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铿锵音律 铿锵音律 梗概五
更新时间:2020-01-23 10:29:41 | 本章字数:8746
十七、明朝中央官制考①
●明朝中央官制。◆三公三孤。明代中枢政务机构初期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公、孤为皇帝之辅佐官,职位崇高。自蹇义等以后,公、孤立官无专授,实际上是一种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勋戚及文武大臣之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之例,惟死后赠之。万历年间,张居正为太师,实掌朝政,这是特例。◆废中书设内阁。明代初年,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不久废去四辅官,并于洪武十五年仿宋代制度,设内阁于殿廷,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十五年十一月丙午,初置大学士。明成祖以后,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以后,阁臣之权加重。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上。内阁大学士虽然表面位尊而权重,但是独立发挥其权力的机会却甚少,因其内受制于宦官,外则用人之权集中于吏、兵两部。◆六部。明代中枢六部初置于洪武元年,各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隶中书省统辖,分理国家诸事,其职至重。六部尚书、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其中吏部尤为重要,因为官吏的除授都必须经过吏部。◆都察院。明代初年,沿元旧制,设御史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罢御史台。十五年改置都察院。这个机构为明代所创设的,与前代御史台之制不甚相同。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湖广、贵州等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都御史为台长,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都御史之职。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十八、明朝中央官制考②
●明朝官制②◆通政使司。元代有四方献言详定司,后又置通政院,其职掌不相同。洪武三年三月,置察言司,洪武十年七月,置通政司,设通政使1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1人,正四品;誊黄右通政1人,正四品;左、右通议各1人,正五品。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具状奏闻。通政使司是明代创设的,其职能似乎有类于南北朝的通事舍人、唐代的知匦使、宋代的合门使及通进银台司等机构之合并。◆大理寺,洪武十四年置。洪武二十二年,升大理寺卿为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明代的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国家的重大案件,常由“三法司”会审。但是中期以后,大理寺执法之权被夺,实际上只能核阅案卷而已。◆詹事府。洪武初年,置大本堂以藏古今图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东宫官属除了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以外,还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都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詹事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少詹事为詹事之副贰。◆翰林院。吴元年(公元1363年)五月,初置翰林国史院,设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从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名翰林院。洪武二年,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为从三品,并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官。明代翰林院官员具有两重意义:其一,作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书监、史馆、着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明代的翰林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其职位颇为清要。国子监也与翰林院相接近。置祭酒1人(从四品),司业1人(正六品)。
十九、明朝中央官制考③
●明朝官制③◆宦官机构。洪武末,太祖重新整顿宦官机构,定十二监及各司局,并制定宦官的品秩和待遇。鉴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后来宦官设置不断增多,《明史·职官志三》说:“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其机构之庞大,为历代所无。因各监、司、局官称职掌繁杂。建文帝嗣位,一遵祖训,对内臣的限制更加严格。成祖初临朝,也警惕宦官擅权。后禁令破坏,顾中官四出,实始永乐时。元年,李兴等■敕劳暹罗国王,此奉使外国之始也。三年命郑和等率兵二万,行赏西洋古里、满刺诸国,此将兵之始也。八年,敕王安等监都督谭青等军,马靖巡视甘肃,此监军、巡视之始也。至洪熙元年,仁宗派遣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从此以后,宦官领兵之例便相沿不革。同时又派王安镇守甘肃,于是,各省镇皆相继派宦官为镇守。宣德四年宣宗特于宫中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从此,太祖不许内臣读书识字之制也被废除了,甚至特赐金英、范弘等宦官免死诏,这简直无异于勋臣之丹书铁券。从此,宦官威慑朝臣,权倾内外,例如英宗时之王振,宪宗时之汪直,武宗时之刘瑾,熹宗时之魏忠贤,更是作威作福,独擅朝政。至于神宗时之矿税使,简直无处不受其害。宦官不仅有权有势,仗势欺人,而且可以荫弟、荫侄、封伯、封公,所以一些利欲熏心之辈,皆争相自宫,以备其选。◆明代的卿寺,如太常寺、光禄寺、大仆寺、鸿胪寺等建置皆如前代。只有尚宝司是增设的。特设而无专署的,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从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卫所和五军都督府。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明初的统治者也特别注意对军队的管理和建设。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明代初年置行枢密院,太祖自领之。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明代定制,大都督府、大都督为从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罢统军元帅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
