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六卷 史海钩沉 32 人物春秋①

更新时间:2019-12-30 07:07:22 | 本章字数:5372

    ◆浩瀚历史长河中,魏氏英才辈出,星光闪烁。除【历史名人】、【巾帼红颜】、【星空灿烂】、【史海钩沉】辑录外,本节【人物春秋】再录如后:魏文侯弟、魏国宰相魏成子;魏惠王母弟、将军魏昂;唐大子少保魏英;画家魏容;宋魏庆之、魏贞;元临江总管魏敬益;明京城御史魏卓;画家魏之璜;广西按察司使魏文掖;太子少傅、户部尚书魏炤乘;刑部右侍郎魏绅;布政司参政魏浣初;右都御史魏有本;吏部尚书魏骥;清山东右布政使魏一恭;建筑家魏祥;清代医家魏之琇;御史魏成宪;康熙38年举人魏坤;开明绅士魏辅唐。

    春秋战国

    【魏成子】魏文侯弟,公元前405年以后为相。《史记》中记载一段故事,是说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李克列举了五条评判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结果魏文侯录用了魏成子作宰相。

    【魏昂】魏公子昂者,魏惠王母弟也。性豪率,善属文,七岁能诵诗书,有古君子之风。武侯时,事公叔座,与中庶子卫鞅相善。惠王即位,以公子为将军,随庞涓征伐。是时魏伐赵,孙膑亡魏入齐,因齐兵围大梁,破魏军于桂陵。公子陷于齐,惠王赎之千金乃还。后三年,惠王以公子为河西守。公子为政威严,劝农修武,兴学养士,矜恤老幼妇孺,至三年,大治。惠王三十年,魏大兴师击齐,战于马陵,大败。将军庞涓死。明年,秦使卫鞅将而伐魏,公子将而迎之。

    两军距于雁门,卫鞅致公子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公子以为然,欲往,裨将错谏曰:“秦乃夷狄,素无信义,毋行。”公子曰:“往者,吾与鞅二人俱事故相公叔座,鞅廓然有大志,大王不能用其材,吾甚惜之。鞅欲去,吾赠以百金,复厚遗秦臣景监,遂使其得见秦伯。鞅既受大恩,安肯被欺于吾?”裨将错复谏,公子不听,自往会盟。卫鞅令庶长少官伏兵于道,公子至,尽出甲士而虏公子。公子即失,卫鞅以锐士杂于降卒,作公子诈归。裨将错无备为秦所虏,军大败。公子陷于秦,不知所终。后七年,有自称公子者遗书于魏,惠王得书而泣,命龙贾出河西。秦与之战,龙贾败没。

    唐

    【魏英】唐代将领。字时育,黄梅(今湖北黄梅)人。生活于九世纪至十世纪初。唐僖宗乾符四年(817年),任太原兵马将。当时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进驻黄梅,他率唐军镇压,起义军失利。王仙芝牺牲。黄巢率义军围攻蕲春,他暗派其子元术与高骈合作,联合蕲黄招讨使刘巨容,对起义军前堵后截。黄巢被迫率义军转战他郡。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封为大子少保。

    【魏容】(?一880)字约庵,浙江嘉江籍,居青浦(今属上海市)。颜其室曰清逸山房。工诗,善画,尤长墨竹,与陈东桥齐名。卒年三十余。

    宋

    【魏庆之】(?一1240)字醇甫,号菊庄,建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富有文才,屑科第,惟种菊千丛,日与诗人逸士觞咏于其间。庆之著有诗人玉屑二十卷,《四库总目》所录多南宋人语。

