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318、俩战士要被枪决,莫文骅宁可丢官也不同意,官司打到毛泽东那里
更新时间:2022-10-17 22:38:19 | 本章字数:3507
从1930年开始,不管有没有带兵打仗,莫文骅始终都在做政治工作,抓部队的政治思想,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经年累月下来,莫文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人也稳重了很多,处理问题更是娴熟。遇到棘手的事情,领导同志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莫文骅。但是在1941年的延安,却发生了一件让莫文骅愤怒的事情。他不但怒斥上司,更是放言不当政治部主任也罢,可以把官司打到毛主席那里!
向中央西局说“不”
莫文骅,又名方,字六琴。广西南宁人。早年就读于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广西陆军军官学校。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他是被毛主席戏称比斯大林更“高明”、是千里追寻林彪去东北战场、是敢向中央西北局扬手说“不”的人。
1941年夏天的某一天,中央西北局的陈部长突然把莫文骅叫到办公室,气呼呼的说:“老莫,三五九旅一个连长,一个排长,违返军纪在延长向县大队的人开枪,虽然没有伤到人,情节严重啊!”陈部长长叹一口气,有些愤怒,继续说道:“我们西北局决定枪决他们,由你来执行。”莫文骅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道:“陈部长枪决他们,由你来执行。”莫文骅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道:“陈部长,这事还是您刚才说了我才知道,人命关天的事,不能这么草率,我们还是先调查清楚再做决定吧。”这陈部长似乎有心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最少也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整顿一下军纪,让留守军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只见他摇摇头,丝毫不给面子,坚定的说:“西北局已经决定了,你作为军法处长,你只要执行命令就好。”莫文骅听了十分无奈,但是他坚持要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他说:“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不能扭曲事实,实事求是才是真理!不调查真相,决不执行!”陈部长见莫文骅态度如此强硬,有些恼怒,直接把桌子一拍,吼道:“莫文骅,你是不是不想当这个政治部主任了!”莫文骅也不甘示弱,当众回复道:“不当就不当!”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陈部长没有料到莫文骅会如此固执,但是他自己也已经把话放出来,现在就算想找个台阶下也找不着,一时间,双方似乎都没有回转的余地。
因为双方一直僵持着,事情越闹越大,最后终于传到了中央。恰好朱德总司令和毛主席在一起议事,听罢此事,毛主席也大惊失色,问:“怎么都开枪了,这可是大事!”朱德总司令说:“莫文骅是广西人,有犟脾气,压服不行的,要讲点理。”毛主席也觉得朱总司令说得对,开枪是大事,枪决也是大事,莫文骅办事稳重,他这么做是对的。于是授意当事双方先去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做决定。
巧妙判断开枪人
莫文骅和西北局的陈部长按毛主席指示,一同来到延长,把县大队的和三五九旅的连长和排长都叫过来。
莫文骅问:“那枪,是你们当中谁开的?”
