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60、1949年,毛主席进京后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惊呼:“你还活着!”

更新时间:2022-09-03 16:01:12 | 本章字数:3748

    1949年3月,毛主席等人从西柏坡乘飞机赶到北京,在西郊机场,毛主席一下飞机,就在接机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毛主席不禁高兴地喊道::“李坚真,你还活着!”李坚真是何许人也?她和毛主席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呢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无比辉煌,也无比艰难,当年有32位红军女战士随军出征,李坚真就是其中一名女红军,她不仅完成了万里长征,在大小战争中立下无数战功,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当上了首位女性省委书记。

    我军很多干部都是穷苦出身,不过李坚真的出身还要更苦一些。1907年,李坚真出生于广东丰顺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时中国正值乱世,穷人的日子十分艰难,家里无力养大这个孩子,于是在李坚真8个月大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以8个铜板的价格卖给了养父母,给李家做童养媳。

    尽管养父母并没有虐待李坚真,但由于家境贫寒,李坚真从小就要负责家中里里外外的农活和家务,也吃了不少苦头。十几岁的女孩,本该享受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但李坚真却天天在为生计发愁,这样的苦日子仿佛没有尽头一样。如果李坚真的人生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没过几年她就要被迫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为他生儿育女,然后继续在贫困中挣扎,度过苦难的一生。然而,在李坚真19岁这年,一个人影响了她的一生。

    广东作为最早兴起革命之火的地方之一,革命氛围一直比较浓厚。1926年,李坚真无意中接触到了工农革命思想,并且见到了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深受触动,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

    由于家境贫寒,李坚真并没有读过书,但这并不代表她愚昧无知,相反从接触革命开始,李坚真就积极参与农民运动,1927年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李坚真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和妇女工作,凭借着热心肠和昂扬的斗志,李坚真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很快就成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长。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参加长征,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项挑战,谁都知道这次长征会非常艰苦和危险。对于女同志,当时中央规定了3个硬性条件:第一,必须是政治可靠的共产党员;第二,要有独立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第三,身体要健康强壮,能适应艰苦环境。

    作为妇女部长,在1934年9月,李坚真就接到了拟定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名单的任务,要求总人数不能超过30人。让谁参加、不让谁参加,着实让李坚真为难不已。但她唯一没有纠结的是,在名单最前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最终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把关,李坚真交出了一份32人的名单,有她自己,也有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等著名的女战士。

    在整个的长征过程中,女红军们与其他男性战士们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蹚江河、吃草根、嚼树皮……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来,女红军邓六金在回忆录中写道:“尽管我们这些姐妹后来有的客死异乡,有的漂泊流离,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她们中没有一个叛党变节的,至死保持了对党的忠诚,保持了一个革命者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坚强意志。

    长征刚开始时,大多数女红军都被编入干部休养连,李坚真也不例外,她被任命为休养连的指导员。然而,当她去报到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连长侯政一见到李坚真,就拉长了脸。其实李坚真也能理解侯政的想法,休养连有300多人,却没有什么战斗力,本来就比较艰难,组织上又派了个女指导员,也难怪侯政有看法。李坚真是一个要强的人,她面上虽然保持平静,心里却暗自下定决心:要干出成绩来,让那些看不起女同志的人刮目相看!

    让李坚真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在一次战斗中,休养连遭到了敌人的围攻,行军队形一下子就被冲乱了。不少战士都是负伤状态,听到枪炮声越来越近,一些民夫吓得丢下伤员和担架就逃跑了,队伍顿时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境地。

    进退维谷之际,李坚真带领女红军们勇敢地挺身而出,她们扶起或背起伤员们继续赶路,遇到土沟这样无法前进的地方,李坚真就带头跳下去,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战友“铺路”,直到所有伤员都成功通过。

    还有一次,在战斗时有一个团长不幸负伤,组织上决定把他先托付给老乡。在长征的路上,掉队就意味着成功归队的几率很小,因此很多战士拼着一口气也不肯留在老乡家里养伤,这个团长也是如此,此时大部队即将开赴,李坚真仔细查看了他的伤势,发现他脚部受了伤,伤势并不算严重,只是没有得到及时医治才导致脚部肿胀和发烧。李坚真和侯政商量后,决定和这名团长的两名警卫员一起抬着他赶路。

    一个成年男子的重量可想而知,李坚真作为唯一的女性,愣是没叫过一声累,就这样,四个人轮流抬着伤员走了几十里路,直到他的脚消肿后才放心。多亏了李坚真等人的坚持,这名伤员才没有掉队。伤员名叫姚喆,他后来担任第一野战军第8军军长,并在1955年被获授中将军衔。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坚真等人的帮助,姚喆的军旅生涯也许早就结束了。

