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枝繁叶茂 第四十四章 潘魏同脉①
更新时间:2019-06-17 12:28:25 | 本章字数:4379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毕姓潘氏与魏同宗。历史名人有:春秋楚成王时大夫潘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宋初名将中书令、郑王潘美;武威将军节度使潘骞;宋代诗人潘大临、潘阆;明代水利家潘季训;清代南澳镇总兵潘韬;总兵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兼交通总长潘复;中国远征军中将师长、新1军中将军长潘裕昆。民国上将潘国纲;中将潘佑强、潘国聪。
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毕姓潘氏与魏同宗。
寻根溯祖,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
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迁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郡望、堂号
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郡望: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大夫,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子宫予公使太师,兼掌国事环列之尹。
【潘岳】(247-300)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潘岳墓在河南巩义。
【潘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925-991):宋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
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高平之战后,迁西上标门副使。后拥立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开宝3年(970),以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率十州兵攻南汉。9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闻南汉援军将至,佯退20里,以奇兵于南乡(今贺县南信都)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遂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以强弓劲弩破南汉军象阵,击败其主力10余万,克韶州。
4年2月,率军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北马迳,遣军夜焚其营,乘火急攻,俘斩万计,继趋广州灭南汉。授山南东道节度使。7年,任昇州西南面行营都监,与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率军由江陵顺江而下攻南唐。8年正月,宋军进抵秦淮河,舟楫未备,率部涉水抢渡,会大军击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余万南唐水陆军,杀获甚众,后与诸军加紧攻城,11月破城,灭南唐,以功擢宣徽北院使。
雍熙3年(986),宋与契丹岐沟关之战中,任西路军统帅,与副帅杨业,率军连克寰(今山西朔州东)、朔及云、应(今大同、应县)等州。7月,契丹军主力反击时,与监军王侁不纳杨业建策,并强令其出战,又违约不予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因罪削秩三等,后复官。淳化2年,加同平章事(宰相)。
卒年67,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2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潘骞】: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屡建大功,开宝年间,封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追封晋平王。
【潘大临】: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潘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潘翼】: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韬】: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潘复】(1883~1936)原名贞复,字馨航,清末举人。东门大街人。
生于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其崭露头角,始于“争路”。清光绪未年,原拟修筑天津至镇江的铁路,途经济宁,后改为天津至浦口,不经济宁。济宁各界人士闻讯后,当即推举潘复等人赴京请愿,经据理力争,邮传部会商决定,干线不动,另修兖济支线。该支线于1912年通车,时潘曾撰有《争路小记》。
1913年1月任山东省实业司司长,曾主持举办了山东首次物品展览会,为世人瞩目,从此平步青云。次年任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兼山东水利局总办,驻济宁塘子街,主持制订了治理湖河的全面工程方案。1920年8月兼任山东省筹赈会会长。期间,在济宁开办慈善院,与其父潘守廉捐款多次,累计达1万元,收容施助老弱病残和孤儿百余人。
1926~1928年,曾任财政部长、国务院总理兼交通总长。1928年6月,北洋军阀政府垮台后,被张学良聘为高级顾问。卸职后寓居天津,1936年病逝。
【潘矩楹】(1882-)山东济宁人。1907年任第20镇标统,后任第20镇39协协统。1911年被升任第20镇统制。1914年2月,任归化城副都统,7月任绥远都统。1918年任川湘赣粤四省经略使署参谋长。1920年任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谋长、高等顾问。1921年任北京政府航空署署长。1922年10月授矩威将军。后任张作霖的高级顾问。
【潘裕昆】(1906.8.4-1982)字孔希,湖南浏阳人。
少年时代,潘氏聪明过人,常与同辈议论国事,指点江山;少长,即奔赴南粤,投笔从戎。
民国14年10月至15年10月就读黄埔军校4期步兵科,与林彪同窗,后参加北伐战争。民国24年6月至25年7月就读黄埔军校高教班4期。民国26年9月至10月参加庐山军官训练班2期。民国27年8月至9月参加璐珈山军官训练班。民国30年3月至5月参加中央训练团。民国33年参加印度蓝加辎训班。
潘裕昆军旅生涯前后20余载,历任国民革命军营、团、旅师、军各级职务。民国29年4月任陆军14师少将步兵指挥官;民国30年3月任陆军第50师少将副师长;民国30年7月任陆军第五十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民国30年9月任陆军第50师少将副师长兼河口戒严司令;民国33年2月任陆军第50师少将师长(中国驻印军);民国36年4月任新1军第50师中将师长;民国36年4月任新1军第中将军长兼长春警备司令。
当年128上海事变后,潘部转战江淮,抗击日寇入侵。潘将军在战斗中英勇善战,不惧牺牲,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建战功,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其多次负伤,身有多处弹痕伤疤。
1942年4月,倭寇由缅甸南部北进侵犯云南,妄图切断中国对外通道,并在仁安羌地区包围英军一部。挺进缅甸联合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即驰往援救,并一举粉碎倭寇的包围,解除英军之危。
参与是次战役的年青潘将军,战功卓著,令敌丧胆。战役后潘将军获英皇乔治六世C、B勋章。
1944年,中国远征军再次征缅,展开滇西缅北大反攻,联合美、英军队共同作战,潘部转战数月,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密支那争夺战,予顽敌以重创,取得密支那战役大捷后,3月与英军会师乔梅,1945年1月新1军与中国远征军西路军会师芒友,使南亚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为此潘将军荣获美国总统罗斯福所颁赠的美国自由勋章,其他所获勋章:
民国34年因缅北密支那战役获四等宝鼎勋章、美国立功勋章、美方银星勋章;民国35年获英方巴斯荣誉勋章;民国35年获34年国庆叙勋忠勤勋章;民国35年35年元旦获叙勋协胜利勋章。是中国国民革命军远征军主要军事将领。
1945年日军投降后,潘将军率部进入香港九龙区域参加了日军在香港的投降仪式,这应该是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后第一次踏上香港故土。(有一说法是97回归才是)1946年,潘将军北调,次年接替孙立人将军升任新1军中将军长。
1948年,潘将军及新1军加入廖耀湘将军的作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地区与中共东北野战军展开辽西会战,后突围回湖南家乡。
潘将军因极厌国共内战,后避居香港,30余年一直关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曾参与安排卫立煌将军回国等统战活动,历史将永远记载潘裕昆将军对中华民族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潘将军避居香港后,与其他44位国民党军政要员通电反蒋拥护新中国。
1982年病逝,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唁电赞扬潘将军“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
潘将军现葬于家乡浏阳,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为潘将军树墓碑,中国人民解放军王震将军亲自为潘将军墓碑题字。
中华民国潘姓将领还有:潘国纲,字鉴宗(1882-1938),上将军衔。1917年率军北上讨阀张勋;潘佑强,字龙如(1900~)湖南湘乡人。河南省保安处处长,川湘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中将;潘国聪(1900~1928)广西容县人。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3师第9团团长少将追赠中将;潘德立,字志仁(1899~)湖南湘乡人。军政部西北供应局副局长,陆军总部高参少将;潘耀年(1899~1952)广东增城人。教导旅旅长少将。潘学吟(1902~1930)广东新风人。国民党改组会会员,曾任军校政治部职员,1930年3月17日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法租界。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