结果双方都说是对方开的枪,都还有理有据,一时无法分辨。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莫文骅在屋里转了几圈,看了看墙上的枪眼,好像想到了什么。他将一张小红纸贴在枪眼旁边,然后问道:“当时开枪距离那墙壁大概多远?”双方都差不多十几米。
莫文骅便拿起县大队的常用“七九”枪,走出十多米远,对准小红纸打了一枪,正中。大家往前查看,枪眼和旁边的枪眼大小差不多。他又在枪眼另一旁贴上小红纸,换上三五九旅常用的驳壳枪,站在同样的位置,朝小红纸打了两枪,两个枪眼明显比旁边的要小。
这不争的事实证明了开枪的是县大队,而不是三五九旅。莫文骅放下枪,走向陈部长,瞪着眼晴问:“请问陈部长,还杀人么?杀谁?”陈部长也知道自己错怪了同志,不再出声。
莫文骅看着县大队那两个人说:“我们的军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向上反映,这样冤枉人,是不对的,如果要杀人,现在杀的可不是他们。”他挥挥手,接着说:“算了,罢了,不杀人了,各方回去做好检讨吧。”事后,陈部长和莫文骅二人一起回延安向中央汇报情况。经过这件事,不单是陈部长,莫文骅也觉得自己得了教训,想一想当初若是妥协了,两条鲜活的生命就被会冤屈至死了。于是,他提笔写了下“深知慎处”四个字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处理事情一定要慎重不能草率,要知道,手中有多大的权力,肩膀上就有多重的担子。
比斯大林还“高明”
留守陕北的这些年,莫文骅不管是在抗大担任党总支部书记,还是后来的政治部主任,很多工作都需要向毛主席汇报,与毛主席接触甚密,为人处事受主席影响很大。毛主席也很看重莫文骅,觉得他是军队里不可多得的人才,看到一些问题也会把他叫到跟前,指点一二。
1942年初的一天,天寒地冻,毛主席把莫文骅叫到他屋里。一见面,毛主席便掏出一根烟,笑呵呵的夸他,说:“文骅啊,你比斯大林要高明啊”。这话让莫文骅一头雾水,不知道此话是从何而起,毛主席的表情更是让人琢磨不透。
毛主席把烟点上,缓缓递过来几张稿纸。莫文骅接过来一看,是前几天他起草的一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到了主席手里。毛主席抽了一口烟接着说:“当初斯大林向德国宣战,用了一千字,再看看你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你说你是不是比斯大林还高明?”毛主席透过烟雾眯着双眼,颇有深意的看了看莫文骅,又说:“但是人家一千个字把事情说清楚了,你这三千字却没有说清楚啊。”莫文骅这才明白主席的用意,原来是想教他写文章,心中窃喜,忙走上前向毛主席“叭”地来了个立正敬礼,说:“我没有把文章写清楚,请主席指正!”
毛主席看了看他,放下手里的烟,指着文章问:“你以前是不是当过宣传部长?莫文骅有些不好意思,神情惭愧地说:“打仗时候的宣传工作,一般都是用口说,要不就是写提纲,文章写得很少。”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说:“来,今天我给你讲讲,一篇好的文章要怎么写”。接着毛主席示意莫文骅一起坐到堆边,一边烤火,一边向他娓娓道来。
告诉他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怎样抓,怎样做到文笔简练生动,如何分清主次而逻辑清晰等等。并且强调文章在写完后,一定要读至少三遍,才能发现一些词语、语句的问题。毛主席的文章写得好是中外闻名的,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每一次大事件,每一篇文章都是主席亲笔所写。有这样一位专业老师的指点,莫文骅的文章自然是越写越好,妙笔生花。
1988年下半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莫文烨离职休养,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里,他写了不少书:《回忆红七军》、《回忆解放北平前后》、《英雄塔山》、《百色风暴》、《二十年打个来回》、《莫文骅回忆录》等著作。每写一本书,每写一篇文章,他都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写成之后,自己至少看三遍。1991年,7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韦纯束、李振潜、潘琦、黄独峰等在博物馆一楼接待室,听取博物馆进京取回莫文烨捐赠的30件珍贵文物的情况汇报,并决定拨款18万元人民币,用于出版《六琴书室珍藏书画选集》和《前后出师表》。
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去世17周年,莫文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以表缅怀,他说:“……我生活在这个世纪,能参加复杂多变的非常艰苦危难的斗争,而又在毛主席领导下争取胜利,是幸福的;在我有生之晚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是我的幸福。”
结语
莫文骅,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从他向西北局说“不”可以看出,他心思周到、力求公正;从他处理处理两个战士的过程可见,他聪慧过人、断案敏捷;从他与毛泽东的交流可知,他灵活应变、虚心好学。他热爱学习,博学多才,文韬武略,怎能不叫人敬仰?
【莫文骅】(1910.1——2000.5.31),又名莫万,男,广西邕宁县亭子乡(现属南宁市〕亭子村人。毕业于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第六期(比照黄埔军校第九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参谋,第十九师辎重队队长、连长、连政治委员,红七军直属政治处主任,上犹、崇义游击队指挥部临时总指挥,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军委会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宣传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
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队副政治委员,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委员,第十四、十三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南宁市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院长,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2000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