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铿锵音律 铿锵音律 梗概四
更新时间:2020-01-22 18:04:48 | 本章字数:5401
十四、宋官品级辽金制
●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自唐末以来,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宋代的兵制非常复杂,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之分。维护宋代封建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禁军。保卫京城、戍守边境、对外作战、对内镇压人民,主要是依靠禁军。◆宋朝官员品级:诸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宋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丕,生卒年不祥。北宋建国,自始至终北方与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未曾间断(契丹、西夏、女真接踵而兴)。太祖初即位,即以“魏丕为作坊副使”,负责军器的监制与改良工作。为北宋精于设计的机械人才。后任代州剌史,兼领作坊使,为火药及火药武器在军事科学领域的应用,防御外族侵略,维护中华各民族统一,作出了贡献。后裔魏定国,宋凌州团练使,精熟火攻法,上阵专用火器取人,人称“神火将军”。后归顺梁山。★魏野,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东郊人)。自筑草堂于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北宋景德3年(公元1006年),寇准罢相,出任陕州知州。得知魏野文才,常去拜访,二人结为好友。魏野的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天禧3年12月,魏野卒,陕州令报朝廷,宋皇追赠为秘书省著作郎。《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居住过的草堂山庄被誉为陕州八景之一——“草堂春晓”。★魏杞,字南夫,一字道弼,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宋绍兴11年中进士,历官县尉、县令,后朝臣推荐为太傅寺小簿、宋正少卿。隆兴2年金国进犯,宋孝宗授假吏部尚书,为金国通问使。魏杞出使,不辱使命,取得“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的外交成就。迁给事中同知枢察院,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察使。“繇庶官一岁至相位”成为一时重臣。魏杞一生著作甚丰。有《童讽》30卷、《三苏言论编》、《勤斋诗》3卷、《山房集》30卷和《魏文节遗书》1卷、《附录》1卷问世。★魏良臣,字道弼,高淳崇教乡南塘人。宣和2年考取了进士,初拟任为丹徒县尉。后调任严州寿昌令。魏良臣因政绩被皇帝召见,直接任命为吏部郎。加升左右史检出使金国。金兀术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威胁,魏良臣大义凛然,用他特有的气质和辩驳能力折服了金兀术,迄定初议,维护了南宋的利益。在参政知事的位置上,他纠正冤假错案,起用被奸臣打击压制的国家有用之才,整顿朝纲、厉行节约。晚年魏良臣历知绍兴、宣、潭、泗四郡,享年69岁,赠光禄大夫建康郡开国侯,谥敏肃。★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理学大师。南宋己未科进士,嘉熙元年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曾於两淮力主抗金,献边防十策。後为奸臣黜退,领其四子随宋南宗子南迁泉州,卜居白鹤山下,著书立说,开馆讲学,称鹤山先生。三子魏国佐,字延龄,辛丑科进士,任漳州军事推官,后升川滇粤等五军都统制,与元军三战江西,淳祐10年为国捐躯。延龄子天中,赐进士出身,德祐元年任御史,以文职兼武衔入宫,任皇帝侍卫。景炎年间随端宗皇帝南逃,至漳州以南九龙岭下,被元兵围困,元将阿利罕逼端宗皇帝饮鸠自杀。魏天忠为解宋主之危,暗换帝服,代帝饮鸠殉难。明洪武元年,朝廷为表彰魏氏一门忠烈,追谥为“九龙三公”。魏了翁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魏文翁,字嘉父,南宋蒲江人。终年51岁。父魏孝寿,淳熙13年(1186年)中丙午科举人。堂兄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南宋理学大师。宋宁宗嘉定4年考取进士,时年31岁。旋任四川制置司干办、上津县令、新繁县令、成都通判职。在诸任中,简政薄赋,多有政声,后升调叙州知州。魏文翁生平著作有《读书日记》20卷、《中庸大学讲义》2卷、《杂稿》10卷等。魏文翁立身处世重在务实,提倡知行合一,见义必为。享誉南宋,学者称他为“果斋先生”。★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绍兴31年7月,魏胜探知金军大举进攻,遂乘机聚宿迁忠义军起义。收复州辖怀仁、朐山、东海、沭阳诸县,声势大震。魏胜先后任海州、楚州知州,山东忠义军都统制,淮阴征战中,魏胜援绝箭尽,依岗列阵,顽强抗击,中箭落马,终年45岁。朝廷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史学家章颖将他列入“南渡四将”,誉为“山东忠义之冠”。★魏玩,字玉汝。襄阳邓城人。北宋女词人,出身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尤以诗词见长。后嫁右仆射曾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弟弟)为妻,是诗论家魏泰之姊,俗称魏夫人。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玩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北宋朝廷褒奖,封鲁国夫人。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
●辽朝(耶律氏)是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官僚机构:一是北院,掌管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物;另一是南院,掌管境内汉人州县等事。俗称北面官、南面官。◆北面官设有北、南枢密院,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为其长官。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枢密院掌管铨选、丁赋等政。枢密院下还设北、南宰相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北、南宰相都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所把持。此外还有北、南大王院、宣徽院、敌烈麻都司、夷离毕院等。◆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多用来安置汉人的,但是并无实权。地方的燕云十六州等汉人居住区,实行州、县两级制,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
