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谈谈《校花》里的人文结合与时差

更新时间:2019-03-02 15:58:30 | 本章字数:764

    谈谈《校花》里的人文结合与时差

    何家祥

    所谓人文,即指人和文。文即指文化,文化即指文字演化。文字不仅仅指字,文字还包含了运用者的情感,生活中的概念,人与人的关系和胶着。文即是人的情欲,字即是表现情欲的工具。文与字都是由远古演绎而来,人如何进化,文与字也就如何的更叠,人在自然中生存与斗争,文在人的大脑中浓缩与凝练。《校花》里的文字运用虽谈不上高大上,可也算得上是恰当、贴切与真实。

    一部好的作品,内容占三分之一,选题,人物,结构安排占三分之一,语言运用也要占相当大的分量,差不多也占三分之一。笔者曾经写过一部十六万字的小说,那时是用手写,由于语言运用与人物安排不当,最终导致小说没有发表。所以,什么样的语言用在什么样的人物身上合适,什么样的文字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才恰当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讲究与推敲。如果在一个有文化、有知识人物身上运用粗词烂调去刻画、去表达,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徐伟成老师在《校花》里的人物安排与语言对白就运用得恰如其分,表里一致。这与他所经历过的生活、学习与研磨是分不开的。譬如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工作解决了,还得请客,请谁?在哪里请?为什么要请那些人等等都是与现实生活离不开的,基本上,《校花》里主人公的经历皆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只不过没有浮躁与华丽的词汇作遮掩,而是用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去展现,这就是朴素语言最美的运用。

    作品与作者有了时差不见得是一种坏事,相反,便于读者客观、冷静的去了解作品内容,去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1983年“严打”,是中央铁拳行动,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生活艰辛,生产困难,全国闹饥荒,人民群众怨言很多,但总体上,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校花》的出炉,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产物。相信读者会理解作品中的所有人物,所有精彩和所有残缺,更能理解作者的苦心和用心。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