    【魏贞】据清流谱载:魏贞自江西入闽居宁化,为该族入闽始祖,至[?]魏文俊由宁化徙居清流,为清流魏氏支脉之肇基始祖,子孙蕃衍,绵延迄今。

    元

    【魏敬益】字士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临江总管。古隶学庐江太守碑,亦能篆。

    明

    【魏卓】字与立,号五湖。广昌县甘竹镇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魏卓中进士,被授御史,巡视河南。他平冤决狱,不徇私情,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召回京都,改授京城御史,并特准出入佩剑,对“戚里勋阀”、怙恶不悛者,可以便宜行事。时有皇戚马某强夺民女,遭卓厉声斥责,马某不听劝阻,卓当即将马某处死;以正法纪。皇后闻之十分恼怒,泣请皇帝杀卓。魏卓自缚当面陈述情况,洪武帝赐以美酒,并说:“御酒同卿饮,锋刀不肯饶。”言下之意,希望魏卓乞求免死,但魏卓大义凛然地说“宁为忠谦死,何虑帝心焦。”帝不悦,命人杀之。百官为之不平,百姓为之垂涕。洪武帝为表示追悔,赐葬并复其官。

    【魏之璜】(1568——1647)上元(今南京)人。字叔考。明代画家。

    出身孤贫,能书善画,以卖画为生,是一位地道的南京老画师。书师法《黄庭经》,结构严密,神采流丽。山水宗宋人,不袭粉本,岩壑树石多变化,别具风貌。晚年用浓墨秃笔,苍老厚实,颇见功底。亦擅花卉及佛像,花卉淡墨写生,画佛施诸寺院。崇祯六年(1633),完成了巨幅《墨梅卷》(882CM╳43.2CM),藏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所绘图卷历时十年,遏力追摹杨补之,又参以已意,老干新枝,整体效果挺劲苍郁。画迹有《秋入空山图》轴,图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崇祯元年(1628)作《为周亮工写山水》册页.图录于《金匮藏画集》。传世作品有《林峦烟雨图》藏日本;《设色山水》长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万历三十七年(1609)作《松崖待渡图》扇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二十四番花信》卷,流入美国。弟之克,字和叔,亦以卖画糊口,画山水得兄法,笔墨甚肖,兼工花卉,写水仙尤妙。

    【魏文掖】(?-1556)字德章,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进士。官至广西按察司使。文掖著有《石室秘钞》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魏炤乘】滑县人。明天启时,为吏部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官至兵部侍郎。崇祯十二年,薛国观将其与张四知、姚明恭引荐入阁,加太子少傅,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其在位四年,屡遭论劾,后因疾去职。

    【魏绅】(?-1506.1.27),字廷珮,山东曲阜人。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广西有冒外戚者,事觉被逮,皆避不敢讯问,魏绅一审而得其假冒情状。迁大理丞、弘治十一年(1497)二月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改抚应天,迁右副都御史。弘治十八年七月召回任刑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正月二十七日卒于官。

    【魏浣初】明朝苏州府常熟人,字仲雪。万历44年(1616)丙辰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能诗词,有《诗经脉》《四如山搂集》。

    【魏有本】(1483~1552),字伯深,正德十六年(1521)进土。官至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有《浅斋文集》。

    【魏骥】(1374~1471),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人。永乐13年(1415)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召修《永乐大典》。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其后,求文者不绝,篇章之富,山刊版刻,几遍天下。负书名,虽圆健而不免俗。卒年九十八。谥文靖。能诗文,有《南斋摘稿》。

    清

    【魏一恭】字道宗,号立峰。生卒年不详,莆阳魏塘(今福建莆田)人。宋大理评事魏吉甫之后裔。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温州推官,捕治达官子弟恃势不法者。获得迁升,历官温州推官、刑部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浙江按察副使、江西参政、广东按察使、广西左布政使、山东右布政使。

    一恭性敏嗜学,博极群书,过目不遗,喜诵说仁义,强直端谨,崇尚气节,少怀壮志。世宗嘉靖八年(1529)秋闱省试,莆阳举子郑綗、郑大同、陈光华、林东海、林允宗、黄谨容、魏一恭同擢罗洪先榜进士,一恭为三甲二十一名。

