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卷 大魏渊源 第二章 渊源流长

更新时间:2019-05-14 08:31:49 | 本章字数:2272

    ◆周文王姬昌分封亲族于魏(约在今陕西兴平县西15公里的马嵬坡),建立魏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国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魏城。周惠王16年,即晋献公16年,晋献公灭掉魏国,魏国子孙就以国为氏,形成魏姓。这是魏姓中以国为氏最早的一支。

    毕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北岸地区。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逝世以后,都葬于此。后来毕国灭亡,毕公高的裔孙沦落为平民,有的与当地戎狄融合,有的向东迁徙。毕公高的裔孙有个叫毕万的人,觉得晋国国君也属姬姓,算是同姓国,就想到晋国谋个一官半职,他在周朝都城王城(今洛阳市)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变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贺他道:“这卦相很吉利。屯卦险难而坚固,固则宠禄不变;比卦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情意相结。还有哪个卦比这个更吉利呢?你的后裔必定会繁盛的。”

    毕万入晋,受到晋献公重用。晋献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消灭了附近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跟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劳。晋献公16年(前661年),由毕赵夙御戎车,毕万为右乘,率兵讨伐霍、耿、魏3个小国,并攻灭了他们。晋献公论功行赏,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北)赐给毕万做为封邑,并任用他为大夫。毕万的子孙就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

    周文王姬昌分封亲族于魏(约在今陕西兴平县西15公里的马嵬坡),建立魏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国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魏城。周惠王16年,即晋献公16年,晋献公灭掉魏国,魏国子孙就以国为氏,形成魏姓。这是魏姓中以国为氏最早的一支。

    当晋献公封毕万为魏大夫时,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预言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的。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称啊!拿这个开始封赏,是天意要开启他了。自古天子方称兆氏,毕万受封魏邑,名字中隐含有广大之意,仅从盈满的数目来说,他将来必定会拥有许多人。或许这段话是魏氏发达之后,人们的附会之辞,其中含有迷信色彩。不管怎么说,毕万裔孙自入晋受封魏邑之后,逐渐显贵,最终竟与赵、韩二姓大夫瓜分晋国,称孤道寡200余年。

    晋献公21年,晋国发生内乱,次年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重耳在诸侯国之间到处流浪,长达19年。周襄王16年(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封魏犨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晋悼公时,魏犨孙魏绛(世称魏庄子)将邑都徙治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安邑故城)。晋昭公时,魏与韩、赵等大夫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周定王16年(前453年),魏桓子驹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灭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实上的魏、赵、韩三个诸侯国。周定王24年(前445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自称诸侯,是为魏文侯。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和赵、韩为诸侯。

    魏国占据晋国经济发达地区,魏文侯又是贤明君主,治国有方。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确立封建法制;用西门豹治邺;任用卫国人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师事卜子夏(孔子弟子)、田子方(子贡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魏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武侯时,继续拓展文侯的事业,向南发展,取得了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并占据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使魏国初具霸主规模。

    战国时魏国和秦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谓世仇。魏文侯和魏武侯时,魏国势力较强,对秦占有优势。魏文侯时,任用卫国人吴起为将,率军进攻秦国,一举攻下秦五座城池。魏文侯认为吴起善用兵,为将廉直公平,尽得士卒的拥戴,就任命他为西河战区的最高长官,让他担负起抗拒秦国的重任。吴起镇守西河,表现卓越,使秦兵不敢向东用兵。魏惠王时,秦孝公决心改变落后局面,要与中原诸国争雄,以恢复秦穆公时为诸侯霸主的地位。他采纳卫国人公孙鞅的变法主张,变更法制,整饬刑罚,对内奖励农耕,对外奖励作战有功将士,并以军功的高低而享有爵位、俸禄。秦国因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而魏武侯子魏惠王时,魏国由于与赵、韩的同盟破裂,又与齐国争雄,国力日益削弱。

    魏惠王时,为避秦国之逼,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继续称霸,但在赵、齐、秦的联合打击下,疆域不断缩小,国势衰弱。到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在战国七雄中独霸一方,各国不能与之抗衡。魏国由于地缘之故,屡屡受到秦国的进攻和蚕食,尤其是秦昭襄王采纳大梁人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秦与齐、楚结好,向三晋(魏、赵、韩三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家,时称三晋)大举进攻,魏国的灾难加重。虽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联合诸侯抗秦之举,但也挽救不了魏国覆亡的命运。魏王假3年(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从魏文侯元年(前445年)至魏王假3年(前225年),魏国存在了241年;如果从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至魏亡,魏国建国近200年,共历九位国君:魏文侯斯(一作都,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一子魏武侯击(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一子魏惠王莹(前369年—前335年在位)一子襄王嗣(前334年—前319年在位)一子哀王(前318年—前Z96年在位)一子昭王(遨-敖+敕)(su)(前295年—前277年在位)一子安僖王圉(前276年—前243年在位)—子景(泯+曰)王午(前24Z年—前228年在位)—子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在位),这就是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说的“二侯七王”。

    毕万裔孙所建魏国灭亡后,秦在其地建立郡县,魏国部分平民不忘亡国之恨,以故国魏为姓,形成以国为氏最后的一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