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章 深山小寺(1)

更新时间:2019-01-15 23:29:08 | 本章字数:1788

    您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想象:

    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在山重山山连山山外还是山的地方,在被一片绿色包围之中,有两个一高一低的山头,挨得很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触到对面的岩石,由于岩石呈现出白色,在一片浓绿中那么显眼,当地人就把它叫做白岩。又由于一个山头上有座名为“月光寺”的庙宇,人们又把这两个山头统称为寺顶山。

    这里是方圆数十里的至高点,站在上面向远处望去,但见狼牙般的山峦连绵起伏,似一柄柄硕大无朋的利剑,生生要把蓝天分割开来。那尖耸的山峰都被绿色的植被覆盖着,满目青翠,可以夸张为一只远古的野狼老得牙都起了绿毛。

    每每清晨,总有团团白雾从庙侧两山之间的峡谷溢出,像是仙童放牧的羊群出岫,悠悠地朝那些山林飘去,使人也飘然欲仙了。

    刚进寺那会儿,我们一起爬上山巅,站在悬崖边,望着飘浮的云彩,心中有说不尽的感慨。我们大都来自山城,山对我们并不稀罕,但这山的俊秀,山的巍峨,仍使我们感到新奇。不知是谁把广西的“十万大山”也搬了过来,来了句长而缓的抒情:“好一派十万大山呵……”

    于是“十万大山”这个名称就被我们大家认同了。后来,为了和真正的“十万大山”相区别,再加上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这里比“十万大山”还“十万大山”,就又增加一点儿数字,成了“十二万大山”。

    一条石板小道像扭动的长蛇,弯弯曲曲从山脚爬上来,从寺前高高的大石岩下经过,又曲里拐弯地转下去,顺着它走上几十里,就可以到达那个叫着高坪的小镇。

    下得山去,翻越更高的白云崖,仙人岭,沿着那条年数已久的山道走上六、七十里,才能到达被山民称为“大场”的区上。到县城就更远了,由于简易公路只通到区,又无班车,到县上一趟,来回需要十好几天,一生都没到过县城的山民大有人在。好在和这相反的方向,离这儿近三百里处有铁路经过,汪兵说,夜深人静,偶尔能听到几声火车的鸣叫,让人感到离现代文明不是太遥远。不过,这种声音只有汪兵一人听到过,我们曾试验过多次,从未听到那怕一声的汽笛,猫头鹰的叫声每晚却可以听到,因此,可以理解为这是汪兵撒谎。

    庙宇的后下方,距离大约百余米处,有一不规则的山堰,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在中间兀立,把堰分成了水域相连的两半。常有乌鸦在堰边一棵技丫古怪的树上停歇,一动不动,做出一番沉思状,间或发出几声聒躁,不知是不是想融入马致远老先生那首著名的小令。

    十五、六棵古柏斜刺地在庙侧挺立,给刀削斧劈的悬崖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一片毛竹在庙后长得茂密异常,细长的竹梢弯下来,给庙顶铺上了一层翠绿。让我们时刻都处在一种绿色的浪漫之中。在这片竹林之中,有一呈长方形的水池,长边达到了二十余米。听老人们说以前这里是月光寺的放生池。每年都有善男信女来到这里,或放几条小鱼,或放几尾小虾,当然也有把山龟、青蛙拿来放生的。我们来时,却见枯叶堆积,池水半干,有几只刚从冬眠中醒来不久青蛙在里面跳跃着迎接我们,不知是不是当年被放生者的后代。拿棍赶了,把池派上了特别的用途,作了五谷轮回之物的盛具。这就使得我们这里有了一个很大的粪池,可以用来改良那些贫瘠的山地,这样才能保证每年都有些收成,不至于饿坏大家的肚子。我们还在那粪池边上用石头垒起了厕所,以保证所有含有氮原素的物质都能流进那个池子进而全用在能够长出粮食的地里。

    庙前的石坝可容得下一两百人,在这深山区算是很大的坝子了,简直就可以冠以广场的头衔。坝子的低洼处堆积着肥沃的腐质土,上面长满了墨绿的杂草。石头的裂缝中也生出不屈的绿来,以至我们才到这里的时候,荒草足有一人深。在清除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蛇就钻出了十余条,吓得那些女生尖叫不已。见到这些不知被造物珍藏多少年的泥土,我们都大喜过望,将它们全弄了出来,在寺院边开出一块菜地来,腐质土就成了最好的肥料,以至于不久就在那块菜地上长出了我们所需要的各类疏菜来。

    坝中有两棵五、六人才能围抱的黄桷树,像两团绿云,如两把巨伞,不仅可以遮蔽夏日的骄阳,连暴雨也被它挡住了,变成涓涓的如沐浴般的水流,不再打得人生痛。不久我们就知道,黄桷树在佛教中被称为菩提树,佛主当年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菩提树这名字比黄桷树好听,带着浓重的禅意,和这里的环境更相吻合。于是,我们也都将这树称为菩提树了。

    将一节破烂的铧犁往树上一吊,树下的石台上放着一根长满黄锈的铁棍,就成了所有起居活动的信号发布台,“当当”的声音可以传到属于我们的最远的地块中,不会让一个同伴因为不知时间而误了饭点。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