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33、红军师长比排长大得多,为何师长最后评为上将,排长却成了大将?
更新时间:2022-09-01 16:32:45 | 本章字数:1071
1955年的新中国首次军队评衔,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系统性工作,有一些将领的军衔看起来互相有矛盾之处,但分析其中缘由和关系,则都能够解释得通。比如红军时期周士第将军担任师长时,许光达将军曾是他在队伍里的下级,而且两人当时级别相差非常远:许光达只是一名排长。然而1955年曾经的排长评为了大军军衔,老师长却只是上将。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因。
周士第将军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担任红25师长,此时许光达也赶来加入起义队伍,但从九江赶过来需要时间,起义已经结束,起义军撤出南昌城,许光达到达宁都,在周士第的队伍里担任排长。这也是两人职务相差最悬殊的时期。此后的发展历程,周士第的职务大部分时间也比许光达更高。1937年全面抗战之前,许光达的最高职务是师长,而周士第当过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战爆发后也是120师参谋长。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两人终于来到同一职务级别:都在彭总的第一野战军担任兵团司令员。
评衔有一项重要依据,就是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结果。52年周士第和许光达都被定为正兵团级别干部,两人此时已经是平级。至于3年后的军衔评定,理论上评为上将和大将都是合理的,同级别的具体将领之间,军衔可能会略有差异。那为什么在两人之间,最终是许光达的军衔更高呢?
第一点原因,周士第、许光达都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但周士第将军在红军时期,有过8年因个人原因脱离部队的经历,这一点对评衔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许光达虽然曾到苏联治伤5年,但却是上级组织安排的。由于我军历经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一路的发展是各战区、方面军队伍共同战斗而来的过程,因此红军时期各方面军的功劳和贡献都需要在评衔时有所体现。从这个角度而言,许光达所在的红二方面军代表人物不如红一和红四方面军那么多,因此评衔时作为原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将领,相对而言能定得高一点。
第二点原因,许光达建国后是我军装甲兵司令员,在具体职务方面,兵种级别的司令员十分关键,岗位重要,所匹配的待遇和军衔也相对高一些。比如肖劲光担任海军司令,1955年跟许光达一样是大将军衔。不过这个因素不是绝对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就是上将军衔。
最后是一点客观原因,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十分友好,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这种盟友关系非常重要,我军高级将领需要和苏联方面有一定的军事交流和接触能力。像许光达、刘亚楼这样有多年留苏经历的将领,掌握的苏联资源是优势,比较受到军委重视和培养,在军衔上有一定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许光达大将自认为资历不够,多次谦让军衔,最后由主席亲自定夺,保持其大将军衔不变,具体待遇则按照上将标准来走。由此也可以看出许将军的高尚品格。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