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五十八章 故弄玄虚

更新时间:2022-08-04 13:07:40 | 本章字数:4359

    伍子胥领兵伐徐,徐君一见大敌当前,知道不是伍子胥对手,便丢下宫城,从北门溜走,奔往楚国。城中将士和百姓见一国之君逃之夭夭,便大开城门,欢迎子胥进城。

    孙武领兵伐钟吾,钟吾之君亲自领兵出城,被孙武一剑击于车下,做了吴国的俘虏。众将士见大王被掳,只好投降。

    半月后,伍子胥与孙武在舒城汇合,大军将舒城围得水泄不通。舒城历史悠久,在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武王克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立为舒国,后分立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史称“群舒”。本县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周祚势衰,诸侯争霸,“群舒”势弱,周定王六年(前601)楚庄王灭舒蓼。周简王十二年(前574),楚共王灭舒庸,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楚康王命令尹屈建率师灭舒鸠。至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前后百余年间,群舒先后为楚所灭。西南为大别山余脉,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拔1539米。

    舒城的将士也不过一万人,如何抵抗两万之众?再有,掩徐和烛庸一听有子胥亲自领兵,心里先害怕了。再加上一个孙武,他们虽不曾见过,料想此人也非同一般。他们不敢应战,只是坚守不出。

    孙武见二人不出城应战,便与子胥商量了个办法。

    次日,子胥和孙武驭车来到城头下,孙武高喊:“城上的守军,请回禀掩徐、烛庸两位将军,就说孙武与伍子胥请他们出来搭话。”

    守门军听见了,回府禀报掩徐和烛庸。

    掩徐和烛庸每天听到外面讨战之声,又怕又烦,所以整天不出府门,将门窗关闭,弄得手下将士难得与他们见上一面。

    守门军跑进府来,在外面禀报:“伍子胥和孙武在城下求见。”

    二人听说不是要他们出门应战,却变成了求见,认为其中有诈,便说:“不见!”

    守门军走了。工夫不大,又回来说:“伍子胥和孙武再次求见!”

    二人仍说:“不见!”

    这样往返了几次,掩徐和烛庸很不耐烦了,对守门军断喝一声,说:“不见就是不见,不必再回来禀报!”

    守门军只好回去,整整一天,烛庸和掩徐闭门不出,到了次日,只想出门透透风,不料守门军又跑来说:“大人,伍子胥和孙武仍在城下求见,他们说要与大人议和。”

    二人一听,心想:“议和之事倒让人觉得稀奇。伍子胥忠心于阎阎人人皆知,岂能与我议和?一定另有名堂!”

    掩徐问守门军:“这二人身边有多少随从?”  

    守门军说:“只有他们二人,其余大军仍在五里外大营驻扎。”

    掩徐和烛庸自以为聪明,便说:“咱们在城头之上与他们见上一面吧。”

    二人登上城头,见城下果然只有伍子胥、孙武二人,掩徐说:“伍先生刚才可是让守门军传话,说要议和?”  

    子胥说:“正是如此。”

    烛庸说:“伍子胥,你与楚有不共戴天之仇,却为何与楚兵讲和?这样不仅不忠于阎阎,而且又将落个不孝之名!你别以为自己很聪明,我们不会上你的当!”

    子胥说:“公子此言差矣。我的仇人乃是楚平王和费无极,如今二人自食恶果,不等我亲自动手,早已命丧黄泉。纵然有仇,我此生将不能报了!现在我们奉阎阎之命前来拿你,却暗中想投奔公子,以赎谋先王之过呀!”

    掩徐和烛庸虽不信此话,却想顺水推舟,掩徐说:“你既有此心,以何为证?”

    子胥:“以苍天为证。”

    二人大笑,说:“苍天在何方?我们眼不能见、手不能触,我们要的是人证!”

    这时,孙武开口说:“我可作证!”

    掩徐和烛庸看了一眼孙武,说:“你就是孙武?”

    孙武说:“正是。”

    掩徐说:“我们与你素不相识,你怎么作证?”

    子胥说:“两位公子,此人研究兵法十三篇,有神鬼莫测之功。他想以此献于楚昭王,请两位公子引荐,昭王定能封赏两位。难道这样的人证、物证还不足以表示我们议和之诚吗?”

    掩徐和烛庸倒是心里有所动,心想:“即使其中有诈,仅此二人进城,料也无妨。”想到这里,二人齐声说:“两位既有此诚心,可否独自进城,将兵法献给我们先读为快?”