二十、明朝官制地方官
●明朝官制④◆地方官制。明代地方区域的划分,除南、北两京外,还有十三个布政司,明之布政使司是由元代行中书省演化而来的。▲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参政、参议因事而添设,各省不等)。经历司,经历1人(从六品),都事1人(从七品)。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下达于有司。▲明初置提刑按察司,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于各道置按察分司。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在府州县置按察分司。建文时,改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每司设按察使1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经历司,设经历1人(正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1人(正九品)、检校1人(从九品)。司狱司,司狱1人(从九品)。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都指挥使司,掌各省之军事。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为“三司”。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虽能防止地方权力之扩大,但又不免酿成运用不灵之弊。所以明中央又派遣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以驾凌于三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二》说: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府。明代初年,改诸路为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分天下府为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后来一律定为正四品。全国之府共有159个。▲州有二种,即属州和直隶州。属州的待遇与县同等,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但品秩相同。全国尚有234个州。每州设知州一人(从五品),掌一州之政令,同知(从六品),判官无定员(从七品),视其州事之繁简以供其职。▲县。吴元年定天下县为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后来全部改为正七品。明代分全国县共1,171个。每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知县之下有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地方军职。▲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
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
二十一、明人物大清官制
★魏应嘉,字宾吾,万历32年进士,历官汝南府推官、兵、刑、吏科给事中、主内计、太常卿、大理卿、太仆寺卿至兵部左侍郎。历官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世),任九种官职(卿),被誉为“三世九卿”。自万历至天启初,为官清廉正直。称为“铁面”。在任兵、刑科给谏和吏科都给谏时,敢于直言,对经国大事侃侃而论。是有名气的直臣。对魏忠贤的拉拢罗致,深感羞愧,天启后期,坚决辞官归里,时方40岁。精研理学,著有《纲目纂元》等;曾迎魏忠贤撰《夥坏边疆录》1卷,为一生中的败笔。归后在魏府正门上亲撰“唐传谏草,宋列儒林”的门联,告诫子孙后裔要以唐朝魏征、宋代魏了翁为楷模,正身立人,正气为官。★魏允贞(1542-1606)字忠,明南乐人。其弟魏允中、魏允孚同中进士,人称“三凤”。万历5年进士,授荆州推官。以治绩征授御史,弹劾不避权贵,疏陈张居正等辅臣,以权谋私,其子相继登科得举,为张四维、申时行所忌,出为许州判官。后累迁右通政。魏允贞在历史上以“忠诚清直”闻名,海瑞称其为“天下直言第一”。在他一生的仕途中,多次因为抨击时弊、谏言上疏而遭贬。万历21年,因替人鸣冤而被贬为山西巡抚。抚晋10年,山西大治,人称其青天神明。以其守边治绩卓著,进兵部右侍郎。子魏广微,明万历32年(1604年)进士。累迁南京礼右侍郎。性狡无气节。谄附忠贤,倾陷正人,人称“外魏公”。★魏大中,明万历44年(1616)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吏部长官)。生性狷介刚毅,《静志居诗话》称其为“骨鲠之臣”。从小家贫,《明史》列传中说他“自为诸生,读书砥行”,“家酷贫,意豁如也”。为官后清廉正直,不计个人安危多次谏诤,与权臣斗争。与杨链、左光斗等坚持揭露魏忠贤罪恶,被狱卒酷刑拷打屈死狱中。魏大中父子文学很有造诣。今存《藏密斋集》24卷,收其诗文。子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作家。著有《茅簷集》。收入《四库全书》。其子侄后代中,魏学洙、魏学渠、魏允枚、魏允木冉、魏允札、魏允桓等也都是诗人词人。可谓一门忠烈,一门儒雅。★魏学曾,字惟贯,泾阳西关魏家壕人。明嘉靖32年进士。曾任辽东巡抚、山西巡抚,政绩卓著。公元1548年(明世宗嘉靖27年)云南薄城土族作乱,率军平定,遂升为光禄寺少卿,封佥察院右佥督御史,奉命巡抚辽东郡。招抚黄勇部,加封右副都御史,成为饮誉朝堂的名将。万历11年,率兵西征。兵临甘肃固原,三战三捷,加封太子少保。万历20年(公元1592年)2月,率兵进驻宁夏,平息波拜骚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魏校,字子才,别号庄渠。明昆山人。弘治乙丑科二甲第9名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后召为兵部郎,因疾归。嘉靖初,起广东提学副使,补江西兵备,改河南提学。