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七卷 魏风遗韵 01 魏之长城

更新时间:2020-01-04 20:57:19 | 本章字数:1493

    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完成的一项宏伟工程。魏长城,又称魏国西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御秦国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防御性建筑,主要分布于陕西渭南市境内。它是我国最早的长城防御工程,比秦代长城还早130年。魏长城南起华阴市华山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全长约300余里。秦统一后,魏长城的实际作用随之消失,魏长城成为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

    魏长城南起华阴市华山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全长约300余里。

    魏国原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公元前661年(晋献公16年)被晋所灭。晋献公将魏地分封给大夫毕万。

    战国初期,毕万的后裔魏文侯、赵烈侯、韩烈侯三家分晋重建魏国,公元前403年被周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魏文侯即位之后,先后任用翟璜、李悝和魏成子为相,实行变法,国力强盛。伐齐、伐楚、伐宋、败赵、败韩,所向无敌。于前413、412、409年攻打秦国,占有秦国郑(今陕西华县)、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黄河以西全部归魏所有。

    魏惠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逐渐增强。魏国在洛阴、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之石门山)、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与秦作战,屡吃败仗。少梁一役,太子及将军公孙痤为秦所虏,并失去繁庞城。魏被迫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在河西与秦为界,秦对魏一直有吞并之意,因此魏筑城防秦。为了防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和保卫国都大梁,魏先后修筑了河西长城和河南长城。

    魏河西长城,史称“滨洛长城”,南端起于陕西省华阴华山峪口,循长涧河而下,经县城西北古城村,跨过渭河、滨洛东北上岸,经大荔县城北入澄城县境,再北至合阴县西北东,经韩城县直达黄河岸边,长百余公里。有关文献对此均有记载。《史记。秦本纪》说:“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惟泗之间小国十余,魏楚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所筑长城于西边。”又《史记。魏世家》说:“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故阳’”。秦孝公元年为公元前361年,魏惠王12年为公元前351年,由此可知,魏河西长城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52年的10年间,陆续修建而成。

    魏河南长城,历史上称“卷之长城”。《后汉书。郡国志》说:“卷有长城,经武阳到密。”据《水经注》洛水条记载,魏河南长城大致北起于当时位于黄河南岸的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武东北),向东抵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折向西南经管(今郑州)东,直达密县(河南密县)境内。关于这道长城的修建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

    据《史记.苏秦传》里记载:“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这是苏秦对魏襄王的一句话,由此可见,当时的“魏长城”对魏国来说,即是军事屏障,又是国界线。,《史记.秦本记》中记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长。”“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鹿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

    秦统一中国后,这条古长城的实际作用随之消失;成为历史陈迹。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魏长城只留下一些不连续的残段。在陕西华阴市境内有8处,以朝元洞到古城,分布约10里长。其中最长的是城南村东一段,长365米,残高7米,底层最宽处是9米2。西关段还留有“保塞”和“烽火台”遗迹。魏长城全部用细土夯筑而成,非常坚实。

    完整的魏长城已不复存在,但其残留部分仍是我们回顾历史,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它还有着重要的保存价值。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