    一恭举进士、出永嘉张相孚敬之门。孚敬于嘉靖八年任内阁首辅,为主考官,一恭为其所赏拔,特授温州推官。孚敬有侄儿犯罪被关押郡狱,其意欲一恭出之。一恭到任,详阅成案,则论如律,或谓:“张氏子,非公座师犹子耶?”一恭曰:“执之而已矣,以此报师座也。”既奏,孚敬心怀怨恨。转抚州同知,久之,擢刑部员外郎。其时有巨珰(宦官)杀人,下刑部狱,大司寇(刑部尚书)周期雍(字汝和)欲曲庇之,让其逍遥法外。一恭以“法行自近”对,不可轻纵,须严惩不贷,期雍无以夺,恨甚。注考不及,一恭谪潮州通判,转扬州同知,未上,擢广西提学佥事。

    一恭便道归莆阳省亲,与郡守周大礼议建公田,以苏广业一里之困事,具周太守助役公田记中,为德于乡,邑里称叹。一恭督学政,视学广西,以黜浮薄,抑奔竞竞、揭之公门,对临诸生,严然庄肃,士风翕然一转变。寻转浙江按察副使,分镇四明(宁波),有倡议于定海邑海岛中筑城列戍者,巡视浙江之右副都御史朱纨(字子纯)可其语,一恭闻讯奏记止之,曰:“是役也,非费巨万,更再岁不能卒业,且旦夕(海浪)撼激,不出数年,举而弃之矣。”此举可谓疲民耗费,徒劳无益也!可朱纨固执不听,强行拉守,巡二大夫偕一恭往海岛视察。既至,朱御史指画上下,抵掌言便,二守、巡相互拍马,点头哈腰,从旁怂恿,一恭故望洋不顾。朱纨以粥贩满伽番人,交通海上亡赖人为贾,不请朝旨,逮捕诛之,遂以师捷举宴。一恭语诸佐吏曰:“海上幸无事,吾曹未尝效尺寸,奈何言捷也?”只好勉强赴宴。席间,定海令具金花文绮,自开府下至材官各有差,一恭麾欲之。朱纨以怒目摄视一恭,一恭则泰然自若。朱御史倨坐不怡者良久,酒数行,罢。其数与御史朱纨意不合,几被劾。

    未几,朱纨乃以他事劾论一恭,疏己发,右佥都御史裴绅(字子书)力言一恭有盛名,劾之且不利,遣骑疾速追还奏疏。久之,朱纨巡抚南赣。倭患起,改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首严通番禁,又上疏言闽浙势家多庇贼。福建士大夫多与通海有利害关系,怨纨,使御史劾纨擅杀无辜、遂罢职听勘,纨愤恨服毒死。人服一恭之先见。

    一恭升任江西参政,广东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清慎勤自励,门无私谒,疏衣粝饭,自奉泊如,随事尽职,未尝立异,誉辄随之。山东、广西士大夫群赴铨(吏)部乞求一恭留任。随转广西左布政使,俱有劳绩,其往返道路,雇役买舟不驰驿,清苦劳瘁,无何,劳顿卒,年六十五。一子夭。一恭起自单族,刻意为廉,信义孚民,尝言:“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则何事不可为?”时人目为“三不要”。

    一恭生平不苟取,虽交际微物也固却,寮采(同官)多訾其形人之短,一恭不恤也。同官有诋一恭于御史,谓其虚伪有诈,及其卒,御史往吊毕,突入简视,装箧如罄,自书籍衣服外,别无他物。御史问其家僮主人俸钱安在,对曰:“在库。”御史不信,立即派人查问主藏吏,具对如一恭家僮所言。御史嗟叹,色变,为之大恸,厚赙(拿财物帮助人办丧事)之,丧柩始得归莆阳,御史书其治行,檄祠名宦。

