自视甚高、指点江山的废物官僚。这是王建安眼里做官最失败的典型了,他打死也不愿意成为这种自己最瞧不起的人,因此无论是当副司令员也好,当中央军委顾问也好,他都经常亲身调查研究,绝不糊弄。而且王建安为人从简,最痛恨的就是搞那种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大阵仗。

    1977年初夏,王建安来到厦门视察,军队一众领导要开着车陪王建安一同前往。王建安看了看他们,脸上露出不悦神色,问道:“你们来干什么?”领导茫茫然,回答道:“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不以为然,说还怕我丢了不成。

    领导心想这回答好像让首长不是很高兴,便又讷讷道:“想跟着首长学习学习。”却不料王建安为人清廉俭朴,最烦在出行时给他整迎来送往那套,很不乐意见到自己一来,一大堆人啥都不干了,抛下工作专陪着他一人四处转悠,走哪跟哪,便跟他们说不要人陪 这些领导同志也有几分为难,陪吧,首长不高兴,不陪吧,又有点过意不去,劝了几句,结果王建安当下就发了脾气,一甩手怒道:“你们去,我就不去了!”

    王老将军近年来愈发修身养性,昔日的暴躁脾气也随和不少,一下没控制住放了句重话,看着领导同志们喏喏的样子,又叹口气,语重心长跟他们解释,作为顶头上司,你往旁边一杵,那谁看了你还敢讲真话?什么叫视察?就是奔着听取真正的群众意见,改善各方面不足去的,只有领导不在旁边盯着,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领导同志们顿悟,王建安便独自乘车下基层去了。

    王建安将军一生俭朴至极,穿布衣布鞋,住普通老房,睡硬床板子,一次在看电视时,看到外国政府首脑去世时的葬礼规模,便对妻子说,我死了以后不要这样干。他觉得人都死了,大批大批地送花圈,开追悼会,无论对物力还是人力,都实在是一种浪费。不如一把火烧了干净,把骨灰撒到老家田地里。王建安走得很低调,不仅老战友们过了一个月都不知道王建安已经去世了,就连在外地的几个孩子也是事后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了。老战友们为没能送上王建安最后一程痛悔不已,不禁埋怨王建安夫人怎么都不通知一声,但当得知这是王建安本人的意思后,满腔情绪便都化作了对王建安高尚情操品质的钦佩,便也就释怀了。家人们尊重王建安的遗愿,不给他开追悼会,不收花圈,不通知生前好友,也不请别的同志帮忙护送遗体去火化,只开了个家庭会,一家人聚在一起送他最后一程。

    王建安看似走得很“孤独”,没有追悼会,没有满堂挽联花圈,没有战友一路相送,但他走得很圆满,他走不出家人、战友同志、人民群众的心,王老将军清廉忠诚的共产党员形象永远不朽,永存人心。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