    子胥和孙武立即应允。掩徐和烛庸以为即使兵法之事有诈,议和之事也为虚谈,但只要二人进了城,主动权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了。把这二人献给楚昭王,岂不是大功一件!吴兵没有了首领,纵然人多势众,也不战自败,伍子胥和孙武恰恰是利用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才使守门军开了城门。就在打开城门的一瞬间,只听一阵战鼓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吴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城门。                                                                                                                                掩徐和烛庸惊呆了。然而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他们不仅不合力对敌。反而彼此埋怨,你一言我一语地咒骂起来。

    原来,孙武察看了城外地势,这里丘陵参差不齐,正是藏兵之所。他与子胥暗暗命令几百将士乘夜间潜伏在城根下,这样,城头守军只顾看远处,绝没想到吴军就在脚下。又有一部分士兵分别藏于附近的土坑、树林中,只留部分将士守住大营,而且让他们走来走去,以引起城头守军的注意。

    吴军冲进城门,城中将士毫无准备,掩徐和烛庸无心征战,只想乘机溜走。伍子胥和孙武早就盯住了他俩,一直跟着他们跑出城外。子胥在后面断喝:“掩徐、烛庸,别跑了,你们还能逃走吗?”

    二人一回头,只见孙武莫名其妙地从袖中抽出一面黄旗,在手中晃了晃。二人不解,扭头还想跑,却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二人心想:“莫非遇上天兵天将了?”  

    其实,这些人只是营中守军,他们是专等着捉拿掩徐和烛庸的。见孙武黄旗摇动,一齐持戈向前,这两位公子只好束手就擒。

    掩徐和烛庸被擒,楚军士气大减,一阵混战,楚兵死伤无数,幸存者也都降了吴军。按照阎阎的命令,伍子胥和孙武将掩徐和烛庸立即斩首,然后率大军和降将凯旋。

    伍子胥与孙武率众将班师回朝,阎阎重赏二人,并犒赏三军。正在群臣恭贺胜利的时候,有人来报:“郊外有几千人,说是投奔吴国而来。”

    阎阎和众臣都莫名其妙,便问门军:“这些人是百姓打扮,还是将士装束?”

    门军说:“将士装束。他们口音不同,好像中原人居多。”

    阎阎说:“先让首领上殿。”

    工夫不大,守门军将首领带了进来。

    阎阎问:“请问将军哪里人?为何来吴投靠?”

    那位将军说:“大王,我们这五千人本是中原曹、薛二国之兵,贵国公子庆忌欲讨伐大王,他带兵先行,我们落在后面。行至途中,闻公子已死,众将士有的回国,有的回乡,有的无路可走,听说大王宽厚待人,所以便结集投奔。”

    阎阎哈哈大笑,心想:“看来吴国深得民心,西征楚国必胜无疑了!”

    阎阎请五千将士进城,给予重赏,并将他们编入行伍。之后,阎阎对子胥、孙武说:“大王,此事应该细细商议!”

    阎阎问:“难道还有什么不妥吗?”  

    孙武说:“我军虽然斗志很高,但离楚路途遥远,楚军以逸待劳,于我不利。”

    阎阎点头称是。伍子胥说:“现在楚国虽然兵多将广,但大多数为贪庸之辈。大王若出三师以扰楚,定能削弱楚国锐气。”

    阎阎急问:“何谓‘三师扰楚?’”  

    子胥说:“我出一师,楚必大军皆出,他出我则退。我再出另一师,楚必又出,他出我则又退。我再出第三师,楚军已疲,我军定胜无疑,这就是以寡胜众,以弱制强的道理。”

    阎阎与孙武及众臣皆点头称赞子胥。阎阎依计点齐三万卒,准备择日出发。

    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吴国,子胥与孙武共同指挥作战,大军到达楚境,楚人见队伍庞大,将士众多,急忙回报邱城。鄂城闻说吴国三万大军压境,也派精兵三万驰援边境。谁知等他们到达,吴军早已退出。如此往还三次,楚军都疲乏了,怨声四起,这时,吴军突然出兵攻楚,一连攻破六座城池,获战俘近两万人。

    子胥与孙武见将士劳疲,便率大军班师回朝。

    这一战,虽然只在边境,但楚昭王被吓得不知所措,朝中大臣也无不惊慌。阎阎却因此神采飞扬,称霸之心日益强烈。只是子胥与孙武虽大获全胜,却不敢骄傲自大。

    阎阎为了扩大势力和增加兵力,便遣使与相邻的越国商谈征兵之事。

    越国与楚国一直友好往来,这次越国国王允常却没有答应阎阎的要求。阎阎大怒,欲谋伐越。

    孙武说:“大王,臣观天象,今年岁星在越,伐之不利。”

