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第一二九章 侄儿的内弟来读书要母亲照顾 善良母亲不忍拒绝遭父女埋怨
更新时间:2019-08-13 14:54:34 | 本章字数:2972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十年的生活儿不见了,十年的孩子长大了。”
母亲口中所谓的“生活儿”,其中“生”在口语中读作“剩”音,指的是各种女红。
其实母亲的生活儿一直都在,从大侄儿正正和大外甥女菲菲,到侄女敬敬和小外甥女朵朵,再到我儿子和小侄儿,母亲缝棉裤和做鞋子,都是成双成对的。棉裤一人两个就要缝四个,棉袄一人两个也要缝四个。鞋子实在做不上,就去集上买那种板正在行的农村老太太专门手工做了来卖的“小布单鞋”、“小布棉鞋”,尤其是三岁以内,一两岁尤甚,小孩子必须在冬天的时候穿那种带脚的棉裤,这是为一生的好身体打基础阶段,不是有那句\'寒从脚下生\"的话嘛!
穿带脚棉裤所穿的鞋子,叫“胖蹄鞋”——不仅装得下脚去,连一层棉裤脚也一块装下去。
这种“胖蹄鞋”一般分两种:猫鼻子猫眼的和虎头王的。料子只有一层袼褙和里外两层布——毕竟小孩子会走路的不多,倒是多为了在地上放放脚,因此鞋子省得很。外面这层布多为大红的,不论男孩还是女孩。这种大红好配线,红底儿配青的、绿的、黄的、甚至蓝的紫的都不错,新鲜喜庆。极少有那种黑蓝布做鞋面子的,当然偶尔也见过镇子周围村庄里的男孩子穿的,显得陈旧,那么难看甚至有点窝囊的样子。所有鞋子的里子就好说了,一层白布即可。
能做到上面那样是比较殷实而将就的家庭,孩子也享福。那又多属于老传统。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条件好的新时代,冬天也不是那么冷了。极少再有穿那种棉裤和鞋子的,的确也显得有些笨拙。像菲菲的儿子和正正的女儿。不过偶尔看到三岁以下的小孩子穿着时尚——全部是从商店买的各自相对独立的浅颜色的鞋和裤,但在冷天里,一抱起来,就露出整个脚脖子甚至小腿,还是觉得没有以前的孩子享受。至于我们这一辈的女子尽管做了妈妈,但是都不会做那种“胖蹄鞋”,包括没有多少文化的嫂子,还有十几岁就会做大人鞋子的姐姐,从没涉足过为小孩做鞋子的领域。所以这一对对当初结伴而来的孩子,母亲既是欣慰的,又是忙碌的。
母亲由此概括出一句话:“会做的做给人家穿,不会做的䞍着穿;会做的做给人家吃,不会做的䞍着吃。那不会做衣服的,也没有光着露着去,一样穿得板板正正的;那不会做饭的,也没有不吃饭,饿着肚子去。人这一辈子,该干多少活儿,该干什么活儿,都是一定的,是命里带来的。”
上面的话,有点类似于“能者多劳”的意味。而母亲是相信命运的,所以能够随遇而安;母亲又是不相信命运的,所以积极进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
就在我儿子三岁这年冬天,母亲提前送来了她来不及做而从集上买来的小棉鞋,千层底,紫红条绒上有小黑点的图案。另外迷彩的棉袄,不带脚的迷彩棉裤,母亲来我这里的趟数相对减少了,原因是母亲除了其它生活儿之外,又多了一个照顾别人吃饭的活儿。
这“别人”是大侄儿正正的内弟,他在我们镇上上初中,就住在哥哥家老房子上。恰好哥哥通过单位在城里买了房子,本来父亲还想买一院房子——因往城里去的人越来越多,不要说在整个镇子上,就是邻居家闲置的房子也相应地越来越多。三间瓦房一个独院,一千五百元钱就能买到。父亲就想也不用我们兄妹给他出钱帮忙,他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然后就想和母亲两个人出去图肃静。
可哥哥是反对的:“我这房子闲着,又没人住,再花钱出去买干吗呢?”
