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美哉范蠡庙
更新时间:2022-07-04 10:59:27 | 本章字数:4127
陈劣牛见齐先枫等人碰了一鼻子灰落荒而逃,不禁都哈哈大笑,之后,就都进庙来,里面的和尚都出来迎接,主持宁宗双手合十连说:“阿弥佗佛,阿弥佗佛。各位施主,辛苦了,都进来喝茶吧。刚才搭帮你们救了小庙,不然也会像其它庙宇那样,灰飞烟灭成一堆瓦砾了。善哉!善哉!”
陈劣牛说:“想拆了范蠡庙,怕没那么容易,他们要拆,我就跟他们拼了。这是祖宗的遗产呀,一千多年来,除了太平天国的长毛烧过一次,谁不对它爱护有加,谁料这群败家子,竟敢打着革命的旗号,行这种不轨之事,他们居心何在?还不是借此想邀功请赏,说他们又革了一次菩萨的命,菩萨怎么啦?惹你害你了?菩萨都是好心肠,要人们一心向善呢。长毛烧了范蠡庙最后得到好下场吗,还不是一个个都被曾剃头赶尽杀绝了,你们也想步其后尘?”
宁宗忙制止:“罪过,罪过。施主,这话千万说不得,让他们听见了,是要打成反革命的。还是都去斋堂喝杯清茶吧。顺便我想带你们好好看看范蠡庙的过去现在。阿弥佗佛,这庙来历不凡,是自唐朝以来,一代一代人同心合力,精心维护,才有了现在这个规模。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呀。施主,请先喝茶,我再带你们好好观赏观赏如何?”
“看看要得,还喝什么茶呢,只要看看庙就比吃了喝了都好,长老!你就带我们好好看一次。以前虽然也常想来看,但看得不仔细,看了前面没看后面,看了左面没看右面,这次非看个全面不可。”陈劣牛东张西望,就像刘佬佬进了大观园。其他人也啧啧连声,说以前哪有时间来观赏呢,跟着家里人来烧了一柱香,磕了几个响头就匆匆走了,想着的是,这大庙反正就在家门口,还会没机会看。谁料想那些败家子居然要拆庙了,这才心急火燎起来,拆了想看也看不到了。今日非看个仔细不可。
宁宗说:“范蠡庙不但是蠡山岛上的一大瑰宝,而且在洞庭湖一带也赫赫有名,清代县志上就有详细记载。是唐朝光宅年间修建的,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历代名人写的游览范蠡庙的诗词,可略见一斑。”
陈劣牛一听,又呵呵笑起来:“宁宗长老啊,你这不是要给我们这些泥腿杆子难堪吗?我们哪能看得懂什么诗词,不如现在就看看庙里的现状来得实在。读一千篇诗,还不如看一次庙。庙我们都看得懂的。”
“那就请吧!”宁宗一扬手,陈劣牛就带着大家跟着宁宗从山下台阶拾级而上,然后从大门鱼贯而入。
宁宗说;“庙共分三进,首进山门,二三进为殿堂,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所有山门都可拾级而上,中间有过堂、天井和两侧厢房。”
大家一看,果然如此,光那三百级台阶就将大家爬得气喘吁吁。然后就进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正面就是范蠡神像,古色古香,端庄大气,很有大家风范。其余还有几十百余座各路诸神,门前还悬有一口要两人才能合抱的大钟,另有九口小钟悬挂左右,离大庙约五十米距离,有一棵千年白果树,树下有一口常年清泉不断的老井,名叫白果井,水清,深不可测。泉水清甜爽口。传说此井与千里之外的常德老龙潭相通。有一年常德柳叶湖划龙船,一些比赛选手不讲公德,乱扔垃圾,为抢头名,还各使阴招,惹恼了湖中老龙,那个带头闹事的龙船一下就颠覆翻入水中。翌日,竟从白果井内漂出一张桡片来,上书常德某龙舟字样。正是柳叶湖龙舟赛那日颠覆的那艘龙舟。这段传奇一时在蠡山岛传得沸沸扬扬。老龙潭河划龙舟的事其实在蠡山岛早已传得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算得上是耳熟能详了。庙里的佛像、菩萨也看得人眼花缭乱。由于这些农人因庙宇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平时见蜂拥而至的香客们来朝觐,对范蠡、西施顶礼膜拜,他们自然会有一种生在佛山、菩萨就在他们身边,能日日沫浴到菩萨的福光,蠡山因此有了神的护佑而得天独厚的自豪感。