    阎阎不信,说:“吴国连获全胜,证明气运正旺,定能克越。”  

    子胥说:“吴国现在应以西征楚国为重,楚乃蛮夷三国最强盛者,大败西楚,不愁越国不服。”

    阎阎仍然不服气,决定亲自率兵伐越。越国很小,兵微将寡。允常自知不是吴王对手,只有弃城而逃。阎阎将城中强掠一空,满载而归。

    孙武见了,心中感触很深。他悄悄对子胥说:“四十年之后,越强而吴尽矣!”  

    子胥问:“何以见得?”  

    孙武笑笑,说:“春去秋至,暑往寒来,此乃天意所定,谨记此言,必有应验之时。”

    阎阎六年,楚国令尹囊瓦为报六城之辱,率兵进攻吴国。阎阎仍遣子胥、孙武应战。结果大败楚军,俘了很多战俘和战利品。

    吴军连连获胜,对楚国打击很大,但阎阎说:“一日不入鄂城,就不能算是成功!”

    伍子胥说:“臣一日不敢忘郧。楚国虽然逐渐势弱,但拥有属国众多,不可轻敌。臣每天派人探听楚事,只等诸侯有变,便有可乘之机。”

    孙武也说:“伍军师怀长远大计,日后胜楚无疑。臣愿助伍军师一臂之力,退于江口,演习水军,以备后用。”

    阎阎立即应允。子胥却从孙武话中听出弦外之音,便悄悄问他:“孙先生刚才之言是否别有用意?”

    孙武笑而不答,子胥便猜出几分。

    三个月后,孙武训练水军已毕,对子胥说:“武大人,我来吴已一年多了,对宫中之事有所见识,不想再追逐功利,回罗浮山去才是我愿!”  

    子胥已猜到了这一点,但他不愿孙武就此而去,便说:“承蒙先生指教,如今与楚交锋,连连获胜,眼看图霸大业即将实现,何苦前功尽弃,让子胥一人独奔疆场?”

    伍子胥说到这里,不由一阵伤心,眼含热泪。孙武也有点依依不舍,但他实在不愿卷入生生死死的争杀之中,所以仍对子胥说:“人各有志,伍大人深藏谋略,日后定能成大事。而我身在红尘心在深山,实在不适于疆场争战、官场角逐,只能返回深山了。”

    子胥见他决心已定,知道不能挽留。次日上朝,孙武面奏阎阎。阎阎大惊,说:“爱卿为何不愿在朝为官?莫非寡人薄待了你?还是官职太小?”

    孙武说:“臣承蒙大王厚爱,何谈薄待?今日辞官,只是因久居深山,不适于战场厮杀而已。”

    阎阎说:“如此说,爱卿余生只能与青山为伴了?”

    孙武说:“正是。”

    阎阎深深叹息一声,说:“爱卿在吴,助寡人连破楚军,使之魂飞胆丧,如今破楚在即,你却要归隐,寡人实感内疚。”  

    孙武说:“大王,臣之所以下山有三:一是尽臣民之责,助大王图霸大业;二是慕子胥之名,与之并肩而战,乃臣一生幸事;三是将十三篇兵法献于大王,请广布天下。如今这三条都已实现,臣自然该回山了,大王自不必内疚。”

    阎阎忙说:“爱卿纵然因此三条下山,可第一条就未完成,怎说三条都实现了呢?”

    孙武说:“有兵法十三条在,犹如臣在。它定能助大王成就霸业。”

    阎阎无言,见实在留不住孙武,也只好准他回山。孙武次日悄悄出城,未惊动任何人,待阎阎、子胥以及众臣欲要送行时,孙武早已走出几十里了。

    渐渐地,黄澄澄的太阳在东方含羞地露出头。它终于跳出了山峰,光线穿过如纱的云层,展露无以伦比的锋芒,穿透迷蒙蒙的乡村。不知不觉中,烟雾消失得无影无踪。远处的山峦清晰地露出绿色的衣装,近处的树木翠绿欲滴,在亭亭玉立中,仿佛长有少女的眼眸,澄澈地闪着眼波,悄悄地注视着乡村。人们身不由己地投入到乡村的古朴与温厚里,感受早晨的无比亮丽与缤纷的色彩。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