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2、粟司令最大胆的一次决策:否定军委情报,歼灭国民党30万大军

更新时间:2022-08-25 17:07:51 | 本章字数:1570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也就是陈官庄围歼战,国民党杜聿明集团近30万大军被华野部队歼灭,这也是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野外围歼战。实际上在战前,华野的围堵过程有一定波折,能不能把对手封在包围圈内是战役的关键。中央给粟司令提前传达了指示:杜聿明集团将放弃徐州,从徐蚌铁路东侧大举撤退。

    军委的意思,就是让华野把拦截重点放在徐蚌铁路以东,围住撤退中的杜聿明集团加以围歼。中央之前直接提供给前线的情报很少,由这一条线传达过来的信息,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而且涉及到重要的战略决战,是不容有失的。从常理来讲,华野野司无需多想,只要执行军委的指示,提前在东线布防就好,但是粟司令心中却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杜聿明集团以美械军为主,其主力第2兵团、第13兵团机械化程度高,都有大量的火炮辎重、装甲部队,而徐蚌铁路以东水网地形密布,如果从这一带撤军,势必要抛掉这些重装备,不然拖慢整个行军速度不说,带出来的火炮、坦克也无法真正实现南撤,很有可能陷入烂泥地里。如果国民党军真走这条路撤退,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徐州集团已经陷入溃退状态,部队残缺不全士气涣散,没有余力考虑装备问题了。

    但是此时的杜聿明集团是这样的情况吗?显然不是。除了在徐东地区连日来的损耗外,近30万大军基本人员齐整。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和宝贵的美械装备,用于在江南地区预想中的新决战,杜聿明势必要把这些重装备完好无损地带出来。否则即便30万军队南撤成功,丢失了重武器,还是难逃南京方面的问责。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央提供的情报显示,杜聿明集团要走东线呢?这很不合常理。

    根据粟司令多年积累的战争经验,他判断国民党军大概率是要从徐蚌铁路以西方向撤退,并且黄维第12兵团被困宿县双堆集一带,不排除老蒋要让两股力量设法汇合。若如此,杜聿明集团必然是走西线撤退,而粟司令原先的拦截包围计划也是如此安排的。此时中央的指示却如此明确,换成其他将领必然不会有疑问,照办就是,但粟司令被誉为“战神”,他不同于众人之处在此时展露出来,对几乎确定的情报他也敢于质疑,只唯实、不唯上。经过一番缜密的考量,粟司令对华野的最终布阵方式下了决心,这也是其他人万万不敢做出的决定。

    除掉南线限制刘峙集团的3个纵队外,他把一半以上的兵力放在西线,剩下的部队在东线布防,同时严密监视国军动向,重点部署西线的包围作战,要东线部队随时准备转移目标。其实这样做是粟司令的一种军事博弈,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出于对军委的尊重,在东线也保持了作战力量。按照粟司令的判断,杜聿明绝对不会走东线,所以重点仍以西线为主。事实证明,粟司令“赌”对了,杜聿明果然率领30万大军从徐蚌铁路以西方向撤出。

    当然,华野能够成功地在陈官庄一带围住国民党军,跟老蒋临时要求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合兵有很大的关系。杜聿明耽搁了时间,导致部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粟司令在这一战前的精确判断,确保了淮海战役最后一场围歼战的彻底胜利,歼灭了国民党军在江北最重要的有生力量,敌军精锐部队不复存在。可以粟司令的这一决策,是直接影响解放战争全局的,此后的渡江作战难度大大降低。

    话说回来,中央轻易不会直接向一线部队传递情报,既然传了过来,就几乎有十足的把握,为什么这一次却有差错呢?这是因为,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潜伏的我军特工郭汝瑰同志,在敌人的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作战会议上,获取了这个情报。而精明机警的杜聿明在会上故意接受了东线撤退的方案,实则和老蒋密谋声东击西,决定从西线撤退。

    这一招确实瞒过了郭汝瑰和大部分的国军高层,因此传递到军委和华野的情报存在着方向上的误差。敌人是狡猾的,但可惜杜聿明碰上了身经百战的粟总,还是没有逃过他敏锐的眼睛,这和粟司令的军事才能、战略胆识是分不开的。粟司令的决断,成就了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次我军一线统兵大将没有接受军委的情报和意见,按照自己的判断去打仗,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案例。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