平常他们并不是不想去庙里看看,而是没工夫,就是进庙里来,也只瞄上几眼,烧上一柱香,磕几个头后就匆匆离开了,那些和尚、尼姑、还有诸多居士,他们早与他们打成一片,熟悉得就像是自家人一样。这些和尚、尼姑、居士也有大几十人之众,一百多年前,在长毛没有烧毁大庙之前,和尚、尼姑有二百多人,重修大庙之后,只剩下六七十余人了。尽管如此,庙内香火仍延绵不绝,而且还在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他们怎能看着这香火就断绝在他们手里,他们农人不会答应,庙里的和尚、尼姑、和诸多居士更不会答应。当齐先枫同福来带人来拆庙时,庙里的和尚、尼姑、在主持宁宗的带领下,一齐双手合十站在庙前,求放过他们一马,这是蠡山岛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座大庙了。历代战火尚且没有毁了这座大庙,既使是长毛曾一把火烧了,还将庙里的和尚、尼姑也大多杀戮,经书尽数毁于一旦,但曾国藩带领湘军将那些长毛杀退之后,朝廷又拨款将大庙修茸一新,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庙又傲然耸立在山巅之上,较原来的旧庙还高出了三十多米,站在庙旁,蠡山、洞庭湖尽收眼底,成为洞庭湖一大景观。离大庙二三百米处,还有一雄伟壮观的七层大安灵塔,塔高四十余米,是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塔顶呈葫芦莲花形,底层东、西、南三面各砌有佛龛,外檐每面有四罗斗拱,上刻有薄片方升,四层塔檐八面雕有莲花座,塔刹由黄色琉璃瓦烧制而成,金光耀灼,在洞庭湖百里之外均可观其胜景。夜晚,塔内佛光闪烁,被称为是洞庭湖过往船只辨别方向的佛光圣灯。民间曾有传说,大庙内有范蠡、西施的神像,范蠡、西施系非常之人,此佛光乃范蠡、西施神灵的显现,也是镇庙之宝。
大庙面向西洞庭,放眼望去,浩渺无边的洞庭湖因有沅、澧两水在此汇合,然后一路浩浩荡荡向东流向长江,此地显得极为重要,常年有过往客商、舟楫、渔船、木排,均要从此地经过,路过时必先在此上岸,拜祭喜财神范蠡,求神灵护佑,保年年丰顺,岁岁平安,日进千斗,大有日有千人拱手跪拜,夜有万盏佛灯普照之胜状。离庙百米之处,立有一石碑,刻有唐人惠幂刻写的《蠡山庙碑记》:庙在六国后置,靡究厥始,至皇朝天宝六载,有敕封表……庙内范蠡、西施神位香案的上方有一匾,上有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唐朝敕封,永镇蠡山。另还有唐人陈庶写的《蠡山庙状》洋洋数千言记述:天宝六载,巡使萧子宝改山与神同名。
蠡山原名赤山,赤山因土地显褐色,山上密布原始森林,人迹罕至,故取名叫赤山。春秋战国时,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灭掉吴国后,预感到鸟尽弓藏已为之不远,就毅然决然不再伴于君侧,而悄然离去。“范蠡居然走了?”有人报之,越王徒然变色,召大夫文种问,“范蠡为何走了?还能追回来么?”文种答;“不及也。已跑得无影无踪了,到哪里去追他。”越王又问;“我待他不薄呀,他为什么要跑呢?”文种答:“蠡去时,明画六阳,神莫能制他,玄武天空,成行无忌,孰敢止之?度无关,涉无梁,看都看不见,还怎么能追得上?”勾践就大叹,想不到这范蠡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神不知鬼不觉就走了,甚至连西施也跟着他跑得不见了踪影,这家伙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后来终于在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找到了一点殊丝马迹,“范蠡既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策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说得含糊其辞,不知所云,究竟去了哪里?仍不得而知。