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史海钩沉 27 宁武关置
更新时间:2019-12-28 16:47:35 | 本章字数:2373
◆魏绅(?-1506.1.27),字廷珮,山东曲阜人。成化1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广西有冒外戚者,事觉被逮,皆避不敢讯问,魏绅一审而得其假冒情状。迁大理丞、弘治11年(1497)2月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改抚应天,迁右副都御史。明弘治11年(1498)地方官上奏皇帝,要参照雁门、偏关之例,扩筑关城,筹建公署,设宁武关守御千户所,朝迁派巡抚都御史魏绅、太监陈逵负责监工。宁武关的创设、加固以及沿关防戍的修筑,将偏头、雁门、宁武二关连为一线,有效地加强了明朝北部边防,在相当时期内,保障了三晋人民的安全。弘治18年7月召回任刑部右侍郎。
当北同蒲铁路线上北上的列车像一条巨龙一样,由煤乡轩岗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穿越而过之后,眼前,一座现代化的小城便出现在铁路线西的河谷中,这就是古代的晋北重镇——宁武关的所在地。
明代,为了抵御蒙古族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就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例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
宁武关创建于明宪宗成化4年(公元1468年)。当时,任佥都御使的李侃根据山西北部的守御形势,上疏朝廷,请求在此设关,以分担偏头、雁门两关的防守任务,得到朝廷的批准后,即刻动工兴筑,于是年四月告成。关城雄踞于华盖山之上,前临灰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2公里,开东、西、南三门。
成化11年(公元1479年),由巡抚魏绅主持,拓广关城,周长3.5公里多,加辟北门,建飞楼于其上,起名为镇朔城,南北较狭,东西为长,敌台炮楼增筑于城之四周,形如凤凰,故俗称凤凰城。万历末年,增高城墙,加以砖包,关城更为坚固雄壮。
明弘治11年(1498)地方官上奏皇帝,要参照雁门、偏关之例,扩筑关城,筹建公署,设宁武关守御千户所,朝迁派巡抚都御史魏绅、太监陈逵负责这项工程,新城周边“七里一百二十步,高两丈五尺”,四城门之外又置瓮城,吊桥,城中设立守御千户所、都察院户部分司、兵备道布政分司、总兵府、通判行署等许多衙门职事。
明万历34年(1606),宁武关守将郭光复将关城加高为3.5丈并包砌砖墙,又在关城周围的土山上修筑护城墩。
宁武关的创设、加固以及沿关防戍的修筑,将偏头、雁门、宁武二关连为一线,有效地加强了明朝北部边防,在相当时期内,保障了三晋人民的安全。
关防的设置,不仅有警边御敌的意图,同时也有防止和镇压国内反抗的意图。当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陕、晋大地时,宁武关又成为抵御李白成农民起义军北上的堡垒。当李白成起义大军取道山西太原——大同一线,全军北上,夺取北京的时候,腐朽的明朝政府调集残军败将,由三关总兵坐镇宁武,企图依靠宁武关的险固,阻挡起义军进京。勇敢的起义军兵临关城之下,与明朝守军鏖战七个昼夜,终于斩关人城,从而顺利地进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最后统治。
宁武关之战,证明了李白成起义军的锐不可挡;李白成奋战七昼夜,艰苦攻关,也说明了宁武关的坚固与险要。从此,宁武关的名字也就闻名天下了。
清雍正3年至4年(1725-1726)设置宁武州、宁武县,与宁武关城合二为一,其后商号作坊、寺庙楼观、民居院落等大小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清朝建立以后,宁武关变为内地,失却了关防的作用,遂将关城改为府城,重新修筑城垣,创设府衙、文庙、鼓楼等建筑,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
历经沧桑的宁武城,今天已成为晋北煤炭、林业、商业等经济综合发展的重镇,砖石结构的部分城墙,城内明清建筑鼓楼、文庙、延庆寺、八角楼以及街道民居,记载着关城的历史,而新建的座座高楼,又展示着她的未来,勤劳的宁武人民,将把她建设得更加雄壮美丽。偏头关滔滔黄河之水,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上缓缓地流了一阵之后迅速折而南,奔腾于山、陕间的深沟峡谷之中。就在这黄河洪涛刚刚把头伸人这条峡谷的时候,有一条小河,由东向西,注入了这股洪涛。
两河交汇的黄河东岸,有一座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县城——偏关城,就是古代晋北门户偏头关的所在地。
偏关县北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隔偏关河相望。在古代,驻牧在河套以及整个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常常从此南下,进入山西。为了防御这些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汉族政权经常在此设防固守。从唐末五代以来,这里就建立了偏头砦,防御北边的契丹。金、元时期,改砦为关。
明朝建立,元朝的统治者蒙古族被迫退回他们的老家,活动于蒙古地区,仍然威胁着明朝的安全。因此,明朝政府更加重视关隘的设防,将原有的偏头关向西1里,直临黄河。洪武23年(公元1390年)由镇西卫将士创筑城池后,又经宣德、正统、天顺、成化四次扩建加固,并在关城以北先后修筑四道边墙,形成由此而通大同、通宁武关的外边与内边。
关城周长5里18步(2.5公里多),深沟高垒,城墙之内,修筑垛口380处,东、西、南三门之上各建城楼,城三角复筑大墩三座,巍巍耸立于黄河之滨,比之雁门、宁武二关,尤为慎固。
明人有诗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
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战争的烽烟消失之后,边禁开放,关城及其周围的一些堡寨就成为蒙汉人民互市的区域。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骏马进入互市区,换取汉人的丝棉织品、茶叶等物。互市开放之日,关城、堡寨将士披甲戴盔,列队城外,城楼之上,礼炮轰鸣,鼓角擂动,庆祝这民族交往的盛会。边地将领、政府官员、各地商人都纷纷前来赴会,通过商品的交流,交流着民族间的感情。
如今,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只能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像涛涛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断的。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