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56、此人为安抚其他将领,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上将军衔!主席:高风亮节
更新时间:2022-09-02 17:03:33 | 本章字数:1041
1955年授衔仪式,是建国后我军第一次大规模授衔,是建立现代军官制度的需要,也是对开国功臣们的一种肯定与褒奖。由于当时我军规模超过500万人,评衔工作涉及的干部众多。由于将官名额所限,难免有一些战功赫赫的名将认为自己的军衔有些低,个别人找上级、发牢骚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一般人找上级谈军衔问题,往往都是想提高军衔、提高待遇;但也有一些风格高尚的同志,却认为自己功劳不够,不该授予太高的军衔,希望能够降低。两相对比之下,十分让人感慨。在57位开国上将名单中,原本有一个实至名归的名字,却在他本人的一再恳请之下,最终降为中将,这个人是谁呢?
此人就是徐立清将军。徐立清军政全优,在西北野战军时期指挥过对蒋军主力胡宗南集团的多次具体作战。他1929年加入红军,参加过西路军西征,是该部少数幸存者之一,抗战时期在129师从事政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49年先后担任第一野战军2兵团副政委和1兵团政委,1952评定为我军正兵团级高级将领。按照1955年授衔基本原则,正兵团级将领至少评为开国上将,徐立清也不例外。而事实上36位正兵团干部中,只有徐立清一人最后评了中将军衔,原因则是他的一再请愿,坚决不当上将。
原来徐立清将军多年从事政工工作,个人文化水平和理论素质都很高,因此在建国后被罗帅钦点,成为我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这个岗位的工作是十分特别的,牵扯到大批高级将领的评级、评衔工作。徐立清认为评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工作做得不到位,会有同志受委屈、发牢骚,在党内军内的影响不好。因此他以身作则,坚决请求组织把他本应获得的上将军衔改为中将,这样一来,其他干部看到主管评衔的副部长都如此高风亮节,便不会过于计较自身的军衔和待遇问题,使得工作顺利开展。
徐立清提出降衔,他的老领导一野司令员彭总不愿意了,不希望自己的爱将受委屈,不同意他降低军衔,罗帅、总理等人也分别规劝他,但徐立清吃了秤砣铁了心,非要把上将辞掉,一连申请了三次。最后主席得知此事,对于徐立清的品德和觉悟感到非常欣喜,评价了四个字:高风亮节。随后主席同意了他的降衔申请,并把徐立清定为开国中将名单中的第一位,其寓意不言自明。
徐将军的高尚品格,并不止展现了这一次。早在1952年干部评级时,徐立清就申请把自己的级别定为副兵团级,将名额让给其他同志。其实建国前他就是第一野战军的兵团政委了,标准的正兵团级干部,怎么评也不应该是副兵团级别,于是上司罗帅驳回了徐立清的申请。3年后评定军衔,徐立清依然坚持,终于得偿所愿,“让”掉了本该属于他的上将军衔。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