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趣谈小说的人名特色与情感纠葛

更新时间:2019-03-02 14:43:50 | 本章字数:1032

    趣谈小说的人名特色与情感纠葛

    丹  尼

    《校花》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是随着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时的那段历史背景展开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中国还处于物质相当匮乏时期,万元户是土豪的代名词,三转一响、黑白电视机等,是许多家庭高消费的奢侈品。小说中的那些男女角色,在那个时代上演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缩影。小说故事紧凑,几个主要角色仿佛是一条线上栓着的蚂蚱,蹦不了你也跳不了我,使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达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一些人名,大有故事背景,忍不住让读者产生想像的空间。小说中与男一号命运相连有关系的“四大花旦”,罗娟英、钱君英、英兰、杨英,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个“英”字,是真实生活中的巧合,当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只有作者自己心中有数,读者只有去想象。不过中国人那时取名有特殊年代的痕迹,女孩子取名英、红、华等比比皆是。

    几个男角色孙有炳、霍国强、张东旗、魏生京,名字也各有特色:孙有炳,谐音同于孙有病;霍国强,诣音同于豁够呛;张东旗,诣音同于脏东西,魏生京,谐音同于卫生巾。想想看,这些名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不得不佩服作者,将汉字同音字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些趣味横生的名字,才使人物形象在读者眼中活灵活现,让故事更具可读性,才能更好扮演他们在小说里的各自角色,所谓小人物唱大戏。

    另外副校长叫于德水,这名字也颇有趣意,想必取于如鱼得水之意。出现在读者面前很少的夏大爷、夏大娘等同于吓大爷、吓大娘。罗娟英口中提到的厂工会牛克思,必然让人联想到写《资本论》的马克思,牛与马相对,这恐怕是作有意为之,不然,为什么不叫张克思李克思呢。当然也不排除此人真姓牛,在那个建国、建华、援朝、抗美等名字满天飞的特殊年代,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崇拜马克思,取这样一个名字也不足为奇。在第六章有个细节,就是作者在学校男厕墙上,不知何人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名字串成的顺口溜:“我读着高文学,过了于德水,来到常江,捞了一条王子余……”,顺口溜中的高文学,是教英语的高老师,作为教师取个这么文雅的名字也是正常,尽管让人联想到高文学音同于搞文学;常老师叫常江,音同于长江;校长叫王子余,还好不叫王子服。这些名字看似普通,却又隐含着作者别具匠心地为小说故事趣味性有意埋下的伏笔。

    综观一下,前六章出场的一些人物,用诙谐的同音名字佐证人物在故事里形形色色的表演,真的让读者细看之余,忍俊不禁。这也是徐伟成先生创作这部小说《校花》深思熟虑的笔下众生相吧。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