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校花》折射的时代光圈

更新时间:2019-03-02 15:58:51 | 本章字数:944

    《校花》折射的时代光圈

    庭院深深

    文学作品是一门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相信《校花》主人公“我”,有着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会融合一些那个时代青年的影子。“我”的出现,让读者感受到逼真,这种真实有别于相片,而是有着三维立体画似的效果。男主人公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年,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因为“文革”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中国人从一个禁锢的年代,突然之间开闸,年轻人像拘禁很久的猛兽,突然被放出牢笼之后,会恣意的享受各种说话、恋爱和打架的权利。可是社会终究不能大开大合,男主人公因为自己的个性张扬,宣泄自我,在众多的不理解、不服气、不原谅里,被流放到了青海。小说也在平原到高原的场景变幻里,让主人公最初的形象,随着故事的进程渐渐明朗起来,直到臻于丰满,人物的个性魅力达到极致。

    这部小说的语言,同新京味儿作家王朔还有青年作家孙睿一脉相承。语言是为人物服务的,语言的风格,衬托着人物的个性。作者在语言的设计上,有时采用“京骂”的表达方式。有人以为,骂街是不文明、不礼貌的,根本就不能用在文学创作上。这是一种狭隘、庸俗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上有高大上的伟人、英雄,有普通、渺小的平民,同样也会有作者笔下有争议性的人物。看到这部小说,很多人会其中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朋友,他们当中也会有与此相近的人物。并不能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痞子气,就把他划归为社会的“毒瘤”,反之,我在欣赏小说中人物以“京骂”的形式推进情节时,会觉得很惬意、很轻松。其实朋友之间,都会有类似小骂、小吵的交往,这更显出小说中人物特有的性格与真实。

    完整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鲜明的背景,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校花》在这几方面都做到了。而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作者裁剪一段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以文学的语言,逼真、生动、流畅地呈现出来,让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去深入地了解、感知,让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去缅怀自己的青春、感悟生活的真谛。

    文学是记载、记录和评判社会最佳的载体之一。在长篇小说《校花》里,我们能感受到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记号。作者将那个年代流行的电影、文学等元素,很巧妙地融进小说中,除了让故事和人物更具真实性、准确性,也很直接的凸显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在某个侧面有着史料的意义。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