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278、这位上将是黄埔军校、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却很少带兵打仗

更新时间:2022-10-05 12:17:11 | 本章字数:1454

    说起开国上将,大家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三杨”,就是三位姓杨的开国上将:杨成武、杨得志、杨勇。其实,除了这三位,还有一位姓杨的开国上将,就是杨至成。

    杨至成1903年出生于贵州三穗县一户普通家庭,读过私塾,上过新式小学,14岁考上了贵州省甲科农校桑蚕专业。但是,胸怀大志的杨至成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不想浑浑噩噩地过着安稳日子,而是想投笔从戎,寻找一条改变自己也改变这个时代的非凡人生。

    于是,杨至成先投军川滇黔联军,当上了军需官,但是旧军队的作风,让他深恶痛绝,于是又考入了黄埔军校,后来还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立志以军功报国。然而,人生就是这么无常,那三位没上过军校的“三杨”,后来都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而专业军校出身的杨至成,后来却从事了一辈子后勤工作。

    在1928年的一次战斗中,杨至成率领战士与敌军展开了白刃战,不幸腹部受了重伤,从此告别了一线指挥的生涯,转而开始从事后勤工作。但就是这个看似无奈的人生转折,却让杨至成在后勤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被誉为我军第一位“大管家”。

    杨至成在后勤方面的第一个功劳,就是制定了红军的服装。当时,红军的服装非常混乱,大部分官兵都穿着老百姓的衣服,还有一部分人穿着旧军队的服装,所以,为了让红军正规化,第一件事就是要制定服装。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杨至成的头上。杨至成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了操作,在福建长汀建立了第一个被服厂,还亲自带领设计人员,立志要设计出一款既有国际共产主义流行元素,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服。杨至成大胆借鉴了欧美和苏联工人阶级流行的一种带单檐的软布工人帽,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有八个褶角。这种堪称“工人阶级标志”的工人帽也被列宁所喜爱,经常佩戴着参加劳动,所以也有“列宁帽”之称。红军设计人员就取材“列宁帽”,设计出了一种具有八个尖尖褶角的军帽,非常别致,红军的阶级属性和革命信念也一目了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作品。

    军服上也没有过多的标志和装饰,只有红色的五角星和红色领章,象征着革命理想和红军官兵一致的作风。尽管工艺和面料都非常粗糙简陋,但由于设计构思非常巧妙,成为红军第一款优秀的军服。主席看到这款军服后,也非常喜欢,以至于建国许多年后,还很怀念这套军服,并以此设计出了六五式军服。杨至成还创建了红军第一所后勤供给学校,编写了红军第一部后勤专业教材:《红军薄记学》,被誉为我军的“后勤之父”。

    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杨至成都是我军重要的后勤干部,相继担任过军委后勤部部长、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等职。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运用长期的后勤工作经验和留苏心得,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军需生产、流转、储备的后勤体系,使东北野战军的后勤供应成为当时我军中最富有成效的范例。可以说,林罗大军能取得那么惊人的战绩,跟杨至成的后勤供应也是密不可分的。

    1955年授衔时,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但杨至成却说:“我在革命的这几十年是尽心尽力工作的,但是和其他的战友比,可能我做得很不够。其他被授上将的军人,差不多都在解放战争中当过兵团司令、政委,我没当过司令、政委,却也授了上将,我很惭愧。”其实,杨至成将军完全用不着惭愧,自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干部在战争中的作用,其实丝毫不比前线征战的名将低。建国后的杨至成,依然奋战在我军的后勤部门,千头万绪,丝毫不爽。然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累垮了杨将军的身体,于1967年不幸病逝,年仅63岁。在四位杨姓上将中,杨至成也是第一位去世的。

    据说,在杨至成将军临终前,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日升,日落,日再升。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