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史海钩沉 26 魏高世家
更新时间:2019-12-28 08:47:30 | 本章字数:3538
◆宋代名门望族中,四川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的魏氏家族与高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家族。魏氏以诗书持家,为理学名门。蒲江魏氏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高氏从邛州依政县(今四川邛崃市市区东)迁蒲江县,南宋已成为土著氏族。高、魏两家频繁祧嗣,亲如一族;魏高祧嗣,数代兴盛。在家族制度发展史上,颇具特色。出仕入相,显赫一时。魏了翁,南宋理学大师。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子魏国佐,任川滇粤等五军都统制。高斯得,累擢起居舍入,权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宋代名门望族中,四川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的魏氏家族与高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家族。魏氏以诗书持家,为理学名门,在家族制度发展史上,颇具特色。
频繁祧嗣亲如一族
蒲江魏氏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一支在县城,一支距县城20公里的地方。魏了翁曾记载:“邛之蒲江,魏姓为广,惟谱牒之通者厥系为二,盖亦有故焉。
今家于邑中者则吾宗也,其邑之二十里曰嘉魏,昔故汉家徒也。”
魏氏同蒲江高氏关系极为密切。高氏从邛州依政县(今四川邛崃市市区东)迁蒲江县,南宋已成为土著氏族。高、魏两家通过频繁的过继、收养、祧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姓“虽云亲表,实同本生。”犹如一族。
魏了翁的曾祖父魏大昕。祖父魏革,祖母高氏,生育7子。依次是:敏孙、上行、和孙、南寿、直行、孝瑶、孝寿。祖母高氏之兄高黄中无子,遂将尚在襁褓中的魏孝瑶过继给高黄中。
魏孝瑶娶谯氏为妻,生有6子。依次为: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高茂叔、了翁。
魏了翁生父高孝瑶(魏孝瑶),父胞兄魏上行无子,兼以孝瑶“既知为魏氏子,尝欲归宗,却因请本州文解有名籍在礼部,恐费申明”,孝瑶遂遣子了翁“代归本姓”,回魏家嗣魏上行后。
魏、高两家过继、收养、祧嗣频繁,形成家族间融合的鲜明特色:
被收养者 生父姓名 养父姓名
1.魏孝瑶 魏 革 高黄中
魏和孙 魏 革 魏帮达
2.魏了翁 高孝瑶 魏上行
魏仲翁 魏和孙 魏直行
魏越翁 魏孝寿 魏直行
魏德谦 魏和孙 魏良弼
3.高斯和(魏尚志)高载 魏景翁
高斯仁 高 崇 高茂叔
魏恭愿 魏文翁 魏次翁
魏xx 魏德翁 魏纯甫
4.魏祖传 魏仲许 魏谦孙
《宋史》卷409《高定子卷》有“定子之未去郡也,伯兄稼以权利路提刑上印而归”之语。高稼在孝瑶名下排行第二,并非长子,定子既称“伯兄”,或指高稼过继给孝瑶族兄为子。
中国家族发展史上,有独子兼祧制度,同时还有承祧制度,包括同姓或异姓。目的在于使无子之人有养子继嗣延续。宋已有律令规定。无子者过继养子,必须是“同宗于昭穆相当者”(3岁以下的遗弃小儿除外)。《宋刑统》载:“养子。诸养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着徒二年,若自生子及本身无子欲还者听之。即养异姓男者徒一年,与者答五十,其遗弃小儿年三岁以下,虽异姓收养,即从其姓。疏:依户令,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相当者。既蒙收养而辄舍去,徒二年。”
蒲江魏氏和高氏,各直内部和两姓之间的过继祧嗣频繁,涉及四代人,增强了氏族的团结与和谐;形成了魏、高二姓“虽云亲表,实同本生。”的局面。
居蒲江县城20公里的魏帮达,由汉嘉(今四川芦山县)迁入,非魏了翁宗族。了翁之祖父“雅与厚善”,帮达无子,了翁祖父“以第三子和孙为之子至是始以唐人洛阳曲江张氏故事叙昭穆焉。”
魏孝瑶过继高家,生高载等6子,后来又将第六子了翁还祧魏氏,了翁同辈中血亲兄弟还有多人。魏了翁回忆:“昔我大父有子7人,以其一过继高氏。自诸父即世,两家兄弟相依为生。”正如魏了翁所说,上下三代人之间,魏、高二家,犹如一族。出仕入相,显赫一时。
魏高祧嗣数代兴盛
蒲江魏氏和高氏,是邛州蒲江世居土著家族。
魏了翁辈曾祖以降各代,在魏家,曾祖父魏大昕、祖父魏革、父亲魏上行(养父);在高家,太曾祖高皎、曾祖父高惟谨,祖父高永坚、父亲高孝瑶。两族虽为土著,无一为官。