但另一版本《国语》的《吴越春秋》上也有记载:“范蠡请辞,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为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范蠡面对越王杀妻的威胁,不畏其淫威,仍然带着西施悄无声息地走了,两个相爱的游子,终于扯起一叶扁舟孤帆,飘逝于烟波浩渺之中去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到过太湖之滨,那里的无锡不是也有个蠡湖么?还有个蠡园也在太湖边上,范蠡偕西施来此隐居后,俩人也曾两相厮守,情意绵绵,有过一段诗情画意。但这里迷人的江南景色,碧水轩窗,弄些闲情逸趣是可以的,但要把这里作为久居之地,也非范蠡的本意和初衷。古人云: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个地方分明就是吴越的中心地带,范蠡若要同西施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显然并不适合他这样的身份,与其躲在这里,还不如隐于朝中当个一官半职,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立马就可逃之夭夭,以范蠡的智商,他还不至于如此糊涂。西施虽为越女,舍不得故乡,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随了范蠡这个情郎哥,也身不由已了,只好跟着他四处飘泊。那句:“范蠡泛五湖,从此发樟。”就说明了,他俩在此地实际上只逗留了片刻,就又浪迹天涯去了。
最后他们又去了哪里?
却原来是浩瀚一望无际,美丽富饶的八百里洞庭湖,早已深深吸引住了有宽大胸怀,上能力挽狂澜从政,下能耕种经商的范蠡,洞庭波涌之中,还有一个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昂首啸天如长龙”的蠡山岛呢,这个国内湖泊中最大的岛,风景如此美丽,物产如此丰富,这个发现不禁使范大夫眼前一亮,此地真个是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倾,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忍不住就大声击掌叫好,好地方,好地方呀!不愧是个龙脉之地也。我们还四处飘泊干什么呢,就在这岛上去安家落户吧。
于是就同情侣西施双双泊船上岸,定居于蠡山岛的头家村了。因这里就他们一户人家,就取名叫了头家村。
一叶扁舟,千里落魄归来,楚国乡亲们都拍掌夹道欢迎。此后,范蠡就同西施在此同乡亲们一道经商养殖,成了富甲一方的首富。腰缠万贯后,又尽散其财,西施也成了财神娘子。因在此地已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唐朝唐太宗下决心在此敕封建庙纪念和祭祀一代神人范蠡、西施。此后这里就常年香火不断,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颂扬的诗词也连篇累牍。清代诗人周宗法还来庙内题诗佐证:“扁舟若未来南国,一水如何成越人。”蠡山从此因有范蠡、西施,并建有范蠡庙而蓬荜生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朝天宝六年,为纪念范蠡,赤山从此改名叫了蠡山,范蠡、西施住过的头家村也改名叫了蠡施村。
来此定居后,范蠡此时已两鬓斑白的花甲老者矣,年轻美貌的西施虽还青春年少,但仍始终对范郎忠贞不渝,一心扶持他经商创业,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直到范蠡老死,他们都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墓就葬在他们居住的蠡施村陈老六家房屋旁,陈老六祖祖辈辈都守着这个墓,陈老六死后,他的儿子陈劣牛也始终待在那里没挪过窝,到他这一代已有二十多代了,他还要他儿子财旺还有财旺将来的儿子也要一直守下去呢。
31 护庙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