    在长征途中,李坚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曾经看不起她的侯政。在行军途中,侯政的脚被粗糙的草鞋磨破了皮。由于当时条件艰苦,这种小伤是常有的事,因此侯政一开始并不在意。侯政是连长,有一匹马用来代步,但他主动把马让给了其他伤员骑,自己坚持走路前进。

    时间久了,原来的小伤口继续恶化,感染化脓了,疼痛难忍。为了不影响部队前进,也为了侯政身体考虑,组织上要把侯政留在当地老乡家中养伤,但是不仅侯政不同意,李坚真也不同意。作为战友,李坚真很了解侯政的性格,真要让他脱    离队伍来养伤,对于侯政来说比负伤还痛苦,再说了,侯政的工作能力很强,不仅能打仗,医术也不错,这对于休养连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李坚真不同意留下侯政,为此她甚至跟其他干部吵了起来:“侯连长这样好的连长哪里找?他可以骑他的马,还可以骑我的马,没有马我就背他走!”在李坚真的坚持下,侯政一边养伤一边赶路,这下他对于这位曾经看不起的女干部也心服口服了

    时间长了,李坚真这位女指导员逐渐在队伍里小有名气,甚至连毛主席都知道她。实际上,毛主席和李坚真早就打过交道。在1930年,毛主席在福建休养时,就听说过李坚真带领农民搞运动的事迹,当时毛主席还称赞道:“这个女同志真是不简单!”

    在长征途中,队伍快要接近泸定桥时,敌人摸清了休养连火力薄弱的缺点,针对他们一顿轰炸,大量马匹被炸死,很多战士和民夫也受了伤,导致伤员们的担架无人可抬。李坚真扶着这个、背起那个,可还有那么多伤员躺在地上,她再努力也是分身乏术,看到受伤的战友躺在冰冷的地上,李坚真既心疼又着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就在李坚真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毛主席向她走过来了。原来,毛主席听到了这边的动静,特意赶过来查看情况。李坚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向主席详细汇报了轰炸的伤亡情况。主席看到满地的伤员和药品,连忙下令让警卫班过来帮忙。

    当时敌情还没有完全解除,李坚真担心主席的安全,劝毛主席赶快离开这里,可是毛主席却摆了摆手,说:“你们都敢顶在这里,我怕什么!”直到警卫班的战士帮忙安置好

    伤员、收拾好药品,风波平息后,毛主席才放心地离开了。望着主席离去的背影,李坚真隐忍许久的泪水终于流了下来。

    这样的危机在长征过程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但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都一一撑了过来。虽然长征的过程是充满艰苦的,但李坚真从未有过气馁的念头,每当害怕或者丧气的时候,李坚真总会唱起山歌鼓励自己和战友。她用嘹亮的歌声,伴随着战士们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征途。

    在长征后期,李坚真意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当时,她和一位叫邓振询的干部都被派到总政地方工作部工作,时间久了邓振询逐渐对这位爽朗热情的姑娘产生了好感。后来两人又共同经历了几次战争,感情更是得到了升华,邓振询就托人去向李坚真说媒。李坚真其实也早就对邓振询有好感,只是太过害羞所以从未表露自己的情感。在战友们的撮合下,李坚真和邓振询在瓦窑堡喜结连理。李坚真的嫁妆,只有一条同志们送的毛毯,这也是夫妻俩唯一的“财产”

    李坚真和邓振询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两人并不在意金钱功名,因此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李坚真却感觉很幸福。然而这样平凡的幸福生活却没能持续多久。

    抗战打响后,李坚真和邓振询被调到东南分局工作。1943年8月,邓振询和新四军抵达秦淮河高桥渡口,却遭遇了日军突袭。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组织上命令新四军连夜转移。

    为了保证大部队的安全,邓振询安排队伍先渡河,自己殿后。然而在邓振询渡河时,船只却突然进水导致沉没,邓振询不幸牺牲,年仅39岁。

    噩耗传来,李坚真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当时她不过才36岁,却永远地失去了丈夫。当时抗战正进行到关键阶段,为了大局,李坚真很快振作起来,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邓振询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时,由于通讯出现了错误,大家都以为李坚真和邓振询一起牺牲了,痛心不已。因此到了1949年3月,毛主席在西郊机场看到李坚真时,才会如此吃惊和开心,忍不住大喊道:“李坚真,你还活着!”见到昔日的    老领导,李坚真也十分激动,大声回答:“活着!活着!毛主席,你身体好!”此时距离两人上一次相见已经过去12年了。

    1977年,70岁的李坚真被任命为广东省省委书记,这个年纪在世界政坛都算是高龄,但是没人对这一任命提出质疑,毕竟这么多年以来,李坚真的工作能力和履历都是有目共睹的。就这样,李坚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性省委书记。

    从童养媳到省委书记,李坚真的人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她的逆袭,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来的,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女性榜样。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