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巾帼红颜 02 上清派第一代宗师紫虚元君——魏华存
更新时间:2019-09-12 06:03:45 | 本章字数:3808
●魏华存(252-334),字贤安,晋代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道经中称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西晋司徒魏舒之女。在中国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并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晋之际的魏华存。魏华存24岁时,父母命其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为汉高祖刘邦后裔。后出任河内郡修武县令。魏夫人定本的《黄庭内景经》,是早期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首提“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很大的贡献。
魏华存(252-334),字贤安,晋代女道士。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道经中称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西晋司徒魏舒之女。
在中国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并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晋之际的魏华存。
魏华存长期生活在洛阳,耳濡目染天师道的传道经典和方式,以及在洛阳流传的养炼经典,诸如《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等。后决然归依道教,并开创了上清派。
魏夫人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阳元,少年时成为孤儿,寄养在姓宁的外婆家。40余岁时,郡守派员访察孝亷,魏舒被推举到朝廷,对策合格,后升官至司徒。魏舒曾聚3个妻子都先后故去,儿子仅活了27岁,早于魏舒而死。
魏夫人生于曹魏嘉平4年(公元252年),其父魏舒,时年己44岁。魏夫人幼小时,随父任朝廷官职,居住洛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时喜读《老子》、《庄子》、三传五经及诸子百家。幼年时,就接受天师道,羡慕神仙,静默养炼。及年长,信道修炼,日益强烈,平时按道教养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并用吐纳气液,摄生静养。
魏华存24岁时,父母命其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刘文字幼彦,为汉高祖刘邦后裔,后出任河内郡修武县令。(一作刘乂)。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二子稍长,她便独居静室,专心修道多年。长子刘璞升安城太守,次子刘瑕任太尉陶侃的从事中郎将。
魏华存曾为天师道祭酒。传授(或降授)《上清经》,被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
魏夫人得到《上清经》后,就勤奋诵习,宣讲教化,形成了以士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在炼养方法上,改变了过去从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而为专炼人体的精、气、神以求长生久视之道,成为套综合医学、仙道、巫术为一体的,以炼神为主的存想静功。
魏夫人为了使上清派的炼修功夫深入人心,她把原来在晋武帝太唐九年(公元288年)37岁时接受到的《黄庭内景经》草本,加以修订整理后,并予注述,撰为定本,传抄问世。
魏夫人定本的《黄庭内景经》简称《黄庭经》,是早期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七言诗的形式描述人体脏腑功能,以三丹田与黄庭宫为枢纽,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以求长生。内中所谈到的人体生理,多与中医学相通,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重视大脑的作用,确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
《黄庭内景经》首次提到中国气功学所说的“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很大的贡献。炼功时,注重脑(上丹田)、心(中丹田)、脐(下丹田)之气下行,沉于下丹田,是运气存气的始点和归宿。存养丹田,保气炼精,这正是读《内景经》的人练功强身却病,养生长寿的最高希望。
魏华存别居清修期间,感众真下降,传授经书:清虚真人王褒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等经共31卷,景林真人授以《黄庭内景经》。《云笈七签》卷四《道教经法传授》。
魏夫人夫病故时,值晋室衰乱,预知中原将乱,遂携二子渡江南下,先后至故乡山东任城,后离子居茅山、江西、南岳等地。据《南岳志》、《南岳总胜集》等载:魏夫人在南岳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晋成帝咸和9年(334)于南岳紫虚阁飞升,终年83岁。相传魏夫人飞升时,有众仙驾鹤车至观前“礼斗坛”相迎,杜甫在《望岳》诗中有“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之说。现黄庭观门前存有“飞仙石”遗迹。
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也是道教有名的福天福地。南岳还以它高、深、奇、秀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历代文人、朝廷大吏、羽士高僧、香客游人履足。流传许多寓意深刻、情理晓人的传说故事,其中最为著称的要推开中国女子修道之先河,后为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宗师的魏夫人和她修真、飞升的圣地黄庭观。魏夫人来南岳成了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据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魏夫人自江西抚州乘云至南岳,紫虚阁下有石坛,阔丈余,名飞流坛,高丈余,昔魏元君飙轮之所憩。杜天师《拾遗》云,夫人坛是以巨石,方丈余,其上阔圆,其下尖,浮寄她石之上。凡一人试手推即动,或人多致力却巍然不动。今抚州有穴,深广状斯石也。或云,冲寂元君麻姑送夫人乘云至此,云坠化成石也。