嘉靖七年升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次年,以太常寺卿掌祭酒事,寻致仕。明哲学家。认为,理、气、心,虽岐而为三,但天地间只有一气,其升降往来即所谓理,人得之以为心,故心亦气,气能自为主宰。强调“蕴蓄”、“涵养”,认为古人蕴蓄深厚,故发越盛大,而今人易漏泄于外,故无由厚积而远施。著有《周礼沿革传》《周礼义疏》《大学指归》《奕世增光录》《官职会通》《体仁说》《魏庄渠粹言》《巷牖录》《庄渠遗书》《庄渠诗稿全编》等。★魏忠贤(1568-1627),河间肃宁(今河北肃宁))人,原名进忠,曾从继父姓李。曾婚,妻冯氏,有个女儿,嫁于杨家。会些武功,左右手均能挽弓,箭法很准;家中贫穷,却喜欢赌博,赌运不佳,常常受到凌辱。史称他“猜狠自用,人多以傻子目之”。他的好赌习性和猜狠,后来在官场斗争中得到充分发挥。万历时净身入宫为宦官。先在司礼太监孙暹名下,后在甲子库办事。在一个皇帝(熹宗),一个女人(客氏)、一帮吹鼓手的推波助谰下,魏忠贤挤身宦官政治顶峰。厂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爷、祖爷、老祖爷、千岁、九千岁、甚至有人直呼九千九百岁。对其雕像行五拜三稽首之礼。崇祯定逆案,魏忠贤吊死南行途中。★魏广微(生卒不详)南乐人,明万历32年(1604年)进士。魏广微父魏允贞(1542-1606)字忠、叔父魏允中、魏允孚同中进士,人称“三凤”。魏允贞在历史上以“忠诚清直”闻名,海瑞称其为“天下直言第一”。因替人鸣冤而被贬为山西巡抚。抚晋10年,山西大治,人称其青天神明。广微累迁南京礼右侍郎。性狡无气节。魏忠贤新用事,广微以同乡同姓暗中与之结交,遂召拜礼部尙书,与顾秉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更加谄附忠贤,倾陷正人,人称“外魏公”。后历任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官至太子太师致仕。崇祯初削夺,被遣戌。★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骨鲠之臣”魏大中的长子。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魏大中惨死狱中。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因病而死。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后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擅长散文,尤工于赋,著有《茅檐集》8卷,内《核舟记》一文,至今仍为中学语文教材。★魏藻德(1605—1644),顺天通州人(今北京通州),字思令,号清躬。崇祯13年庚辰科进士,钦定状元。崇祯15年,骤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崇祯17年2月,诏加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河道、屯田、练兵诸事。魏藻德很有口才,凡上书言事,无不迎合帝意,被由修撰直接提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又提为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家危难,举措失当。义军攻破京城,迟疑不决。大顺军逮捕明勋戚、大臣、文武官800余人,刘宗敏、李牟等审讯迫赃助饷,受酷刑,脑裂致死。★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旧的昆山腔进行了显著的改革创新,形成一种舒徐宛转的新腔,称为“昆腔”,又称“水磨腔”,对很多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较大,被誉为“国工”,后世奉之为昆腔鼻祖,艺坛尊为“曲圣”。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魏光绪(1594-1640),字孟韬,号元白,山西省武乡县人。父螯,大明隆庆年间贡生,历官香河、府谷知县。魏光绪从小专心致志,万历40年乡试夺魁,次年联捷中进士,授行人平命使。泰昌元年,升任云南道御史。云南挺击案,力排旁议,案件大白天下,人称铁面御史。天启3年,补福建巡道,后巡案山东,声震海岳。天启3年,受魏忠贤逆党所嫉恨,被降职外用。崇祯元年,还朝巡视京营,晋少京兆,升为太仆寺正卿。曾率军赴楚平叛。崇祯8年被罢官归田,救灾济贫。崇祯14年,埋头修纂武乡县志的魏光绪,被朝廷重新启用任命为宣(府)大(同)总督,未上任去世。著有《抚楚奏议》、《西台封事》、《南华诂字通》、《家乘带草楼诗稿》、《泰园谈纪》、《邑乘公志》、《潞水客谈》等著作。★魏云中,字定远,号震彝,山西武乡县魏家窑村人。魏云中幼时天资聪颖,弱冠中进士,授项成知县。明万历40年升任御史,到任数月,排击礼部侍郎史继楷、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等9人。后为御史李若星、魏云中所劾,还家候命。居3年,始履任。魏云中即刻辞官神武门,归里10年,续皇积经世书,以承父志。天启2年,起用为通州兵备道,遂诏为尚宝卿。天启3年冬,调升有捡都御史,巡抚宁夏军。天启4年,魏忠贤专权,诬云中为东林党,被罢官还乡。崇祯元年,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三镇之师。有诗《秋游吴村》等流传。★魏升(1467-1517),字大临,福建仙游龙华金沙人,是当时金沙地域的名家子弟。少年习武,16岁曾一日射毙3虎,骁勇非凡。往谒总兵沐有戚,一试奇之,留习孙吴兵法及异僧三变不穷,三战不测之术,练就一身好武艺。明成化年间,组织乡间民勇,抗击倭寇,人称为“魏家军”。魏升能文能武,见义勇为,被知县彭昭委为总捕,在兴泉近30年,历战20多次,平倭除寇。海门平倭获捷,拔为中军。明正德12年,魏升在与倭寇激战中身受重伤,为国捐躯,时年50岁。著有《金沙武略》一书。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觉罗。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中央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行宪机构: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
●封号赐名:▲清代初封亲王、郡王时都要请旨加给封号,称为赐号。(亲王、郡王班位次序有规定)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怡亲王。▲郡王班位次序为:克勤郡王、顺承郡王、端郡王、定郡王。▲清代对封公、侯、伯爵者另赐嘉名,谓之赐名。公爵嘉名:褒绩公、忠达公、奉义公、超武公、雄勇公、果毅公、信勇公、建烈公、勇勤公、英诚公。侯爵嘉名:奉义侯、恭诚侯、顺勤侯、顺义侯、昭武侯、延恩侯、伯爵嘉名:敦惠伯、翼烈伯、宣义伯、襄宁伯、昭毅伯、威靖伯、襄勤伯、诚毅伯、昭信伯、懋烈伯、威靖伯、诚武伯、勤宣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