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少年徐伟成之烦恼

更新时间:2019-03-02 15:25:49 | 本章字数:711

    少年徐伟成之烦恼

    赵叠悦

    80年代是20世纪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年代,中国正在经历转型和阵痛,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紧密相连,这也是60、70年代这代人最叛逆和迷茫的人生阶段,徐伟成的《校花》就讲述了这一阶段的故事。闲逛、打架、追女孩儿,徐伟成也好,孙有炳、霍国强、张东旗也罢,他们是迷茫的一代,他们在暴力中宣泄着自己的青春,宣告自己的成长。

    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徐伟成们遭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苦闷。生理上,他们已经对异性产生了好奇,甚至可以说已经发育完全了,没有结婚,没有女朋友,却有着过剩的荷尔蒙,不知何处发泄自己的精力。他们像动物一样横冲直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徐伟成和孙有炳都暗恋着罗娟英,于是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展开了追逐。心理上,他们不知道将来何去何从,遭遇着精神困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迷茫与困惑被他们用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用张牙舞爪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感,以求能被社会所认可、接纳。这些在今天看来看似荒唐的行为,事实上是青少年苦闷和不被理解的象征,是时代通病。

    如何处理和理解当时的时代通病,作家徐伟成在小说《校花》中有精彩的描述论证,作者并没有直接交代,作者看似没有回答,实则答案隐藏小说其中。换言之,笔者认为在徐伟成和孙有炳偷了东西,决定逃往顺义,这个过程就是作者的回答和隐喻。马斯洛认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青年们的出走,不仅仅是因为被逼无奈,如果是怕被抓到,大可躲在某个好友家中,熬过了风声,而不用沿着铁道出走顺义。他们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平庸现实的反抗。在这种反抗中,他们完成自我救赎,完成自我更新,达到自我实现。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