叫父母在他们那边看房子。这无意之中,正正的内弟——那高大魁梧的一米七、后来长到一米八的小伙子一天三顿饭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仗着身体还不错,全应了下来。尽管正正的岳母也往这边送些粮食,但鸡蛋油盐酱醋青菜肉食之类的,免不了自己要添上一些。冬天不明天就要起床,晚上很晚了还要等他下晚自习回来。父亲看着辛苦忙碌的母亲就着急:
“你说他们这算什么交代呢?你这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咱不用他们照顾咱倒也罢了!又给咱送跟前这么个活儿!他又身大力不亏,正是长身体能吃能喝的时候!咱还搭着东西不说,你起早贪黑地跟着他个腚上忙活!问题是,这是孙子媳妇的娘家兄弟,咱帮不着数儿啊!你说要不是他来,光咱俩吃点儿饭,早晨浸个鸡蛋喝了,连早饭都不用做。上午泡上个茶喝,轻轻松松地有余。晚上也免了熬夜。这倒好,一天三顿饭,忙得团团转。你又实在,不和别人似地会糊弄。他这见天(每天)早晨三个鸡蛋吧!得多少钱?”
姐姐也着急,恨不得让母亲过去帮她挑花生,好躲了这边,因为她自己弄不上卖。于是借题发挥:“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恁不但忙活,还搭着东西。你要不好意思地和俺哥说,或者不好意思和正正说,那我就出面,我和他们说一声,学校里不是有食堂、有宿舍吗?”
母亲的善良还没让她学会去拒绝别人,母亲也想过,我父亲和姐姐说得都有道理,也是为她好。这确实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忙完了的事情,而是三年呢!可怎好意思张这个口呢?也许刚刚下了决心有了这种想法,但转眼功夫,正正的内弟叫她一声“奶奶”,或者边吃饭边说:“奶奶做的饭真好吃!”母亲就又把想好的话咽回去了。她不忍心去拒绝一个孩子!
母亲对姐姐说:“咱这不是为了正正吗?和恁也似的,平常忙得从来不到我这里来,这孩子来了还叫个奶奶哩!恁给我又干过什么?你到这里来,光叫我个娘我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我又不用恁来替我给他做饭吃。我累死累活恁也甭管了。”
为这事,父母常在正正的内弟去上学后,两个人才又开始争吵。只有假期里,母亲才暂时休息一会儿。直到三年后,正正的侄儿考上技校为止。然而却因此让正正的岳父母感激着我的母亲:
“婶子,恁看,打小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娇娃娃,没舍得让他在外面吃过苦。在您这里,照顾得他那么好,俺一百个放心!从在这里上学,个子又长了不少!”
2009年春天,正赶上经济危机猖獗。父亲八十周岁生日前两天的中午,姐姐为父亲过不过生日一事给远在外地的我打来电话:“我呢,只想提醒你一句,别忘了就行。至于你来不来呢,那是你的事儿!可不是我没提醒你。人,一辈子能有几个八十岁?人家那混得还不如咱的,老的过生日还得去饭店里聚一聚……”
听完姐的话,我内心触动不小,这显然是有点最后通牒的意思,好像就她孝顺,而我心中没老人似的。又转念一想,姐姐整天生活在镇子上,除了按部就班做生意,未免生活太单调了点儿。就总是爱弄点什么动静,找点什么事儿做,偏什么又都太在乎形式!而我至今内心伤痛还在,每一次回乡我都像在过一次关口。,可否让我清静一些?
而另一方面,我也只是根据父母的想法在行事。母亲是希望:父亲过生日那天他想吃点什么就给他做点什么,而不想这一天弄得轰轰烈烈,让所有家人——我们兄妹四人及下一辈,及至下一代的下一代,无论正在干什么,也无论住得远还是近,全部放弃身边之事,一律匆匆忙忙往父母那里奔!
父母,尤其是母亲,也再不想着劳心费神,只想图个肃静。作为他们的孩子,只要心里有他们,哪天有空哪天回家看看他们,坐一坐便可。如此我想,父母的心态正合了我的心境。而只要他们高兴,哪天都是好日子,就像好日子天天都有过年的感觉一样。
但放下电话,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要行动,毕竟不想做一个不孝之人——如果把给老人过生日也当做一种“孝”的表达方式的话。也毕竟有着爱面子的虚荣。于是打算第二天——父亲过生日的前一天一早,乘坐直达离家最近的那座城市的长途大巴,再换乘从城里到镇子上的中巴,赶往父母那儿。便当即拨回了姐姐的电话,告诉了姐姐我的决定。这样也免得姐姐再愤愤不平了。
此刻,再听姐的声音她倒也高兴,并声明,我到了之后和她说一声她就过来。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