魏了翁在《祖妣孺人高氏行状》中对魏家财产状况有过记叙:祖母高氏到魏家后,“事尊章无违志,于内外属无戚疏皆尽恩意,以及于僮妾家。故居邑外田家昂市无明日储,脱缓急扣门,则贷者资之,耕者种食之,疾病死伤者处业振赡之,予取予求,用励相我王考为乡里善人。王考即世乾道七年春,饥,米为石万二千,浮殍相枕籍死,吏无政,民至弄兵。祖妣慨然召诸子谓曰:‘民流移至此,吾幸有衣食,业或延旦夕,而忍坐视弗恤乎!’乃发廪出谷,民取给者襁负相望,既得无死,又免予从乱为田里患。”上述记叙表明,魏氏是一个“有衣食”、有“僮妾”、有廪谷、有财力能贷济乡民的宽裕之家。魏家才能有经济条件“廷师教子”,“兄弟皆能以诗书持门户”。
魏氏随着人口繁育、支出增加,这个聚居蒲江的大族,经济开始拮据。魏了翁这一代成年前后境况开始显露。《鹤山文集大全》卷72《魏府君纯甫墓志铭》记载:“而我从父兄弟凡八人,俱未婚嫁,头戢戢立阃以内,米盐靡密之事又重为季父(魏孝寿)忧,君(魏纯甫)为分其劳。居数年,季父卒,而君益不得自脱矣。兄弟以次有室有家,门户日大,赀用浸屈,人犹以望季父望君,廪廪乎若有不克负荷之忧。”魏氏大家庭,经历了魏了翁的祖父、祖母、叔父、堂兄4个当家人,其堂兄魏纯甫“干理经辑”魏家达30年之久。因“门户日大,赀用浸屈”尚有能力为年少家人“除塾聘师”。
魏了翁兄弟为官后,蒲江祖业亦在。居住分散西东,经济来源主要为官俸。魏了翁死后,宋理宗“赐第宅苏州”。
聚居蒲江的魏氏家族,还有魏邦达、魏雄飞。魏了翁的伯父魏和孙过继魏邦达嗣子,这支距蒲江20公里的魏氏,经济上略有节余。魏雄飞是魏了翁的族祖,自蒲江迁到邛州之南,“买酒舍,召佣保杂作”,开了一个酒肆。以至“岁大浸,尚发栗以食饥者”。
高氏的财产状况记载不如魏氏详细,从其“以学业行谊闻州闾,至大夫(高孝*)而家益昌”,除塾聘师,亦属宽裕之家。
魏、高二姓正是由于有较宽裕的经济支撑,才有条件设塾聘师或遣子游学,攻克学业。
魏了翁的祖、父辈均无官职,魏、高两家的兴盛是从魏了翁开始的。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人。南宋理学大师。南宋庆元5年(公元1199年)己未科进士,嘉熙元年(1237年)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曾於两淮力主抗金,献边防十策。後为奸臣黜退,领其四子随宋南宗子南迁泉州,卜居白鹤山下,著书立说,开馆讲学,称鹤山先生。
三子魏国佐,字延龄,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科进士,任漳州军事推官,后升任川滇粤等五军都统制,与元军三战于江西,于淳祐10年(公元1250年),为国捐躯。
延龄子魏天中,赐进士出身,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任御史,后奉调以文职兼武衔入宫,任皇帝侍卫,景炎年间随端宗皇帝南逃,至漳州以南九龙岭下,被元兵围困,元将阿利罕逼端宗皇帝饮鸠自杀。魏天忠为解宋主之危,便暗中换穿帝服,代帝饮鸠而殉难。
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为表彰魏氏一门忠烈,特在福建晋江县修建嘉应庙,并追谥为“九龙三公”。
自魏了翁中进士后,魏、高两家陆续有同辈兄弟或子孙得中进士,成为地方官、京官或朝官。
高载,字东叔(?-1216年)嘉泰2年(1202年)进士,了翁同产兄,知灵泉县,卒于任上。
高定子(?-1247年)字瞻叔,号著斋。宁宗嘉泰2年(1202年)进士,了翁同产兄。授郭县主簿。历知丹棱县,知长宁军、绵州。召为刑部郎中。理宗嘉熙元年(1237),迁太常少卿,累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吏部尚书、修国史、实录院修撰。淳祐2年(1242),签书枢密院事。3年,除参知政事。因忤时相致仕。7年卒。有《存著斋文集》,已佚。事见《续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四,《宋史》卷四○七有传。
魏文翁(1180——1231),字嘉父,魏了翁堂弟。宋宁宗嘉定4年(1211年)进士,时年31岁。早年从学于临邛郡名儒李坤臣。旋任四川制置司干办、上津县令、新繁县令、成都通判职。在诸任中,简政薄赋,多有政声,后升调叙州知州。
高稼(1171-1235)字南叔,号缩斋。宋宁宗嘉定7年(1214年)进士,时年43岁。了翁同产兄。文武双全,历任潼州府、荣州、阆州、利州等地方官,为政清廉。宋宝庆3年(227年)蒙古入侵川陕汉中地区,坚守沔州,不屈而死。
高崇(1173-1232)字西叔。宋宁宗嘉定7年(1214年)进士,时年42岁。了翁同产兄。官累至知州,有政声。
高斯得(?-1241)字不妄。高稼之子。少从李坤臣学。绍定2年,(1229年)举进士,授利路观察推官。端平2年,(1235年)稼死事于沔。时元兵屯沔,斯得潜行至其地,奉遗骸以归,无意仕进。李心传方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勘。屡言事,群恰悚惧,合力排摈。斯得求补外,出知严州。屡辞不许。累擢起居舍入,权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进高宗系年要录纲目,帝善之。历官至参知政事,同提举。编修敕令及经武要略,以论贾似道误国,留梦炎乘间罢之。斯得著有诗肤说、仪礼合抄、增损刊正杜佑通典、徽宗长编、孝宗系年要录及耻堂文集,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