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12、三万红军被十万国军追击,一战士想出妙计,毛主席:红军中有神人

更新时间:2022-10-16 22:48:11 | 本章字数:3821

    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路上红军将士们取得了像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的胜利,今天我们说的是强渡乌江。那时的三万红军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退后的话就要面对10余万气势汹汹的国民党中央军、桂军,前进的话则有,数万黔军依乌江为险固守拦截,阻止红军前进的道路。乌江作为贵州省内的第一大江,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河流不仅十分湍急,而且江面广阔。黔军据乌江而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了快速突破敌军的封锁,红军高层领导在1934年的最后一天,于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了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猴场会议。猴场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是否过乌江,此次会议决定了红军数万人的生死存亡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会议上有人就将乌江比作“第二条湘江”,据理力争地表示军队当改道,不可强渡乌江。毕竟,此前红军横渡湘江时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红军的人数锐减数万人。但是,毛主席等人则坚持要按照之前黎平会议的决议,认为红军将士要攻克困难打过乌江!猴场会议仅仅持续了短短几个小时,会上改道回师湘西的建议被否决,并制订了强渡乌江的计划。会议决定出来后,红军各部队开始为强渡乌江做起了战前准备工作。虽然此次会议上,毛主席等人提出强渡乌江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志的赞成,但是毛主席本人对于强渡乌江这一行动却也是忧心忡忡。

    猴场会议举办的时候恰逢新年,一场鹅毛大雪飘在瓮安县猴场镇一个普通院落里,1935年的新年钟声从远方传来,毛主席伫立在院落的地面上,香烟的烟气萦绕在身旁,盯着漫天雪花的夜空陷入了沉思。前路未知,是当时每一个红军将士都有的迷茫。作为领导人的毛主席,更是如此。因为他身上还担负着数万红军将士的性命,心中虽有担忧但亦不能踌躇不前。毛主席对于担负指挥强渡乌江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充满信心,用周恩来对刘伯承的话说就是:“毛主席说了,刘伯承一定能想出渡过乌江的办法。”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此次红军的强渡乌江战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军指战员高超的智慧,以及中国广大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就在毛主席站在雪地里仰望夜空的时候,隶属于红军军委纵队的工兵连,早早地打起背包、拿起工具紧急集合。对岸的敌军怎么也不会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支工兵连,却以简陋的工具,在乌江之上创造了奇迹!

    早已出发的工兵连,于1935年1月2日清晨抵达乌江岸边的江界河渡口。其实早在工兵连到达之前,就有负责进攻的红一军团2师4团,开始进行过两次潜渡行动。在我军历史上,红4团一直是战功赫赫的雄师劲旅,属于尖刀部队中的刀尖部队,在长征路上一直担任着开路先锋的身份。

    江界河渡口之上,2师师长陈光和4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经过商量后,决定先派遣部队尝试潜渡。那一晚4团团长耿飚,选了8位水性极佳的勇士作为行动人员,其中1营3连连长毛振华为队长。8位勇士临行前,4团团长耿飚更是为他们盛满烈酒送行。恰逢天公作美,那时乌江的江面上起了浓雾,好似在为8位勇士做掩护。

    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对岸的黔军警惕性极高,很快就发现了潜行的8位勇士,无情的炮火,霎时间炸开了8位勇士的队伍。无可奈何下8名勇士只好折返,但是有1人不幸地被滔天的江水席卷而走。虽然首次偷渡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打击红军将士们的信心。

    后来又组织了一次偷渡行动,仍然是由毛振华带队,18名勇士乘坐3只竹筏潜渡,并且约定偷渡成功后以手电筒或点火为信号。然而随着时间的一分一秒地过去,对岸一点信号也没有传过来,岸边的耿飚、杨成武等人心中倍感焦急。直到有两只竹筏的战士们成功归队,耿飚、杨成武等人从稍稍放宽心,但另外毛振华等5个人乘坐的那只竹筏却没能够回来。原来,江水过于汹涌湍急,毛振华等5个人乘坐的那只竹筏,被冲散不知到了何处。接连两次的失败,无疑给耿飚、杨成武等人心头浇了盆冷水。

    待到第二天,军委纵队工兵连和炮兵连,在刘伯承和副总参谋长张云逸的带领下赶到,与红4团汇合。刘伯承、张云逸两位首长,传达了军委的命令,要求红4团必须在1月3日前完成突破乌江的任务。之所以如此紧急,是因为敌情严峻。国民党军10万人马距离红军大部队,仅有100公里左右的距离了,换而言之就是只要一天的时间,国民党军就能追上红军大部队。情况紧急几位指挥员不敢马虎,马上讨论出决策方案:红4团和炮兵连组织进攻,同时工兵连负责在乌江上架桥。就这样工兵连,不得已在既湍急而广阔的乌江上,敌人的枪炮威胁下,开始了紧张、危险的造桥任务。

    面对汹涌咆哮着的乌江水,工兵连里的“工兵专家”王耀南一时也犯难了。苦思中的王耀南独自一人坐在江边上,心里思考着如何快速高效地在河面上,迅速建起桥梁。一位小战士见到自己的连长独自一个人坐在江边发呆,知道连长肯定是为了如何乌江上架桥而犯愁。恰好小战士自小就在江边长大,所以在看到乌江的情况后,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一个想法。小战士想着既然乌江两岸盛产竹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就地取材,将竹子作为架桥的材料。而且,竹子本身就是制作运载工具的极佳材料。再者,竹子若是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也会变得愈加牢固。于是小战士便向苦思无果的连长提出,如果用竹子做成篾绳,拉到江对岸,再把竹筏置于其中,一座浮桥不就有了吗?