●金朝(完颜氏)是女真贵族建立的政权。金初,熙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的贵族会议,采取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金朝实行一省制,只设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虽以尚书令为最高行政长官,但仅是皇族贵戚的荣誉衔,因此下面的左右丞相便成为实际的宰相了,又有“平章政事”也为宰相。再下有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汉人可担任执政金朝的地方行政仿照辽、宋制度,建立路、府、州、县四级体制。
金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子平,字仲均,弘州人。登进士第,调五台主簿,累除为尚书省令史,除大理丞,历左司都事,同知中都转运使事,太府监。正隆3年,为贺宋主生日副使。世宗即位,任户部侍郎。大定2年,进户部尚书。大定6年,复为贺宋主生日使,拜参知政事。大定11年,罢为南京留守。大定15年,起为平阳尹。大定26年,魏子平薨于家。
十五、元朝中央政权置
●元朝(1206-1368)官制,中央政权置◆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中书省。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六部。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兵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以上六部各置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诸事,悉掌之。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太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院官秩正二品,升从一品,置参议二员,改令史为掾史。◆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员,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员。
●元朝地方政权。◆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秩从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正四品。◆诸路万户府。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三品,虎符。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袭,有功则升之。◆诸路总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冲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兼管劝农事,江北则兼诸军奥鲁,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下路秩从三品,不置治中员。◆散府。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领劝农奥鲁与路同。◆诸州。中统五年,并立州县,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户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户之上者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为下州。上州:达鲁花赤、州尹秩从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达鲁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
十六、元朝地方官制考
●元朝地方官制的制定。◆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制,源于金代的行省之制。蒙古立国之初,在尚未设立中书省时,就已在中原地区设立了行省,时或称为行尚书省,乃沿金之通称。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始立中书省,而各地方政务,则以中书省要员出领之。此后,因各地政务日益繁多,乃专设行中书省,以掌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全国所立之行省,共有11处。然皆非同时、统一设置的。最早设立的行省,是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各行省的职官设置,略同于中书省,初时为有别于中书省,而不设丞相之职,仅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郎中等职官,后因政务之需要,有的行省也设置丞相,以掌各地之政务。◆行台与监察道元代各地区的监察机构,分为行御史台及各监察道。除南台、西台所辖之14个监察道外,另有8处地方监察道,则直接隶属于中央之御史台,统称为内八道,分布在大都附近的中书省腹里及河南、辽阳二行省范围内。而统管江南、西北地区的南台、西台,也都听命于中央之御史台。◆各级政体蒙古立国之初,攻入中原,政区划分,一仍金朝之旧。地方政体,分为路、府、州、县等各级。而其所辖范围大小,有些已经变化,或是级别的升降,或是辖地的增减。元代,在各行省与下辖的路、府、州、县之间,又设有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平时,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元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元礼,又名魏礼,字廷训。河北肃宁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20年(136O)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大明一统志》第2卷第45页中记载:“魏礼,肃宁人。笃信好学,庚子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礼部侍郎。”后与张起岩、泰不华、忽都达而、宋本、李黼、李齐7人位列四品官员。魏元礼为汉人,能在科举制度被弄得奄奄一息的元至正20年(136O)间中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魏敬益,字士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临江总管。古隶学庐江太守碑,亦能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