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169、人品厚重的开国上将:曾险些因首长丧命,他却在关键时刻保护对方

更新时间:2022-09-13 13:14:36 | 本章字数:1969

    三野名将叶飞,在1955年9月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并且是正兵团级的上将。叶飞1933年才入党,在57位上将里面,除了几位国民党阵营起义而来的将领之外,他属于入党时间非常晚的。另外叶飞还是唯一一位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将军出生在菲律宾,是海外华侨回国投身抗战事业的代表,影响力非凡。叶飞被誉为人品最厚重的开国将领之一。他不仅军事水准出色,在红军、新四军以及第三野战军当中指挥部队屡立战功,同时还因为一件事情,在党内军内一直传为美谈。

    红一方面军在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被迫进行大范围的战略转移,后来被称之为25000里长征。但长征时我军没有带走所有的部队和将领,后来在南方逐渐形成了8省15个游击区,也就是俗称的南方八省游击队,即抗战时新四军的前身。叶飞将军和大名鼎鼎的粟司令,此时都在南方游击区分散作战,两支部队在1935年会合后,他俩成为闽浙边临时省委的重要干部,共同受到省委书记刘英同志的领导。

    由于党组织和所辖部队都是汇合后重组的,因此临时省委的干部们许多方面的理念有冲突之处,同志们之间也并不真的十分了解对方。刘英作为省委的最高领导,对于斗争形势有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叶非的思想倾向比较危险,1936年10月他竟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粟司令将叶飞押解到他那里革职查办。

    粟司令之前并没有经历过相应的事件,也缺乏经验。他虽然不赞成刘英的想法,但毕竟对方是自己的上级,而且省委专门给粟司令派来了一批武装人员,协助他“擒拿”叶飞,这件事情后来被称为南阳事件。粟司令被迫无奈之下,只好命令手下将叶飞捆绑起来,为了防止他逃跑,还在后面插了一根竹竿,这样叶飞的躯干便不能动弹了。叶飞又意外又气恼,用他后来自述的话说:像古代旧小说里面描述的那样,在吃饭的时候,对方采用掷杯为号的方式,将我控制住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矛盾还是能够化解开的。但在押解叶飞的过程当中,又不幸遭遇了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追击,押送人员不得不放弃叶飞,自顾自地保命。而为了不让叶飞落到敌人手里,泄露组织的机密,有人在混乱中朝叶飞开了枪。虽然没打中要害,但却击中了左腿,导致叶飞无法行动。再加上背后插着竹竿,眼看叶飞就要被敌人俘获了。容不得多想,他纵身滚下了附近的山崖,从而摆脱了国民党兵。但是这一跳,也使得叶飞身负重伤,后来被组织成功营救,保住了一条命。

    脱身后的叶飞,曾经单独找到粟司令,质问当时的情况。粟司令向叶飞真诚致歉,将前因后果进行了解释。叶飞虽然非常生气,但是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更没有向粟司令寻求报复。粟司令在建国后曾经回忆:当时自己太年轻、斗争经验少,对于这种情况没有正确的应对方式,对叶飞的处理完全是错误的,自己一直都很懊悔。

    话虽这样讲,但无论叶飞多么大度,面对几乎使自己丧命的同志,私人关系无论如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不过在此后的军事生涯当中,叶飞在新四军中当过粟司令手下的旅长、副师长,解放战争中也是粟司令亲自指挥的军长、兵团司令,始终受到对方领导。在这个过程中,叶飞在工作层面是完全配合的。而因为之前的南阳事件,粟司令也对叶飞关照有加,在众多纵队司令中,叶飞的战绩和军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获得的大战机会比较多。建国后陶勇和王必成这两位三野名将,都只是中将军衔,而叶飞却成了上将。(三人并称“叶王陶”三虎将)

    将心比心,有这种历史典故存在,两人的恩怨很难完全化解,毕竟叶飞几乎为此失去生命。但是1958年粟司令遭到反个人主义批判时,曾有人找到叶飞,希望他在大会上落井下石,指出粟司令的个人主义问题。因为这些人知道曾经的南阳事件,也清楚叶飞是三野的重要将领,他的话无疑是有分量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叶飞却直接拒绝了这个要求,不肯在会上讲话。不管来人怎么劝他,叶飞都不讲老上司一句坏话。这件事情在军内一直受到众多将领的好评,认为叶飞人品端正不计前嫌,在关键时刻能够对得起良心,没有选择公报私仇,是十分难得的。

    当时让叶飞指证粟司令的人,甚至说道:1936年他要害你,你把那件事情讲一下就是了!但叶飞听后非常生气,根本不肯拿这些陈年旧事去诋毁粟司令,来人多次劝说无效,只能罢手。他们又去找陶勇和王必成,这两人也是粟司令手下的猛将,结果同样遭到不同形式的拒绝。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粟司令的人品之好。

    可能有朋友会有所疑问:既然1936年发生了这样严重的内部事件,怎么会不了了之呢?不管谁对谁错,似乎应该有组织上的处理意见。原因是这样的。当时对粟司令下达命令的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在抗战当中总体表现很积极,1942年不幸被捕后,遭到敌人处决,成了革命烈士。

    像这样一位已经故去的干部,虽然曾经的某些指示是错误的,但也不宜进行过多的追究。何况叶飞和粟司令此后长期共事,叶飞本人也并没有真的因这件事而丢掉性命,所以这在军内几乎是一件公开的事情,却没有所谓的处理结果。倒是1936年之后,粟、叶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对敌的“君子之交”,传为了美谈。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