    【魏祥】字致和,其先人自章丘迁至历城。他小时家贫,无钱上学,10多岁就苦学建筑技术,很年轻便学得一手高超技艺。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记载:魏祥在工程设计施工中,“艺杰构巧,运以精思,遂成伟工。”

    清乾隆庚戌年(1790),皇帝东巡,盐运司几次让魏祥在巡幸之处建造行宫。乾隆驾回天津,驻在柳园,于行宫外赐安国王宴,直隶总督急令魏祥在夜间扎起豪华彩楼。魏祥按时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因而更加远近扬名。嘉庆十四年(1809),魏祥应聘去山西清凉山承建行宫,因办事认真,工期无误,建造优良,受到奖赏。捐六品衔。

    魏祥虽然少年时难得读书,但成人后好学习,重人品,一生有很多义举。山东的一些大的工程,如曲阜的孔林、孔庙等重大维修和新建,当地官府都倚重于他。在济南,魏祥领建和大修的有府、县学宫、节孝祠、魁星楼、文昌阁、城隍庙以及贡院号舍与齐河大桥等建筑工程。

    由于勤奋好学,后来的魏祥已有相当的文化。所以,他去山西五台山工作时,见到《靠天吃饭图碑》拓片,感到“语虽近俚,实有理趣”,便带回山东,与“同人展玩之余”,于嘉庆癸酉年(1813)6月,“重刊一石,作《靠天论》,以与天下吃饭者共质之。”

    魏祥刻《靠天吃饭图碑》,上书一个大“天”字。在天的最后一划上,坐一手持饭碗的老者。下面是魏祥所写文章《靠天论》。他在文中讲到,重刻此碑,是与人“共质之”,即共同研讨。他还说:“非天难靠,人自难靠故也。”颇有些靠天更靠人之意。该碑曾立于济南大明湖畔铁公祠内,早已丢失,但其拓片在北京图书馆和山东文化部门尚可找到。

    1935年7月1日,鲁迅先生曾依据魏祥所刻《靠天吃饭图碑》等,写杂文《靠天吃饭》,发表于当年《太白》半月刊(后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批判宿命与惰性。

    【魏之琇】(1722-1772年),清代医家。字玉璜,号柳州,浙江仁和(即杭州市)人。

    世医出身,幼因贫于质肆帮活,夜则灯下苦读,先后达二十年,竟通医术,并以医济世,颇有医名。以明·江瓘之《名医类案》尚有未备,遂予以补充,著

    《续名医类案》。工诗词,能画。另有《柳州医话》《柳州遗集》传世。

    【魏成宪】字宝臣,号春松,浙江仁和(即杭州市)人,乾隆49年(1784)进士,历官御史,有《浅斋文集》。

    【魏坤】(1646—1705),字禹平,号水村。浙江嘉善人。康熙38年(1699)举人。明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侄孙。善古文诗词,交游甚广。有《倚晴阁诗钞》《秦淮杂咏》《历山唱酬集》《粤游纪程诗》及《水村琴趣》四卷传于世。

    【魏辅唐】(1902年~1952年4月),原名魏元贵,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魏家坝人。魏身体肥胖,门牙龇露,目光逼人,少小无赖,勇猛好斗。几年私塾之后,加入地方民团,任过团总、区团长、自卫队长、宁强县独立自卫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总队长、川陕甘9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又是国民党、红帮大爷。统治青木川20多年,独霸专行,政由已出,人称\"土皇帝\",为本县第一巨霸。

    1952年4月27日,宁强县人民法院以恶霸杀人反革命罪判处其死刑,解回青木川处决。1982年平反,定性为开明绅士,于青木川立碑。

    1986年4月,陕西省委将原国民党宁西人民自卫总队定为投诚部队。宁强县委对魏辅唐一案进行复查。

    1987年5月25日,本县法院对此案重新审理,认为魏辅唐解放前虽有历史罪恶,但解放后未犯新罪,且向人民政府缴械投诚,属投诚人员,故撤销1952年的刑事判决,对魏辅唐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