    听此良计的王耀南,二话不说就要带人进入竹林,砍竹造筏!王耀南想起了贵州的“干人”(“干人”是贵州对于穷苦人家的一种说法)本是穷苦人家出身的王耀南,立刻在乌江边上号召起了“干人”。一时间,“干人”们成群结队地过来帮助红军,大大地提高了工兵连的工作效率。而且,在工兵连砍伐竹子的时候,那位小战士特意告诉连长,要区分好竹子,不要砍错竹子。小战士说竹子区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竹子,只能砍雄性竹子,而不能砍雌性竹子。若是砍了雌性竹子,就难以长出新竹子,这片竹林乃是乌江两岸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不仅如此,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也在这时候体现了。

    作为首长的刘伯承,还严令下面的红军将士:每砍一根竹子,要留下10枚铜钱作为给当地百姓的补偿。如此爱民如子的红军,令当地百姓深感激动,总算有那么一支队伍,是心怀人民在乎人民安危的了。而且,在随后红军强渡乌江的过程中,又有无数“干人”如红军一样,舍生忘死、奋勇之前冲过枪林弹雨,为红军的胜利过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后面红军占领遵义后,进行了第一次长征途中的大规模招兵工作,当地志愿参军的人就多达5000人终于在“干人”们的帮助下,于1月2日的上午工兵连终于把渡河所需的大量架桥竹筏和运载竹筏完成了。

    紧接着就是强渡乌江的行动,红4团强渡行动同工兵连搭建浮桥行动同时开始,在敌人机枪狂暴火力的打击下,一只只竹筏被打入冰冷刺骨的乌江水中。前仆后继的红军和“干人”们,在敌我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也有了极大的牺牲。子弹声落下鲜血飞溅,火热的血液洒在乌江水上,渐渐变成冰冷的血水,战士们虽负伤但仍用身体冲在第一线。战士们铺好的桥梁随时可能被敌人的炮火炸烂,但只要还有一名战士存在,桥梁就不会断绝,这是一场血与肉是史诗!

    正当战士们与敌人僵持不下之时,一颗颗火焰流转的炮弹突起,敌军阵地受到猛烈重创。原来,是军委纵队中的炮兵连在大显神威。在绰号为“神炮手”的赵章成连长的亲自操持下,3颗普普通通的炮弹在乌江上空滑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无误地落在黔军的碉堡和炮兵队列里。敌军被炮弹击溃了阵势,战士们趁此机会奋勇冲锋。

    不仅如此一直手持望远镜,时刻在岸边密切注视着战况的耿飚极为兴奋。因为黔军的阵地上,突然出现几名头戴八角帽的红军战士。这几名红军战士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杀得敌军溃不成军,慌不择路地仓皇逃命。待到耿飚调着望远镜看清后,才发现这几名成功突入敌军阵营的红军战士,恰是昨晚上乘竹筏偷渡之后,却一直没有消息回应的毛振华几人。原来,在昨天毛振华一行5人横渡乌江之时,突逢激流被冲垮到了,距离敌军阵营几公里外的江岸上。因为,毛振华一行5人身上的火柴和手电筒都被江水泡坏,所以才无法发信号同对岸联系。既然已经成功进入对岸,毛振华一行5人便决定待到,大部队发起攻势之时再突入敌军,把敌军杀个措手不及。养精蓄锐后的毛振华一行5人,如猛虎下山般打得敌军抱头鼠窜。

    正如《曹刿论战》中所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被吓破胆了敌军溃逃出阵地,红军战士则一鼓作气拿下了阵地。成功占领阵地后,工兵连没有了敌军的炮火威胁,就更加卖力地把浮桥在建立起来。虽然浮桥建立起来了,但一些人却永远见不到了……那位献计小战士名叫石长阶,他的生命之花永远地留在了乌江之上,肉身虽已腐朽同乌江水融为一体,但他的意志永远留存在人民心中。小战士牺牲时年仅19岁,他饱含思乡之情的家书尚未寄出就已牺牲。小战士同无数献出生命的红军战士一样,用他短暂的生命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在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功绩!乌江上的浮桥虽然简陋,却是数万红军战士的生命线,它的存在是中国人民“人定胜天”精神的最好诠释!

    当毛主席走上这座仅用36小时就建立起来的浮桥、停留在江心的那一瞬间,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说道:“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筏架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红军中有神人!”早年的毛主席走过祖国的大好山河,更是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样豪迈的诗句,以此表达对祖国山河的钟爱之情。后来经历了长征的苦难后,见证了像石长阶小战士这般的革命斗士后,毛主席更是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像毛主席这样英明的领导人,也离不开石长阶小战士这般的革命斗士,更离不开如“干人”这般群众的支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