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杨知州反对分裂 促五溪民族团结
更新时间:2019-11-26 22:19:11 | 本章字数:2547
在五溪酋长潘金盛、杨承磊被楚政权马殷消灭之后,形势十分严峻,大有被灭族的威胁。具有汉族血统的杨再思见势,带头以飞山蛮之地附楚,扭转乾坤,挽救了飞山蛮。
为什么说杨再思具有汉族血统?因其祖辈是从河南弘农迁居淮南(今江苏杨州),祖父杨监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举进士,授太子太师。开成四年(839),其父杨居本授金吾将军,被朝廷派遣戍边叙州(今黔阳、洪江、芷江、会同、靖县等地),抚五溪“蛮地”。杨再思系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生于叙州。
知叙州,守沅州。杨再思自幼聪颖,文武兼备,14岁随父亲守叙州。是时西南八番蛮帅踞地称雄,袭南昭(今云南大理)、寇播州(今贵州遵义市)边境无宁。杨再思平定叛乱,屡建奇功,受江陵节度使器重,举荐杨再思为叙州知州。
杨再思不仅官府信任他,也深受飞山蛮的拥戴,亦成了土著酋豪,但他仍坚持清白的家风及孔孟之道,主张以德兴仁,坚持君轻民重,爱护百姓,坚持汉蛮民族团结,反对相互歧视。他对当时藩镇割据、天下纷争酿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极为不满。当他接受潘金盛、杨承磊的十三峒蛮众拥戴为共同总首领后,决心施展他的抱负,励精图治。杨再思用安抚之策为治州方针。
首先,以大寨为单位“建制”,将五溪地增设古州(即上里平,今贵州黎平之孟彦的罗里)、龙里、潭溪、洪州、八舟、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为十峒,峒首称长史,史称杨再思为五溪长史,坐镇沅州、黔城、洪江、靖州。其十峒以州内吴、龙、石、向各大姓头人为峒官,实行依靠多数、团结多数的政策。杨再思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了境内峒瑶苗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叙州“蛮民”进入兴盛时期,对不法人员实行改造,对屡教不改者实行遣送,州境安宁,社会稳定。
其次,开展经济建设。当时五溪森林茂密,苗瑶侗民刀耕火种,生产落后。杨再思推广牛耕,结束刀耕火种。在十峒平坦地带,建造大坝良田,实行精耕细作,改良品种,开始轮作,学习汉族的先进技术,奖励种棉、纺织,全州丰衣足食。
第三,增开市场,扩大边境贸易,与毗邻州郡沟通交易,叙州逐渐繁荣昌盛。
叙州富庶后,引起了西部之罗甸与都匀蛮酋尹怀昌的觊觎,常联络其他蛮首侵犯叙州边境,劫掠州境百姓财富,影响生产及生活。杨再思娴于武略,组织州民自卫,扩大武装力量,亲率重兵,身先士卒,击退来犯部族,使其土崩瓦解,畏服退却,望风披靡。战后陈兵守护,使州内保境建设得以安宁。杨再思与军民同呼吸,共命运,被百姓称为“叙州父母官”,都诚服杨再思的领导和指挥。昭宗李晔派御史至叙州宣慰,杨再思受朝廷嘉奖,授龙虎大将军。
杨再思受朝廷表彰,却有功不傲,益发谦虚谨慎。旋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奉唐征朔。因征兵路长梗阻,李克用未能到达,杨再思独自奉征诏。时逢唐室局势动乱,叛臣朱全忠挟天子,令诸侯,威逼昭帝离长安迁都洛阳。天复四年(901),朱全忠杀昭帝,立昭宣帝,改元天祐元年,各郡自立,群雄割据。宣帝遣使至叙州,授杨再思为“江淮湖广都铃辖使、左仆射尚书”,都统兵马,守沅州(今湖南芷江、黔阳、洪江、麻阳、靖州),分镇滇黔,保境为国,维护国家统一。天祐年间(904-907),杨再思不负重任,屡建奇勋,上赐异宝,金牌银印,于郎溪(今会同朗溪、托口)建设军事重地。
据《渠阳志》载,天祐年间,朝廷见杨再思忠良,百姓诚服,考虑到边境多事,五溪不安,除杨再思原管地外,又新拨东道百胜都、西都三合都、黄疆都、西里都、乐土都、天口都;南道武占都;北道竹溪都、南定都、应显都、转光都。南界杨梅邑,西粵义宁县、横山武安都、石井定胜都、武强都、武宁都及大安、大荣、梅口、长滩、上黎平、木渣寨、真凉、赤水、清溪、武德、大竹坪、桐抚丛等地,皆由杨再思所管(其地为今湘西南、黔东南境)。
守诚州,镇滇黔:唐宣宗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晃(唐禧宗赐名朱全忠,原名朱温)废宣宗哀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号太祖,改元开平元年。原重臣亦为归附,荆南节度使高索兴降梁,封渤王,踞江陵;安武节度使马殷,梁封楚王,占长沙;青海节度使刘隐,受梁南海王,踞广州。刘隐之子刘岩亦称帝。
杨再思领地四面受敌,立志不从梁叛。他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居中自立,忠实于唐,始改叙州为“诚州”,以示忠诚于唐。仍用宣宗“天祐”年号。叙州军民奉杨再思为诚州刺史,杨再思欲想有所作为,无奈五溪民穷兵弱,只好采取保境安民,追随大唐的防守政策,仍镇滇黔,保境卫国。在军事上“戒严其境”,加强军事训练和防务教育,增强边防警戒,组织搜查,限制交通。在政务上“相势勤王”,维护唐君主统治,排除内乱外患,积蓄力量,响应光复唐室天下。从907年起,因梁、唐、晋、汉、周相继争夺中原,无暇顾及南国,诚州得以和平建设,富州强兵,安定团结,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唐末帝元年(935),李从珂得知杨再思之志,欲安其心,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征西平南,保境安民:后晋时期(936-946),贵州都匀蛮长尹怀昌, 牁蛮长张万浚复犯诚州界,被杨再思击败后,联络西南八姓番帅,复犯州界。杨再思与十子及二侄子孤军不惧,胸有成竹,调回柳州和郴州兵力,采取分部防守,重点攻击,各个击破的持久战术。经过八年努力,父子与将士同心,将来犯之敌消灭在黔粤交界(今桂黔边境)的南北江溪峒,陈兵戍边,凯旋诚州时已84岁。见诸子均已锻炼成才,遂将政权交于第七子杨正岩,军权交于次子杨正滔,自己颐享天年。至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逝世于诚州,享年94岁,葬于今黎平佳所长岗岭。
杨再思以五溪王化之地为基础,配合朝廷“征蛮尽节”、“开辟王化路、澄清烽火烟”、“扫尽五溪烟、大化千年患”、“助圣朝干午”、“志伏群蛮”。杨再思曾以飞山作为根据地,所以被五溪人尊称为“飞山公主”、“飞山杨令公”等。
飞山杨令公有十子及二侄子,总称“十二杨王”,这“十二杨王”中,十个为飞山十峒的峒主,分管湘、黔、桂三省边界十峒地界,另一个应召到澧州(今澧县)为官,授按抚职。还有一个应召到了山西麟州(即太原)为官,并封武威将军,这就是抗金名将杨业的曾祖。据宋朝著名文人宋濂的《杨氏家传》记载:杨业的后代杨文广奉命到广西“征蛮”时,曾到贵州的播州,与当地的“杨姓蛮酋”见面,进行“通谱修好”,增进了民族团结,避免了战祸,是古代“民族统一战线史”的一段佳话。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