衡山刘氏族谱记载:衡山刘姓沛丰房尊魏夫人为牵衡始祖,逢节祭祀。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73年)衡山刘氏族谱:“叙略源流考证”载:“刘文的父亲刘伯陵,始籍于巴。陵有二男,长曰文,字幼彦,次曰振,字幼昌。昌居蜀。彦为平邑侯,东晋咸和中为司徒。娶司空剧文康公魏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后封魏国夫人。公五经庄老之书,无不博览,性喜慕道。年二十四,始适幼彦,随之任所。尝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彦卒,夫人躬尽葬礼。子二,曰璞,曰瑕。瑕为太尉陶侃中郎,出为安城太守,即安城县奉母之所。城东偏光霞观有大石,夫人尝炼丹于其上。傍池蛙鸣,厌其聒,遂投簪于池,蛙声立绝。今安福儒学馆是也,此地无蛙鸣。一日,夫人携侍女至城南斑竹山,有村妪邀迎,时夏月以无笋告夫人,夫人以头上一簪插于其所,每年无根而生笋,即今玉簪笋。后建坛于城南舍利峡中虚。北斗四时盖其上,即今仙坛是也。末几,叱丹石往南岳,即今飞来船也(飞仙石)。成帝咸和九年,寿八十三,用藏景之法,于黄庭观得道飞升。
黄庭观位于南岳集贤峰右支险峰山坡上,距南岳古镇一公里。由南岳镇通往安上峰、西岭、磨镜台、祥光峰、华盖峰、莲花峰等处公路,都绕观侧“飞仙石”下通过。集贤峰后云居峰、瑞应峰、掷体峰、天柱峰,峦牵峰接,连成一线。南岳佛教开山祖师陈朝慧思禅师开创的法场般若寺(今名福严寺),讲经之所大善寺,中国佛教南禅七祖怀让禅师磨砖悟化马祖的磨镜台,石头希迁宏法开宗的南台寺等全国著名寺院和胜迹就座落其中,装缀了这些奇峰秀色。黄庭观就巍巍屹立在层峦叠峰、峰奇谷险、飞瀑流泉、古木参天、山花争艳的山坡之上。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南岳道士双袭祖于天柱峰下魏夫人坛遗址上先架茅棚,后建观宇,安置徒众静居修道。后来不断修建扩大,道众云集,香火鼎盛。150年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官至刑部尚书、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游南岳,礼魏夫人坛,对观宇进行了重修。五代长兴年间(公元930——1032),楚王马希声在大修南岳庙和广栽林木的同时,对魏夫人坛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大修后命名“魏阁”,同时封禁魏阁周围森林,不许砍伐和猎狩,以作魏阁长生之地。宋代,黄庭观得到了宋皇室的特别重视,多次修缮,两次诏赐,观宇颇具规模,道业兴旺。天圣中(公元1023——1032年),仁宗帝诏旨重修。这次重修前后用了四年。宋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7年)仁宗赵桢赐“紫虚元君之阁”六字为额,兼赐祎榆之服,并赐钱置田,以瞻道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徽宗赵佶崇尚道教,而上清道派著名道经《黄庭经》为朝官所重,于是依经文赐名“黄庭观”观名沿袭至今。
黄庭观,历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崇信道教的信众朝参之圣地。众多文人墨客,朝廷大吏,诸如李白、颜真卿、王祐、谭元春、潘耒、郭嵩焘。李元度等先后来此悠游吟唱,留下诗文墨宝。卓立于盛唐的诗仙李白,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馋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其授“道录”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游踪如萍,履痕遍及大江南北。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他对南岳久已向往,崇仰魏夫人修炼得道,人未到,先写诗以寄山灵。他在《送女道士褚三清往南岳诗》中写道:“霓衣不湿衣,特异阳台云。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明刑部员外郎,江西按察副使武让《秋日登黄庭观诗》与客寻真到翠微,山花寂历映秋衣。石坛旧隐丹邱在,仙子临空白日飞。古役半欹荒草路,寒云独掩薛萝扉。元都自有逍遥境,华表千年鹤未归。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说,魏夫人去世之日,以经书付其子,又传与杨羲,《上清经》从此行世。陶弘景《真诰》卷19《真诰叙录》则称,魏夫人于晋哀帝兴宁2年(364年)下降,将《上清经》授予弟子杨羲,杨羲又传与许谧、许翙。《道藏辑要》收有《原始大洞玉经》、《原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大洞玉经坛仪》、《总论》。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道教传说,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魏夫人降临琅玡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宅,告杨清规戒律,解说方术要诀,以《上清经》31卷亲授杨羲,并让他用隶书写出,再传给丹阳许谧、许翙父子,二许又另抄写传习。东晋末年,战乱纷起,杨与二许先后去世,而许翙之子许黄民携《上清经》避乱浙东,从此浙东盛传上清派。
上清派后传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建道观、收弟子,著书传道,弘扬上清道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传教中心。茅山、龙虎山、阁皂山合称江南道教“三山符箓”,一直延续至今。
唐初,李氏皇族自我标榜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大力崇奉道教。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就编造了曾经在怀川得到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夫人(华存)神力相助的故事,并郑重其事地命钦差左武侯大将军、吴国公尉迟恭(字敬德)来到河内(今沁阳),在阳洛山东麓、仙神河东岸修建了规模恢弘、金碧辉煌的“紫虚元君宫”。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