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读《校花》有感——那年苦涩的爱情

更新时间:2019-03-02 15:43:30 | 本章字数:1305

    读《校花》有感——那年苦涩的爱情

    和一笑

    我们常说青春年少的时光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在作者笔下青春是带着苦涩的,切切实实伴随着苦恼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细节描写的恰到好处,让读者深醉其中。谁的青春没有轻狂,而谁的青春不是建立在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呢?如同作者写到“割麦子在农村虽算不上挖河打坯那么累,但真要割起来一眼望不到头人人发怵。割麦子全在大太阳底下,没处躲没处藏,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麦芒蜇人,麦茬刺人,麦秆上的土和蹚起的土呛人,土落在皮肤上,和汗水混在一起,痒得火烧火燎;长时间猫腰挥镰,腰疼胳膊酸,累得让人思维变得极其简单。累急了,我学着书本上电影教的,拼命想起很多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根本不管用,越割步伐越乱。”它是真实存在过的,却像指间的流沙瞬间即逝的。

    作者除了不惜笔墨、着力渲染花季少年的种种情思,单纯、活泼,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锁住那个年代,那特有的淳朴与稚嫩,拨开记忆的闸门,点点滴滴的回忆,回顾了一群学生的一场青春。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性爱却充满渴望,渴望与不同外貌与性格的女生交往,以致达到最原始的欲望为目的。这一点从“我”对罗娟英等四个女生的爱慕与追求,就可见一斑。作者以浓重的笔墨,细致地描绘这种不能与人诉说的心理活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每个正常人都能想象得到的事情,只不过有人写了出来,散文、随笔或小说;而更多的人,是把这种欲望与感受深深埋在了心底,不与人知。

    有了一定阅历或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说起人生不外乎昨天、今天、明天,昨日已逝明日未知,唯有今日好好把握,乐活在当下。昨日里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如影随行,深深嵌入今日的步履。一个人儿时的成长环境、年少时的土壤对其“三观”的形成打下深深的烙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举国上下都陷入一种盲目的激情,尤其是易冲动的年轻人被所谓崇高的革命理想所鼓惑,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家命脉建立在狂热的精神崇拜之上,人们陷入一种虚无的理想状态而不管现实是如何贫瘠。人人都想迫不及待的成为革命英雄,却不肯面对现实,不肯冷静下来思考。这种纯粹到危险的一腔热血造就了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徐伟成、孙有炳、霍国强、张东旗等表面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的孩子们。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造就其“三观”,“我”如同深井一般喷薄而发的春心,最终是自己与自己谈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到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事实证明过分鼓吹精神至上,剥离自然规律,无论对家国还是个人都不可避免导致一场无言的结局,如同田园里的麦子还未成熟,却硬要提前收割,投入的劳动是一样的,但过早割下来的麦子吃到嘴里满是苦涩,虽能果腹,却难免心中落下一份可惜。这份可惜里包含着苦苦劳作的时光,也有想逃避现实的冲动。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时代大潮的熏陶而置身世外。“我”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两种截然不同的历程,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碰撞中矛盾着,痛苦着,兴奋着,生活着。个人的命运,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国家的命运。“我”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蜕变。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