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第一部 317、1988年,军衔制恢复时,为何邓小平说:军衔设立到上将为止?

更新时间:2022-10-17 16:58:52 | 本章字数:3136

    其实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重庆谈判的时候,我军就感到实行系统化军衔制迫在眉睫,但由于历史环境和国内发展等因素,军衔制度提出后并没有顺利推进。直到1955年2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才正式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正式实行,这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的阶段。

    苏联专家同我国原本制定的军衔方案等级为6等20级,经过一系列调整和修改后,最后将上将调整为大将、上将,中尉也是如此。1955年,中央军委发布了“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后,其下达条例中又缺少了两级制度,剔除了兵种元帅和准尉。另外,毛主席在全盘考虑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一衔空出,考虑到人数太多,称谓问题较为混乱,又增加了准尉衔。

    195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军衔授典礼正式开幕,在毛主席命令状的颁发下,十位军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其中包括刘伯承、陈毅、朱德、彭德怀等人,十位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中包括粟裕、肖劲光等人,除此之外,还有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1人少将。

    尽管从1955年开始,着手进行授衔仪式,但整个授衔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是因为在1956年之前,所举行的军衔仪式中,除了全军尉官之外,大多都是军兵种和驻京各总部的士兵参与。而一些偏远地区的部队,比如昆明、新疆等,授衔仪式从1956年才开始举行。

    军衔制度的成立,体现了国家用实际行动对于军人的关怀。当诸多军人佩戴上肩章,用责任扛起一身军装,这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迈入更高的一个台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取消

    1965年,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度落下帷幕,6月起正式实施会议通过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变化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毛主席在发现军衔制度不能体现官兵平等,便提出要废除军衔制度。毛主席认为,过去没有军衔制度,都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如今军衔制度正式实施后,反而脱离了群众。

    时刻关注军队变化进展的毛主席,在1964年的北戴河会议上,听到贺龙提出“取消军衔制度”后,立马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言论:“我早就想搞掉它了”。

    随后,中央军委开始落实这一想法,并表达了取消军衔制度的理由:在军衔制度实施几年后,助长个人名利和等级,只会让军队增加繁琐事务,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随后,征集了全军上下人员的意见后,大家都同意废除军衔制。

    事实上,除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之所以要取消军衔制度,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1955年军衔制度成立原本就是基于对苏联经验的探寻基础上,对军队等级制度还比较模糊时,草率照搬对方的条例,只会在理论上发挥作用,而真正实践起来有一定差距。

    另外,军衔的晋升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善,令军队中不少立过军功的人对军衔条例设置存在不满,没有参考的依据,大大降低了军官的热情,存在着很大争议。

    最后,军衔制度的成立,本身就需要不断改革,在改革中发现不足和进步,才能成功。但由于其他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比如如何均衡军人与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还有军官的退休和年龄,都是应该提前考虑的因素。

    尽管我国的军衔制度本身发展就较为曲折,仅维护了十年的军衔制度就不得不取消,听起来比较可惜,但在复杂因素和诸多问题存在的当下,思考设立军衔制度的利弊,是中共军委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毕竟和麻烦以及非议相比,该如何停下来整顿好再向前发展,才是该有的方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恢复

    1965年6月过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没有军衔制度的国家。原本以为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时隔23年过后,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通过,随后两个月时间内,中国军队完整的军衔体系形成,从1988年10月1日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最早提出要恢复军衔制度的,是当时的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在从事国防事业的生涯里,徐向前深刻意识到部队工作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升职加薪的矛盾,而是实行军衔制度时的合理化安排,比如军衔等级、如何按照军职和军龄划分等等,徐向前认为这些当下都有必要解决。

    有关军衔制度恢复的初步方案制定完成过后,直到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作为中共军委主席再次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的想法。亲眼目睹了中国外交飞速发展和变化的邓小平,和徐向前一样,认为军队外交也需要符合国际认知的军衔制。

    1981年,当邓小平再次看到阅兵典礼上军队方阵的服装时,他深受感慨,恢复军衔制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军队还有很多问题和工作有待求证和解决,1982年就进行的体制改革耽误了三年时间。后来又经过大规模的军队编排和人数上的裁减,直到1987年,重新恢复军衔制的条件才得以成熟。

    在邓小平看来,恢复军衔制绝不仅是从表面上区分将官和普通士兵,这也是继1955年之后对军衔制的一种完善和更新。在不同时代下激励士兵成长,为中国正在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才能遏制攀比风气。

    军衔设立到上将为止

    在确定要将军衔制度恢复后,邓小平邀请十几位高级军官,共同参与有关新军衔制度的制定。广泛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之后,邓小平决定在1955年军衔制度的基础上,去掉大元帅、元帅、大将以及大尉等四个等级,“军衔设立到上将为止”。

    顾名思义,大元帅一职原本就是为毛主席量身定制的,1988年取消也不足为怪。而元帅和大将,论和平年代军人的资历自然是无法和老一辈军事家相提并论的,没有人能担得起这个称号,没有必要再设立。至于大尉,这次推陈出新,便是要摒弃苏联的旧思想。

    授衔等级确立后,在座各位提出一个疑问。当初邓小平就已经推辞了开国元帅的军衔,如今再次恢复军衔制,邓小平是否该被特意设立一种军衔呢?中央军委小组就此话题展开长时间讨论后,决定给予邓小平“一级上将军衔”。

    然而邓小平在知道党组织这一想法之后,直接拒绝了组织的好意。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邓小平就提出过,军委主席不用授予军衔的方案。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的会议上,正式开创了这一惯例,在场没有人对他的想法有异议。

    既然已经恢复了军衔制,邓小平在拒绝了“一级上将”的军衔后,为何又决定设立到上将为止呢?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等人一直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无论是取消军衔制也好,还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为外交做准备再次恢复军衔等级和称谓,都是根据实际出发考虑的。

    从当时社会环境和背景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一直处于较为和平发展的局面,在军队服役的人员不像建国前,经历战争,积累军功和战斗资历,自然是不需要开国元帅等这样的军衔,也没有人能担当得起,这么来看,设立到上将为止完全够用了。

    另外,也是基于1955-1965年这一阶段军衔制度暴露出来的弊端考虑,大规模的军队编排不利于战争中指挥效率,同时还会暴露出攀比和怠惰现象。和平年代,几乎全世界各国的军队规模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军队进行压缩之后,其服役年限也会一定时间得到改变。

    另外,一些技术研究人员和文职干部作为军队的技术骨干,有他们自己的军官制度,从而应对不同的情况。设立到上将为止,实行一职三衔,年轻干部更有晋升和发展空间。

    简化军衔等级、从革命建设不同时期对军衔制度进行把握,才不会让那些在战争年代中付出生命的人寒心。将军衔等级设到上将为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邓小平的智慧。

    1988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中央军委举行了军衔授予仪式,17位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场授军衔仪式一直持续了半个月时间,前后共有1452位被授予将官军衔,全军各单位相继进行,当数千名军人再次穿上那身威风凌凌的衣服,共和国崭新的面貌就这样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自1988年过后,直到2013年,有204位军人获得上将军衔,是实至名归的荣誉。

    小结: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军衔制度做出调整,是民心所向,也符合广大军人的心声和需要。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看出,我国在各方面都不断完善和进步,有关军衔制度不再依靠他国理论和经验实施,这是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解放军报》、《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评论本书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